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风暴 Mai 68 | |||
---|---|---|---|
六八运动和冷战的一部分 | |||
日期 | 1968年5月2日-6月23日(1个月3周) | ||
地點 | |||
起因 | |||
目標 | |||
方法 | 佔領運動、野猫罢工、總罷工 | ||
結果 |
| ||
衝突方 | |||
領導人物 | |||
人數 | |||
| |||
傷亡 | |||
死亡 | 2人(仅5月25日)[1] | ||
受傷 | 887人以上(仅5月25日)[1] | ||
逮捕 | 1,000人以上(仅5月25日)[1] |
五月风暴(法語:Mai 68,直译:「68年5月」),又称五月运动、五月革命和五月事件,是1968年春夏之交法国发生的持续约七周的学生运动[2],在该次事件中出现了大量的总罢工、游行、占领大学及工厂的行动,并导致法国经济发展停滞[2]。抗议活动十分激烈,政府一度担忧引起革命甚至内战。夏爾·戴高樂在事件中秘密逃向德国,造成国民政府一度瘫痪。五月风暴与该时期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运动遥相呼应[3],而其中使用的歌曲、富有想象力的海报、街头涂鸦和标语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4][5]。
不满始于一系列极左翼学生反对资本主义、消費主義、美帝國主義及传统制度的罷課。法国警方选择强硬镇压学生的示威,进而导致法国工会联合会团结了一千万工人发起同情罢工,占到当时法國人口的22%[2]。同情罢工的主要标志是一系列去中心化的,团结了左翼政党、学生和工会的野猫罢工[2]。这是法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总罢工,也是第一次全国性的野猫罢工[2]。
五月风暴的余波至今仍影响着法国社会,它本身也被视作法国历史的文化、社会及道德上的转折点。当年的运动领袖之一的阿兰·热斯马尔随后指出运动本身“作为一场社会革命,而非一场政治革命”已经成功[6]。
概述

这场运动本质上是学生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空前结合。除物质待遇与薪资诉求外,其更对1958年建立的戴高乐体制发起挑战,并展现出对各类权威的多维度批判。学生群体的核心诉求包括:推动道德观念革新;批判传统大学的保守体制;反对消费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父权制结构、家长主义及传统价值体系。
此外,五月风暴属于1968年全球范围内学生和工人参与的一系列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必须将其置于铁幕两侧普遍沸腾的背景下理解——包括德国(德意志之秋)、意大利(铅色年代)、美国、日本(赤军派)、墨西哥和巴西的动荡,更不用说布拉格之春时期的捷克斯洛伐克或处于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治学者伊莎贝尔·索米尔认为,六八运动的国际性源于当时马克思主义支持者面临的全球性危机、青年自主社交方式的兴起、大学民主化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对越南战争的普遍抵制[7]。
在法国,这场运动呈现出独特面貌:自1968年5月13日起,大规模学生示威与法国20世纪最重大的总罢工汇合,其规模甚至超过了1936年人民阵线时期的六月罢工[8]。持续数周的瘫痪状态催生了全民表达热潮:街头巷尾、机关企业、学校剧院、青年文化之家乃至全国家庭中,随处可见自发组织的食物供应系统、无休止的讨论辩论、即兴集会,以及对生活乐趣的集体追寻。
这场爆发既混乱又复杂,时而激烈,更多时候却充满戏谑与欢庆。五月风暴犹如一个充满革命幻想的抒情时刻,燃烧着对生活与世界彻底变革的炽热乌托邦信仰。这种特质尤其体现在铺天盖地的海报[9]、涂鸦和充满想象力的标语中——诸如“选举,愚人的陷阱”[10]等口号。
尽管该事件常被称作“未完成的革命”,并且大量借鉴了法国大革命的修辞与象征(如街垒、红黑旗帜),五月风暴实际上并未出现政变或内战的企图——纵使众多革命组织、左翼团体、无政府主义者和情境主义者积极参与并推动了这场运动。
事件背景
辉煌三十年
二戰結束後,法國进入了称为“辉煌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在這三十年期間,法國經濟快速成長,並且建立了高度發達的社會福利體系[11]。法國人重新擁有世界最高的生活水準,工資大幅上升。許多農村人口遷移至都市,法國進入城市化社會。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68年五六月间的社会危机[12]爆发于法国空前的繁荣十年之末。经济层面,此时正值“辉煌三十年”巅峰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稳定在5%左右[9]。1960年代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同样高达5%[13]。生活质量也同步提升:1954至1968年间,拥有浴缸或淋浴设施的家庭比例从10%升至50%,配备卫生间的家庭比例从25%增至50%[13]。消费社会已深入人心,但人们尚未充分意识到其造成的全部影响及正在加剧的全球贫富差距失衡。
经济危机
法国社会非常不平等,基尼系数居高不下,部分群体被排除在这轮快速财富增长之外[13]。这种增长还与1957年《罗马条约》逐步建立的欧洲共同市场带来的国际竞争加剧相关[14]。六国间关税壁垒于1968年7月1日完全取消。在此背景下,薪资压力与社会矛盾持续升级[9]:纺织、机械、冶金行业出现大规模工厂倒闭潮;47万至50万人口失业;50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00万劳动者月薪仅400至500法郎。
早在前一年,法国经济恶化的显著征兆已然显现。失业人数持续攀升,青年群体首当其冲,政府不得不在1967年成立国家就业局[13]。1968年初失业人口已达50万,失业率2%。1963年矿工大罢工昭示着采矿业在最终危机爆发前的困境。1966至1967年间,巴黎地区和各省罢工频发。200万劳动者仅能领取转业最低保障金,包括大量产业工人、女性和移民劳工,他们被繁荣拒之门外。实际工资开始下降,劳动者对工作环境忧心忡忡。工会强烈反对1967年《社会保障条例》。棚户区依然存在,最著名的楠泰尔贫民窟就矗立在大学生眼前。
