中央大学西迁,又称中央大学内迁,是指1938年至1946年间國立中央大學迁入重庆继续办学的一段历史,这也是今天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校历史上重要的一页。
1937年,國立中央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五所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考。[1]
七八月间,各地试卷集中于中大校园评阅。时有日本飞机到南京轰炸,阅卷工作受到极大的骚扰。特别是参加阅卷工作的教授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负责组织这次评阅试卷的中大校长罗家伦、浙大校长竺可桢及武大的曾昭安等人安排阅卷完的教授们尽快离开南京。8月19日19时前后,日机飞临南京上空,日机的轰炸目标有中大图书馆、大礼堂和科学楼,图书馆周围房屋的窗户玻璃全被震碎,礼堂的后墙被炸毁,科学楼没有击中而炸毁了化学实验室,猛烈的轰炸使中大女生宿舍倒塌。由此拉开了迁校序幕。国难当头,北大、清华与私立南开大学合并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最后迁至云南昆明,国立中央大学迁至四川重庆,国立浙江大学迁至贵州遵义,国立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
中央大学借用重庆大学在沙坪坝松林坡的地块建设了校区[2]。
1938年暑期,中大在重庆招收新生及二年级转学生,共录取千余人,在校学生一下猛增到2000多人。学校在附近地区建了分校校舍。1938年10月27日武汉沦陷时,国民政府各部门都迁至重庆,武大等校也被迫西迁至四川后,武大农学院并入中大。1946年10月,中大復员南京四牌楼。
|
---|
領導層 | | |
---|
學院系所 |
|
---|
圖書館及博物館 | |
---|
研究機構 |
- 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
- 光電科學研究中心
- 環境研究中心
- 軟體研究中心
- 通訊系統研究中心
- 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 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 客家研究中心
- 學習科技研究中心
- 奈米科技研究中心
- 中子束應用研究中心
- 科學教育中心
- 生物科技與生醫工程中心
- 人文研究中心
- 數據分析方法研究中心
- 國立中央大學與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聯合研發中心
|
---|
附屬機構 | |
---|
|
---|
历史 | |
---|
教學 | |
---|
研究 | |
---|
影響 與服務 及應用 | |
---|
人物 | 校长 | 中央大学及其前身 | 缪荃孙(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 陈三立(三江师范学堂总稽查) → 李瑞清(两江师范学堂监督) → 江谦(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 郭秉文(南京高師、東南大學) → 张乃燕(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 → 朱家骅(中央大学) → 罗家伦(中央大学) → 顾孟余(中央大学) → 蒋中正(中央大学) → 吳有訓(中央大學) → 周鴻經(中央大學) |
---|
金陵大学及其前身 | |
---|
南京大学 | |
---|
|
---|
党委书记 | |
---|
学术 | 知名学者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
---|
人文社会学科资深教授 | |
---|
人文社会学科荣誉资深教授 | |
---|
|
---|
校友 | |
---|
|
---|
学校 组织 | |
---|
附設 机构 | 独立学院 | |
---|
现今附属及实验学校 | |
---|
史上附属及实验学校 | |
---|
附属医院 | |
---|
设计院 |
-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
---|
各类企业 | |
---|
|
---|
建筑 风物 | 校园·环境 | |
---|
现址 | |
---|
鼓楼校区 | |
---|
仙林校区 | |
---|
舊址 | 南京旧址: 四牌樓,丁家橋(農學院、醫學院),牛首山麓(抗戰前建設,未完工) 抗战时期:重慶沙坪壩(抗戰時期主校區)、柏溪(一二年級新生校區),成都華西壩(醫學院及農學院畜牧獸醫學系,後遷步後街) |
---|
|
---|
校园 文化 | 史上社團 |
- 教授會(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會 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會 中央大學教授會)
- 學生自治會(南京高師學生自治會 東南大學學生自治會 中央大學學生自治會)
- 南高史地研究會
- 潛社
|
---|
其他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