即便特权阶层也不乏忧虑:高等教育普及导致校园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等问题凸显。1967至1968学年,政府重提“择校问题”制度,更使学生群体感到不安。
政治背景

从政治层面看,这场运动爆发时,自1958年建立的戴高乐体制已显疲态。1965年法国首次全民直选总统中,戴高乐意外被弗朗索瓦·密特朗和让·勒卡尼埃逼入第二轮投票。到1967年立法选举时,戴高乐派在国民议会的多数优势仅剩一席。中间派如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对当局的支持已附加批评性保留条件,基督教民主人士如让·勒卡尼埃仍持反对立场,极右翼则因维希政权审判和“放弃”法属阿尔及利亚而耿耿于怀。戴高乐派内部对保守色彩浓厚的乔治·蓬皮杜长期担任总理日益不满,而蓬皮杜自1965年起便与戴高乐存在隐秘的继任者之争。1968年5月13日游行中“十年够了!(Dix ans, ça suffit !)”[15]的口号,折射出民众对戴高乐执政的普遍倦怠。
戴高乐的上台本身与特殊社会矛盾相关——1958年五月政变期间,他巧妙利用阿尔及尔军人夺权后的乱局,以“救世主”姿态重掌权力。因此在反对者眼中,其政权合法性始终受“政变原罪”质疑。尽管戴高乐取得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完成去殖民化、解决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等成就,且通过1958年法国宪法确立的半总统制强化行政权(包括总统普选直选和多次动用全民公投),但其威权作风仍引发日益强烈的批评。垄断广播电视的法国国家广播电视公然成为官方传声筒,而巴黎警察局长莫里斯·帕蓬——1961年10月大屠杀和1962年夏洪地铁站事件责任人——直到1967年才被左翼人文主义者莫里斯·格里莫取代。此外,戴高乐追求国际威望的民族主义政策,与其78岁高龄形成的守旧形象,同法国民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期待日益脱节。1968年3月,皮埃尔·维昂松-蓬特在《世界报》的著名社论《法国感到无聊》中,援引拉马丁在1848年革命前对基佐政府的预言,断言“法国正在打哈欠”[16]。
作为左翼第一大党的法国共产党始终未能完成去斯大林化。苏联和东欧的官僚主义体制令极左翼青年日益向往古巴或中国模式。与此同时,非共左翼势力的分裂与信誉危机又为托派、毛派等“左翼小团体”在主流组织边缘的滋长提供了空间。主要由中学生和大学生组成的,全国越南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反对越南战争中“美帝国主义”的抗议活动持续激发青年政治热情。冷战背景还催生了反核运动思潮。
克莱蒙费朗、南特、蒙彼利埃和南锡等大学在3月22日运动前就已躁动不安,该运动在早期传单中明确提及这些先驱。
1968年2月,法国共产党与法国社会党合作成立了选举联盟,共产党自此长期支持社会党的候选人,而两党在该年二月的《二月宣言》中一致同意以联合政府的方式让法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和他的戴高乐党下台[17]。
文化环境
![]() |
1968年五月风暴必须置于一个剧变的世界背景下理解。农村人口外流与城市化加速、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教育与大学教育普及化、休闲娱乐文化与大众媒体的兴起,这些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集中爆发。
1960年代也是青年(占人口三分之一)确定自身政治文化地位的年代。青年文化通过专属媒体(如讽刺杂志《切腹》、先锋杂志《当前》)、热门广播节目(《嗨,哥们》)和偶像歌手(滚石乐队、披头士乐队、强尼·哈立戴等)形成独特身份认同。
但成人社会对青年群体的焦虑与诉求(尤其是性自由领域)反应迟钝。法国虽在1967年12月签署了《诺伊维特法案》批准避孕药使用,但普及率仍有限。
宗教层面,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动摇与革新了法国的传统天主教体系,尤其体现在公教进行会上。1964年起,代表大量青年基督徒的法国童子军率先打破军事化层级结构,推行团队决策集体化。基督教学生青年陷入分裂,自1964年就需教会高层整顿。1965年10月23日,教皇保禄六世再次授权工人神父在工地工作[18]。众多信徒致力于革新教众与教会权威的关系,重构教义实践,甚至尝试调和信仰与革命的关系。
社会学领域,1960年代群体动力学培训已渗透至各类组织管理阶层,公开辩论成为风尚。
但社会分野依然森严:92%的大学生来自资产阶级,家长主义无处不在。1960年朗布依埃虽开设首家“国立男女混合中学”(今路易-巴斯坎中学[19]),多数学校仍男女分校。女生不得穿长裤,校园全面禁烟,大学男生禁止进入女生宿舍。
滞后的教育体制与青年渴望间裂痕日深。在哲学领域,多位思想家持续对该运动产生影响。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赖希于1927年及1936年分别出版了英文版《性高潮的功能》和《性革命》;赫伯特·马尔库塞于1964年出版了法文版《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8年再版);情境主义国际成员也出版了一些著作:拉乌尔·瓦内格姆1967年《日常生活的革命》、居伊·德波1967年《景觀社會》及集体宣言《论学生生活的贫困——从经济、政治、心理、性特别是智力层面分析及若干改善途径》。此外,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共产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培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成为法国早期毛主义组织的雏形。但当时鲜有知名思想家亲自参与运动——这场爆发令他们与世人同样震惊。多数人初期持困惑、保留甚至敌对态度。
激进青年群体着迷于第三世界革命典范:胡志明、切·格瓦拉、菲德尔·卡斯特罗成为精神图腾,中国红卫兵的崛起更昭示青年作为政治力量颠覆成人权威的可能性。他们同样密切关注美国民权运动、静坐示威及嬉皮士运动(特别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潮)。1968年4月,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与西德当局的激烈冲突引发回响。这些国际联动将法国事件置于全球反抗谱系之中。
导火索
参加3月22日运动的学生在接过多个小型团体(如情境主义者、勒内·里塞尔领导的“忿激派”以及无政府主义者)的抗议旗帜后,于当日占领了楠泰尔大学行政大楼B栋顶层的教授会议室。学生的主要诉求是抗议两天前在反越南战争示威活动中学生被捕事件[20]。1968年5月2日,楠泰尔大学组织”反帝国主义日“活动,勒内·雷蒙的课程因此被迫中断。院长皮埃尔·格拉潘随即决定通过行政手段关闭学院,此举促使抗议运动于次日蔓延至拉丁区和索邦大学,标志着五月风暴的正式开端[21][22][23]。
这场运动具有强烈的反权威主义特质[24],其政治理想深具自由意志主义色彩[25],强调个人自由,并对消费主义、威权主义和帝国主义展开尖锐批判。运动还涉及日常生活议题,包括争取男生进入女生宿舍的权利以及性解放等诉求。
作为一场自发主义运动,3月22日运动通过系统性的直接行动(特别是占领行政建筑)崭露头角,并通过向所有人开放的直接民主形式——全体大会发展壮大。该运动既拒绝被制度化为政党组织,又推动着学生群体此时此地的自我组织进程[26]。


严格来说,这场运动并不存在所谓的“领军人物”,它始终保持着“多元形态”且没有中央组织架构。不过,参加运动的其中某些人后来被塑造为该运动的象征符号——尽管他们的个人言论无法涵盖运动内部的多元观点,甚至某些人事后的论述存在重构历史之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塞尔日·朱利和丹尼尔·孔-本迪[27][28]。后者于1975年在德诺埃尔出版社率先出版自传《大杂烩》,书中首次公开了已故摄影师吉勒·卡龙拍摄的经典照片《索邦大学前对峙防暴警察的丹尼尔·孔-本迪》,这张被用作书籍封面的影像后来成为20世纪传播最广的新闻图片之一。
作家罗贝尔·梅尔(1949年龚古尔奖得主)作为楠泰尔大学英语教授,以长篇小说《玻璃背后》完整记录了3月22日事件及其酝酿过程。这部作品不仅刻画了众多时代人物,更深入剖析了运动的社会根源与理想诉求[29]。关于事件本身的这部著作,可与克里斯汀·罗斯研究1968年至今五月风暴话语变迁的学术成果互为参照[8]。
这场运动的成因错综复杂。研究指出,战后重建时期结束后,法国社会的人际关系与道德观念日趋僵化,物质条件也开始出现恶化迹象。当时巴黎周边遍布贫民窟(尤以楠泰尔为甚),前往新建校区的学生们首次直面贫困阶层与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学生群体的不满情绪,与产业工人多年累积的抗议浪潮最终形成共振。
事件起始与发展
索邦大学示威

5月3日,索邦大学庭院被约150至400名示威者占据(人数因来源不同而异),其中部分来自因冲突被院长皮埃尔·格拉潘关闭的楠泰尔校区。集会中,多名发言人通过扩音器发表演说,其中包括因下周一将在楠泰尔接受纪律委员会听证的七名学生之一的丹尼爾·孔-本迪,其发言被法国国家广播电视录制。这些5月3日的影像在两周后,即5月14日,才通过Zoom杂志播出,且节目经过大幅删减[30]。
部分学生手持木棒和石块,声称这些是“反法西斯物资”,因有传言称极右翼团体“西方”计划冲击校园,暴力驱逐示威者。巴黎学区校长兼大学理事会主席要求警方介入,“驱逐滋事者以恢复秩序”。索邦大学被强制清场,多名学生被捕,但一些女学生呼吁释放被捕者。当晚,数百名学生及路人与警方发生激烈冲突。据警方报告:“他们采用短暂但激烈的骚扰战术。20时25分,三名警官……协调各自警力,采取强硬行动并使用催泪瓦斯,清理了卢森堡宫周边。示威者尝试搭建街垒,但均被放弃;为解救同伴,他们成群冲击我方警力。”当天共逮捕574人,包括学生全国联盟领导人雅克·索瓦若,以及何塞·罗西、埃尔韦·夏巴利耶、亨利·韦伯、居伊·奥康海姆、丹尼爾·孔-本迪、布里斯·拉隆德、伯纳德·盖塔和阿兰·克里文等人[31]。
巴黎学区校长让·罗什未经预警或协商便直接要求警方干预索邦大学的行为,引发了学生群体的强烈不满——他们原本以为大学的自治地位能保障其安全。5月4日,巴黎楠泰尔大学院长皮埃尔·格拉潘、巴黎科学院院长马克·扎曼斯基及前校长让·卡佩尔相继谴责这种侵犯“学术圣地”的行为[32]。
这场骚乱当日共造成巴黎481人受伤,其中有279名学生,202名警察[33]。
5月6—7日

5月6日,包括丹尼爾·孔-本迪、让-皮埃尔·迪特伊和勒内·里塞尔在内的八名楠泰尔大学学生被校方纪律委员会传唤。楠泰尔大学教授亨利·勒菲弗、居伊·米肖、阿兰·图海纳和保罗·利科陪同前往以示支持[32]。
学生立即以暴力示威回应:投掷铺路石、构筑街垒。当部分示威者被判监禁的消息传出后,抗议活动再度升级,无政府主义口号开始大量涌现。当日冲突造成300余名警察受伤,422人被捕[31]。
全国高等教育工会主席阿兰·热斯马尔宣布支持示威者。法国共产党及部分极左翼组织(如共产主义青年联盟马列的毛派成员,其领袖为罗贝尔·兰哈尔)起初措手不及——他们认为革命应来自工人而非学生,且3月22日运动的诉求在他们看来“幼稚”、“小资产阶级”且本质上是“左倾冒险主义”。经过短暂犹豫后,他们仍试图将这场“反抗”引向工人群体。而总工会明确拒绝跟进,其总书记乔治·塞居伊事后向媒体解释:“孔-本迪是谁?你们大概是指那个大张旗鼓的运动,在我们看来,它无非是想利用学生运动将工人阶级引入冒险。”
5月6日,斯特拉斯堡和布雷斯特爆发了支持巴黎学生的示威活动,而第戎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景象——数百名学生高呼“第戎不要楠泰尔之乱(Pas de Nanterre à Dijon)”等口号游行[33]。
5月7日,曾改革共产主义学生联盟机关报《光明》的前领导人让·沙利创办《行动》,参与撰稿的包括让-马克·雷泽、毛里斯·西内、乔治·沃林斯基,以及让-保罗·多莱、让-马塞尔·布格罗、居伊·奥康海姆、贝尔纳·库什内和安德烈·格鲁克斯曼等人。这份周报迅速转为日报,最高发行量达十万份,直接在街头销售[34]。
五月街垒之夜

5月10日下午,当费尔-罗什罗广场聚集了约2万名中学生和大学生(警方统计为1.2万人)。当晚至次日凌晨,学生占领了拉丁区,构筑了数十道街垒。凌晨2点起,6255名警察对这些街垒发起强攻,史称“五月街垒之夜”。图安街的最后一道街垒于5时30分被攻破[35]。
清晨的统计显示:125辆汽车受损,63辆被焚毁[33];街道满目疮痍,如同战后废墟;247名警察受伤,至少上百名示威者受伤[33]——由于多数伤者未登记,实际人数难以统计。共有469人被逮捕,据警方资料显示其中包括帕特里克·托帕洛夫、米歇尔·沃泽勒和埃芙莉娜·皮西耶等人[31]。
革命共产主义青年的阿兰·克里维纳、埃尔维·沙巴利耶,3月22日运动的丹尼尔·孔-本迪,以及众多来自共产主义学生联盟的老成员(如阿兰·福尔内、安德烈·塞尼克、让-路易·佩尼努、米歇尔·布特尔、普里斯卡·巴舍莱、塞尔日·朱利)和法国学生全国联盟成员,还有情境主义国际的勒内·里塞尔和居伊·德波等人参与了示威。
5月12日星期日,即五月街垒之夜次日,菲利普·拉布罗在《星期日日报》上发表文章[36],为使用警方频率进行现场报道的私营电台RTL和欧洲一台喝彩:
干得好![a]
而当时法国国家广播电视的记者和技术人员正因罢工而放弃报道[37]。这一表态随即引发了抗议者们对其节目的强烈抵制,成为运动中的又一争议焦点。
面对警方镇压,自运动初期起,多数民众(包括教师群体[32])普遍对学生持同情态度[31]。5月11日黎明时分,工会和政党呼吁在次日举行声援示威。正在意大利访问的法国天主教知识分子中心主席勒内·雷蒙委托让-马里·马耶尔代理事务,该组织对学生骚动保持谨慎沉默,既不谴责也不支持运动[32];历史学教授皮埃尔·里歇将此次运动比作13世纪的学生抗议活动[32]。教师群体立场分化明显:在楠泰尔校区,安娜·赞克、克洛德·维拉尔、德尼丝·格罗津斯基、弗朗索瓦·比亚夸、让-克洛德·埃尔维、皮埃尔·古贝尔和西蒙娜·鲁等人基本支持学生诉求(尽管对某些抗议形式有所保留)[32];而雅克·埃尔、弗雷德里克·莫罗、弗朗索瓦·克鲁泽、弗朗索瓦·卡龙和安德烈·沙斯塔涅等人则持反对立场[32]。
外省抗议同步升级:斯特拉斯堡大学文学院被学生占领;欧巴涅的中学生要求参与纪律委员会和班级会议;马赛两千名中学生封锁了理学院入口[33]。
5月11日,刚从阿富汗访问归来的总理乔治·蓬皮杜向全国高等教育工会和法国学生全国联盟做出让步,下令重开大学[32]。为平息事态,他要求警方撤离索邦大学。这一被外界视为妥协的举措实为战略调整——蓬皮杜希望通过学生的过激行为使其失去民意支持[38]。夏尔·戴高乐对这种战术性缓和持怀疑态度,暂时保持观望,但保留必要时干预的权力。
再度升级事件
![]() |
5月12日总罢工号召
5月12日,法国总工会发起总罢工号召[39]。历史学家米歇尔·赞卡里尼-富尔内尔指出,就在此前两天(5月10日晚),反映五月风暴初期情况的电视杂志节目《全景》遭到审查。而5月11日周六,当周五至周六夜间警方暴力画面“震撼整个法国”之际,法国广播电视局员工通过法新社发表声明抗议审查[39]。法国总工会的罢工号召迅速获得学生团体、全国高等教育工会、法国民主工联、全国教育联盟和工人力量总工会响应[39]。历史学家吕迪维娜·邦蒂尼在其著作《1968》中强调:“各工会发起的24小时总罢工都着重强调学生与工人的团结——原本割裂的两个群体,因警方暴力而走向联合”[39]。
五大工会的联合罢工号召源于巴黎劳动交易所长达8小时(上午10时至下午6时)的艰难谈判[39][40]。全国高等教育工会总书记阿兰·盖斯马尔坚持要求学运领袖与工会领导人共同引领游行队伍,尽管后者因前两周激烈的言语冲突氛围而有所顾虑[39]。
全国高等教育工会秘书长阿兰·盖斯马尔 (Alain Geismar) 解释道:“运动的受欢迎程度”意味着“每个人都在共同前进”,在“共同的口号”(“十年够了!/Dix ans ça suffit”)下“将人们团结起来”,这是自1958年戴高乐总统重新掌权以来,其政权首次受到挑战[39]。
5月13日

5月13日星期一,一场由来自法国各地的高中生、大学生以及罢工工人和雇员组成的庞大示威游行队伍穿越巴黎市区[41]。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位于巴黎东站、巴黎北站、好新闻区、沙特莱广场、巴士底广场和共和国广场之间的所有主干道都挤满了示威者。法国民主工联、法国总工会和全国教育联盟宣称参与人数达到一百万。
最严谨的估计(基于人群占据的面积)显示约有50万人参加。巴黎警察总局统计为23万人,而法国国家广播电视公布的数字则为17.1万人[33]。
与此同时,工会组织宣布全国其他约30个城市也爆发了示威游行,总参与人数达百万之众。
让-保罗·萨特与西蒙娜·德·波伏娃此前数日要求会见楠泰尔校区的学生代表团。该校全体会议推举了两名代表:阿兰·盖斯马尔和18岁的高中生埃尔塔·阿尔瓦雷斯(西班牙无政府主义者的女儿)[b]。在波伏娃家中持续至凌晨两点的会谈中,两位代表特别提到“萨特表现出谦逊态度,反复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c][42]。这场深夜对话也旨在规劝盖斯马尔避免采取暴力手段。
一周后的5月20日,萨特又专访了丹尼尔·孔-本迪[43],探讨学生运动的“纲领”与长期“目标”。但后者断然否认存在任何既定纲领,认为“制定纲领必然导致运动僵化”[43],并强调“当下的混乱状态让人们得以自由发声”[43]。科恩-本迪一个月后撰文指出:“我们当中没人读过马尔库塞。有些人当然读过马克思,可能还有巴枯宁,以及当代理论家阿尔都塞、毛泽东、格瓦拉和亨利·列斐伏尔。而3月22日运动的政治活动者几乎都读过萨特”[d][44]。
最终,根据总理乔治·蓬皮杜的命令,索邦大学重新开放并持续成为抗议运动的重要据点。
5月13日后的罢工浪潮
在5月13日大规模示威的次日,即5月14日星期二,罢工行动开始全面蔓延。
当天凌晨,位于摩泽尔省瓦皮的Claas工厂500名金属工人率先停工[45]。数小时后,南特布格奈的南方航空工厂工人响应罢工,成为首个被工人占领的工厂[45],这一行动明显效仿了1936年的占领运动。罢工随后逐步席卷全国。5月16日索邦大学占领委员会发出号召,要求立即占领法国所有工厂并组建工人委员会,这一激进主张引发当局强烈不安(蓬皮杜于当晚19点发表声明)。
此时正在罗马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夏尔·戴高乐(5月14日至19日)起初并未重视这些抗议活动,将处理权完全交给总理乔治·蓬皮杜。后来有评论指出:“像蓬皮杜先生这样能承受如此程度辱骂的政治家实属罕见”[來源請求]。
5月17日,情境主义者在意识到无法推行他们通过选举产生的占领委员会所尝试建立的直接民主后,决定退出索邦大学。他们转而在乌尔姆街成立占领维持委员会,试图推动工人阶级在工厂中的自我组织。此后,包括革命共产主义青年在内的各派列宁主义者掌控了索邦大学的领导权,并一直维持到6月罢工失败后的撤离。
全面罢工
![]() |

出乎各方领导人的预料,原定于5月13日的象征性总罢工在没有明确指令的情况下并未在当天结束。相反,这场运动在随后的日子里迅速蔓延,成为历史上首次自发的总罢工,也是消费社会阶段首次使一个国家陷入瘫痪的大规模罢工[2]。
自发性的罢工和工厂占领行动遍地开花。最早的一起发生在5月14日大西洋卢瓦尔省布格奈的南方航空工厂,涉及2682名员工;南特工人罢工既是五月风暴中最早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工人运动,直至6月14日才告结束[46]。在北部-加来海峡大区(当地最大规模的示威早在5月11日就已开始),85%的矿工参与罢工,于西诺尔-德南(Usinor-Denain)钢铁厂接连举行大型集会[47]。至5月22日,全国有一千万雇员停止工作(包括罢工工人或无法正常工作的工人)[2]。
《星期日日报》在5月19日周日版头版率先报道[48]了这场迅速扩大的罢工浪潮——当时已有超过百家大型企业被工人占领[48],与此同时法国国家广播电视的技术人员和记者罢工也拉开了序幕。
各工会组织起初被这场延续至5月13日之后的自发罢工打了个措手不及,随后逐步重新掌控运动主导权。当"自发罢工者"接受工会权威后,罢工便陷入僵持状态,这种胶着局面一直持续到5月30日。在此过程中,工厂大门对前来布洛涅-比扬古游行的学生群体紧闭,令那些幻想知识分子与工人结成神圣联盟的“左翼分子”大失所望。实际上,工人们对这些学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属于正在崛起的未来管理者阶层。工会的这种做法不仅使工人远离了学生的“小资产阶级”影响,同时也切断了与其他企业工人之间的联系,阻碍了他们在这场斗争中认识到彼此的共同利益。无论如何,工人们此刻提出的诉求与法国总工会或法国民主工联发起的传统罢工诉求存在本质差异。虽然部分要求仍保留传统色彩(如加薪、改善工作条件),但更多是开创性的“质变性诉求”:包括工人自主权、责任承担权,以及企业共同决策权等新型主张。
1968年5月22日,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在其机关报《新人类报》上发表文章,称这是“第一次革命性胜利”,并宣称“面对总罢工和学生工人的联合行动,蓬皮杜政府已经投降”[49]。
言论解放

在整个法国,突然解放的言论成为法国人几周内存在的核心意义。无论是热情高涨还是惊惶失措,是满腹狐疑还是沉思冥想,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感受参与其中或冷眼旁观。陌生人之间、不同代际之间,在街头展开了密集的对话交流。
这场思想交锋最具象征性的场所当属巴黎的奥德翁剧院。自5月16日起,该剧院——正如其在电视新闻发布会宣读的声明所言——“成为工人、学生、艺术家与演员的集会空间”[50]。这里昼夜上演着严肃的思想碰撞:来自雷诺汽车的工会代表、社区主妇、大学生、讷伊的右翼青年团体、工人郊区的中学生、知名艺术家(米歇尔·皮科利、雷蒙·鲁洛、萨米·弗雷)、教师、市政顾问以及企业高管在此激烈辩论,而性解放支持者则聚集在剧院后台展开讨论。
与此同时,乔治·蓬皮杜派遣雅克·希拉克秘密联络各工会组织,为后续谈判铺路。据米歇尔·若贝尔回忆,当时国家权威几近瓦解,爱丽舍宫政府形同虚设,唯有工会尚能维持社会基本运转。
局势转折
1968年5月27日达成的格勒内尔协议由蓬皮杜政府、资方和工会共同协商,一度让人以为将以一系列社会福利换取复工。这些拟议的社会福利是自法国解放以来——甚至可以说是自1936年6月7日马提尼翁协议以来——前所未有的,但其保障力度却与1936年协议不可同日而语:格勒内尔协议的内容(如企业工会权利、最低工资提高35%、罢工日支付50%工资等)比1936年协议更容易被推翻。
转折点出现在法国总工会总书记乔治·塞居伊向布洛涅-比扬古工人宣布格勒内尔协议内容时。
武力清场
国民议会解散

5月29日,正值抗议浪潮与混乱达到顶峰之际,戴高乐突然消失数小时,引发举国震惊。蓬皮杜与多数派陷入深深不安。这位总统未经通告便秘密前往德国会见雅克·马絮将军,而非如对外宣称般返回科隆贝双教堂村。这一举动暗藏多重深意:是为象征性争取军方支持(尽管无人真正希望军队介入)?抑或利用民众对权力真空的恐惧打乱对手阵脚——当时社会舆论已因运动缺乏明确前景开始转向?又或是身心俱疲的总统确实经历了一段精神低谷[e],甚至萌生退意?历史学者认为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存在。
在6月7日与米歇尔·德鲁瓦的访谈中,戴高乐坦言:“5月29日我曾考虑辞职。但随即意识到,一旦离去,汹涌的颠覆浪潮将吞噬共和国。于是,我再次选择了坚持。”[52]
5月30日中午返回巴黎后,戴高乐接受了乔治·蓬皮杜提出的解散国民议会并举行新一届立法选举的提议[53]。

当天下午,由安德烈·马尔罗[f]和米歇尔·德勃雷领导的政府支持者游行在香榭丽舍大街举行,警方统计约30万人参加,而戴高乐派声称人数达百万。戴高乐随后发表强硬讲话,宣布不会辞职且不更换总理,决定提前举行立法选举:“除非有人企图让法国人民集体噤声,阻止他们表达诉求,就像阻止学生学习、教师授课、工人工作那样”。他刻意在讲话中挑起共产党与戴高乐派的历史对立:“这些手段是通过长期组织的团体实施的恐吓、毒化和暴政,背后是一个极权主义政党,尽管在这方面它已有竞争对手”。他还威胁启动宪法第16条,该条款允许国家元首在特殊情况下行使绝对权力:"如果这种暴力状况持续,为维护共和国,我将不得不根据宪法采取选举之外的非常措施"[54]。
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在5月30日的声明中谴责戴高乐“显露独裁者苗头”,将其比作雾月政变时的拿破仑一世,警告工人提防“法西斯危险”,同时指责法共和法国总工会等"修正主义者"的责任[55]。
6月:运动终结与暴力冲突
![]() |

5月31日,加油站恢复供油。据媒体报道,装甲部队正向巴黎集结,武装部队在弗里勒兹军营完成部署。警方与军方重新控制了被占领的法国国家广播电视发射台。
尽管基层工人自5月27日起一致拒绝《格勒奈尔协议》,但工会通过在企业组织选举(多数存在舞弊行为)逐行业推动复工[來源請求]后,最终放任共和国保安队驱逐最后的抗争者,扑灭各地反抗余火。6月初因此爆发多起暴力事件:弗林斯雷诺工厂在6月7日与10日发生冲突,索肖标致工厂于6月11日爆发骚乱,导致三名工人丧生——17岁的吉尔·托坦[g]、23岁的皮埃尔·贝洛[h]以及49岁的亨利·布朗谢[i]。随着这些事件发生,罢工浪潮逐渐平息。
6月11至12日夜间,拉丁区爆发了第三次“街垒之夜”。6月12日,政府颁布法令解散多个极左组织。6月14日,警方未遇抵抗就顺利清空了奥德翁剧院和索邦大学。参与罢工的法国国家广播电视记者遭到解雇。当局对运动代表人物展开严厉打压,丹尼尔·孔-本迪被长期禁止入境法国[j]。
事件后续
六月底立法选举
6月23日与30日的选举最终以戴高乐派大获全胜告终,该党派在国民议会赢得绝对多数席位,创下历史纪录。但这段时期也埋下了乔治·蓬皮杜与戴高乐关系恶化的种子——选举胜利后,戴高乐立即任命莫里斯·顾夫·德姆维尔接替蓬皮杜出任总理。
不过法国人已在此次危机中认识到真正的赢家:戴高乐不再不可替代。1969年4月27日公民投票失败后,戴高乐立即辞职,蓬皮杜通过选举入主爱丽舍宫。而戴高乐本人当时正与夫人在爱尔兰度假时投票。
尽管运动在政治上遭遇挫败,但仍取得一定社会文化成果:虽未正式批准,《格勒内尔协议》仍被默许实施了一段时间,其核心内容随着岁月流逝逐步融入多项改革——特别是将最低工资提高到每月600法郎(约合2018年730欧元[59])。1968年底通过的《富尔法案》废除了拿破仑式大学体制,重启教育分权改革。虽然总理雅克·沙邦-戴尔马(1969-1974年在任)试图满足五月风暴部分诉求的努力遭遇蓬皮杜的保守阻力,但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在1974年实现了多项改革(堕胎合法化、废除审查制度、公民权年龄降至18岁等),1981年左翼执政后更推进了广播电视自由化、《地方分权法案》等变革。
死伤人数
此次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造成至少5至7人死亡[60][61][k]。最可能的死亡人数为7人,均发生在5月24日之后[l][64]。
- 5月24日凌晨,在巴黎Écoles路的路障处,人们发现了26岁的菲利普·马泰里翁(Philippe Mathérion)的尸体,他因进攻型手榴弹破片受伤身亡[65]。尸体解剖结果始终未公开[31]。
- 5月30日,在卡尔瓦多斯省,治安部队使用实弹射击导致一名年轻人死亡[64]。
- 6月10日,17岁的高中生吉勒·托坦在伊夫林省默朗的雷诺弗林工厂附近为躲避机动宪兵队追捕时,溺亡于塞纳河中[66][67][68]。
- 6月11日,在标致索肖-蒙贝利亚尔工厂,一名共和国保安队员用9毫米子弹击毙24岁的钳工皮埃尔·贝洛(Pierre Beylot),另有数名工人中弹。49岁的工人亨利·布朗(Henri Blanchet)谢因被进攻型手榴弹震倒,从护墙跌落导致颅骨骨折身亡[58][69][67][68][70]。
此外,根据1968年5月31日就任内政部长的雷蒙·马塞兰所述,与治安部队的冲突造成约2000人受伤,其中200人重伤[71]。
时任巴黎警察总局局长莫里斯·格里莫常被赞誉“在巴黎避免了任何死亡”,这尤其归功于他致警员的公开信:“我要和他们谈论一个我们无权回避的话题:那就是过度使用武力的问题”[72]。但人们往往忽视,他这份呼吁执法克制的声明直到5月29日才发布[73],而运动爆发初期治安部队就已发生多起严重暴力事件[61]。
格里莫还指出,共和国保安队指挥官茹尼亚克在5月10日至11日夜间于巴黎盖-吕萨克街执勤时,被屋顶投掷的铺路石击中前额重伤[74]。该指挥官因伤后遗症引发昏厥导致车祸,于一年后去世[31]。
里昂警长勒内·拉克鲁瓦之死
引发最强烈震动的死亡事件是警长勒内·拉克鲁瓦[m]于5月24日夜间在里昂的死亡。根据警方最初声明(两年后在拉东与芒什审判中被证实为虚假陈述),他死于“被一辆油门踏板卡死的卡车碾压”[31]。2008年五月风暴40周年之际,一名目击者声称看到“这辆卡车从后方被启动。它直线冲撞后在第一排治安部队前熄火。压在油门上的石头肯定滑落了”,并未碾压任何人[76]。
1970年11-12月《法医与毒理学医学通报》公布的尸检报告中,法医韦德里纳(Védrinne)与维塔尼(Vitani)博士证实了里昂爱德华·埃里奥医院值班外科医生路易-保罗·鲁塞(Louis-Paul Rousset)的观察结论:这份载明损伤范围与严重程度的法医学文件确认,拉克鲁瓦警长死亡确系遭受碾压导致的创伤性休克及继发性出血所致。
然而,1970年拉东与芒什审判期间,法医的结论引发了激烈争议。该案被告被指控导致拉克鲁瓦警长死亡。审判最后一日出现戏剧性逆转:爱德华·埃里奥医院实习医生格拉蒙(Grammont)出庭作证,他负责救治拉克鲁瓦警长并确诊其死于心肌梗死[76]。“这位医生在报上读到警长遭卡车碾压致多根肋骨骨折的报道后,主动到庭澄清事实——死者呈现所有心梗症状”[77]。据当时参与急救的格拉蒙医生陈述:“警长送抵急诊一小时后死于心肌梗塞。我实施心脏按压时折断了其肋骨。心电图本可证明死因,但这些证据已消失”[76]。
1970年9月26日,法庭宣判拉东与芒什无罪释放[77][78]。
此案彻底扭转了公众对五月风暴的认知。“学生不再被视为警察暴力镇压的受害者,而成了谋杀暴行的施害者”[79]。
事件影响
政治层面
格勒内尔协议
1968年6月初,在雅克·希拉克等年轻高级官员主导下,各方经过谈判达成了格勒内尔协议。该协议将最低工资提高35%至每月600法郎,同时规定全面上调工资10%,并确立了企业工会代表制,相关内容最终在1968年12月27日正式立法。随着协议达成,警方开始逐步清退所有被占领的场所。
1968年6月12日解散令

根据1936年1月10日战斗团体与私人武装法,法国政府于1968年6月12日颁布总统令,宣布解散11个被认定为极端主义的组织[80]:
- 革命学生联合会(朗贝尔派)
- 革命共产主义青年及其国际主义共产党(阿兰·克里维纳自1968年7月起被监禁至秋季;尽管遭解散,两组织仍合并,并于1969年4月在德国重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该组织后于1973年再度被禁)
- 3月22日运动
- 法国马列主义共产党(毛主义团体,此后转入地下活动)
- 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组织
- 共产主义青年联盟马列(与路易·阿尔都塞有关联,后衍生出无产阶级左翼)
- 工人斗争
值得注意的是,该法令未涉及极右翼组织西方。时任司法部长勒内·卡皮唐辩称:“西方运动虽曾使用暴力,但尚未显现颠覆性特征。”[81]
后经三起行政诉讼(其中一起由皮埃尔·布塞尔以朗贝尔化名提起),法国最高行政法院以“越权”为由撤销了对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组织、革命学生联合会及反抗者团体的解散令[82]。
回想起来,情境主义国际似乎是最具颠覆性的运动,也是对五月风暴思想产生最大启发的组织,但该组织并不关心这项解散法令,其成员认为最好流亡到比利时一段时间。
国际影响
比利时
1968年5月13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自由审查学会组织了一场反对希腊军政府的集会。受邀发言的包括梅丽娜·默尔库里、瓦西利斯·瓦西利科斯(小说《Z》的作者,该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科斯塔·加夫拉斯执导的同名电影)、Rigas Phereos协会以及比利时捍卫希腊民主协会等[83]。集会结束后,数百名学生组成“自由集会(assemblée libre)”,占领了保罗-埃米尔·让松(Paul-Émile Janson)演讲厅[84]。这次占领行动持续了47天。这一天标志着布鲁塞尔“五月风暴”的开始,政治学家后来称之为“5月13日运动”[85],被视为整个事件的起源[86]。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并非唯一发生抗议活动的校园,列日大学的学生也掀起了抗争运动。
后续影响
五月风暴的历史影响在2007年法国总统选举期间重新成为焦点,当时候选人尼古拉·萨科齐声称五月风暴“为毫无底线和道德约束的资本主义铺平了道路”[87][88],这一言论招致了丹尼尔·孔-本迪的批评[89]。这场辩论在同年秋季继续发酵,亨利·韦伯指责萨科齐“将所有社会问题,甚至包括黄金降落伞和高管退休金等,都归咎于五月风暴”[90]。
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所谓的‘性解放’常被包装成集体主义的梦想,实际上却是个人主义在历史上的又一次升级”[91]。学者塞尔日·奥迪埃分析道:“无论在右翼还是左翼,都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矛盾的观点:1968年的参与者通过打破限制世界彻底商品化的最后一道屏障——传统价值观,在1970年代末资本主义扩张中发挥了关键作用”[92]。早在1985年,吕克·费里就与阿兰·雷诺合著了《68思想》一书,对那个时期的部分知识产出提出了尖锐批评[89]。这场辩论在2017年法国总统选举期间再次出现,当时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马埃尔·德·卡朗认为:“在经济层面,68精神促进了大消费时代的发展。‘纵情享乐(jouir sans entrave)’的口号意味着一个消费和休闲社会将最终取代节制和劳动的社会”[93][88]。
事件分析

五月风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不同解读。这场事件既可以被视为工人运动史上的重要篇章——爆发了法国规模最大的总罢工之一;也可以被理解为一场反权威的学生运动,旨在挑战既有社会等级制度;还有人将其看作是一场推动社会风气解放的青年运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要求全面实行男女同校。部分学者认为该运动催生了后现代个人主义的萌芽。关于五月风暴的本质及其抗议精神遗产的问题至今仍存争议[94]。
与某些事后建构的说法相反,五月风暴并非“自发生成”——所有主要参与者都具备丰富的抗争经验,这些经验多源自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的反对运动、1960年代反斯大林主义的极左翼兴起以及自由意志主义运动的发展。
历史学家勒内·加利索指出:“1968年五月风暴本质上是一场反威权主义运动、非民族主义运动和反文化运动。”[95]
社会学家阿兰·图海纳认为:“人们花了三十年时间才意识到,以丹尼尔·孔-本迪为代表的反威权主义力量才是五月风暴最重要的推动者。而在事件当时及随后的十年间,托派和毛派的工人革命主义一直被视为学生与民众运动的主要特征。”[96]
历史学家帕特里克·罗特曼强调:“不能简单地将‘68年’视为一个同质整体,将其笼统定义为学生示威或流产革命。在这场运动中,民主诉求与弥赛亚主义狂热并存,自由意志主义理想与极权主义行为交织,惊人的现代性与可悲的保守性共生,集体奉献精神与极端个人主义同时彰显……五月风暴不能被简化为单一维度,任何片面解读都必然失真。”[97]
作为事件核心人物之一的阿兰·热斯马尔着重强调了大学体系的关键作用:“必须重申,1968年五月风暴是一场反对权威的运动,学生们当时抵制的是年复一年照本宣科的传统授课模式。”[98]
历史学家米歇尔·赞卡里尼-富尔内尔则剖析了认知建构的过程:“关于这些事件已形成某种成见,首先源于当时人们赋予它们的即时意义,继而通过代际视角的强化,最终固化出文化决定论和个人主义的解释框架:1968年被视为政治、制度和社会层面的挫败,却被塑造成文化领域的胜利。”[99]
政治学教授鲍里斯·戈比尔指出:“五月风暴发生时具有前所未有的特质——不仅因其突发性和规模令人震惊,更因为它首次让那些长期被压抑、噤声甚至从未设想过的话语公开表达,使那些此前无权进入公共视野的行动者、议题和实践得以登上历史舞台。”[100]
从代际冲突的视角来看,五月风暴常被视为婴儿潮一代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性事件,与前辈世代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这一解读存在争议[101][102][103][104][105]。
流行文化
参见
相同时间
類似運動
两岸三地
欧洲
亚洲
- 韩国光州民主化運動
- 菲律宾人民力量革命
- 菲律宾一季风暴
- 缅甸8888民主運動
- 2007年缅甸反军政府示威
- 1962年仰光大学抗议事件
- 1973年泰国学运
- 泰国法政大学大屠杀
- 2006年泰国军事政变
- 2020年—2021年泰国示威
- 2013年土耳其反政府抗议运动
美洲
註釋
- 脚注
- ^ 原文是:bravo!
- ^ 阿兰·盖斯马尔后来与她合著《走向内战(Vers la guerre civile)》
- ^ 原文是:l'humilité de Sartre, vérifiant qu'il comprend bien
- ^ 原文是:Personne chez nous n’a lu Marcuse. Certains lisent Marx, bien sûr, peut-être Bakounine, et, parmi les auteurs contemporains, Althusser, Mao, Guevara, Henri Lefebvre. Les militants politiques du Mouvement du 22 mars ont à peu près tous lu Sartre
- ^ 马叙将军在回忆录中证实此说[51]
- ^ 马尔罗后来将这些事件称为“文明危机”,以强调其严重性。
- ^ 吉尔·托坦,"斯特凡·马拉美高中一年级学生,马列主义青年联盟成员",6月10日在弗林斯塞纳河溺水身亡[56]
- ^ 皮埃尔·贝洛,6月11日早晨在索肖标致工厂遭枪击身亡[57]
- ^ 亨利·布朗谢,6月11日早晨在索肖标致工厂坠墙身亡[58]
- ^ 这位学生领袖后来还是乔装改扮潜回巴黎,染发伪装后举行了一场独特的新闻发布会,并提出了一个无人响应的“大麻18日呼吁”
- ^ 法国精神病学家罗兰·库唐索在其著作《心理暴力:理解与行动(Les violences psychologiques : Comprendre pour agir)》(Dunod, 2014)page 206,未详细说明地给出7人死亡数字。
- ^ «1968年的死亡人数如今最常被否认、缄默或偶尔夸大[62]。最可能的数字是7人死亡,全部发生在5月24日之后[63]。
- ^ 1968年入职的法国国家高级警察学院第19届警长班以他的名字命名[75]。
- 引用
- ^ 1.0 1.1 1.2 France Feared On Brink of Civil War. The Register-Guard 101 (124) (Eugene, Oregon). 1968-05-25 –通过Google News Archive.
Two persons were reported killed in the fighting Friday night and early today, more than 1,000 injured and more than 1,000 arrested.
Police said in Paris battles alone 795 persons were arrested and that the hospitals and the Red Cross treated 447 wounded civilians, 176 of whom were hospitalized.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estimated another 400 injuries were not reported. - ^ 2.0 2.1 2.2 2.3 2.4 2.5 2.6 The Beginning of an Era [一个时代的开篇]. 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 由Knabb, Ken翻译. 1969-09 [2014-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0).
- ^ 1968 was no mere year. The Economist. 2018-04-05 [2021-06-29]. ISSN 0013-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 ^ Mai 68 – 40 ans déjà. [2014-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5).
- ^ DeRoo, Rebecca J. The Museum Establishment and Contemporary Art: The Politics of Artistic Display in France after 196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2021-03-13]. ISBN 9781107656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5).
- ^ Erlanger, Steven. May 1968 – a watershed in French life. New York Times. 2008-04-29 [201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 ^ Sommier, Isabelle. Les processus de diffusion des révoltes juvéniles de 68. Histoire@Politique. Politique, culture, société. 2008-09/12, (6).
- ^ 8.0 8.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Ross 2010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9.0 9.1 9.2 Bantigny, Ludivine. Mai 68. De grands soirs en petits matins. Siné Mensuel. 2018年5月, (75): 12–13.
- ^ Lachaise, Bernard; Tricaud, Sabrina. Georges Pompidou et mai 1968. Peter Lang. 2009: 34. ISBN 978-90-5201-468-5.
- ^ D. L. Hanley, A. P. Kerr, and N. H. Waites. Contemporary Fr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Since 1945 2. Routledge. 1984. ISBN 0-415-02522-2.
- ^ Rédaction, Combien de temps aura duré 68 ?, Libération, 2018-01-19 [2018-05-21].
- ^ 13.0 13.1 13.2 13.3 Mirlicourtois, Alexandre. Mai 68 : quelle était la situation économique ?. latribune.fr. 2018-04-20 [2020-12-11].
- ^ Les conséquences économiques de Mai 68. www.peterlang.com. 2018-08-22 [2019-05-07] (法语).
- ^ Viansson-Ponté, Pierre, Quand la France s'ennuie…, Le Monde, 1968-03-15 [2018-05-21].
- ^ 15 mars 1968. – « Quand la France s’ennuie… », Langlois Blog, Le Monde, 2018-03-14 [2018-05-21].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mendel196901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Cornwell, John. 2004. The Pope In Winter. Viking. ISBN 0-670-91572-6. pp. 25-26.
- ^ 路易-巴斯坎中学. 凡尔赛学区.
- ^ Rédaction, « La salle du Conseil de la faculté des Lettres de Nanterre occupée », L'Obs, 2008-04, [在线阅读].
- ^ Duteuil, Jean-Pierre. Nanterre, vers le mouvement du 22 mars. Acratie. 1988. ISBN 9782909899572.
- ^ Duteuil, Jean-Pierre. Les groupes politiques d'extrême-gauche à Nanterre. Matériaux pour l'histoire de notre temps. 1988, (11-13): 110–115.
- ^ Rachel, Mazuy; Daniel, Le Cornu. Chronologie des événements à Nanterre en 1967-1968. Matériaux pour l'histoire de notre temps. 1988, (11-13): 133–135.
- ^ Foucault, Michel. Dits et Écrits. Bibliothèque des Sciences humaines. 1 : 1954-1969. Gallimard. 1994.
- ^ Rédaction, « Deux mille étudiants réunis à Nanterre », L'Obs, 26 mai 2008, [在线阅读].
- ^ Salmon, Jean-Marc. Le désir du 22 Mars. L'Homme et la société. Analyse institutionnelle et socianalyse. 1973, (29-30): 3–20. doi:10.3406/homso.1973.1830.
- ^ Rédaction, « Cohn-Bendit dans le Nouvel Observateur », L'Obs, 22 mai 2008, [在线阅读].
- ^ Artières, Philippe. 22 mars 1968 : l'émergence de Cohn-Bendit. Le Figaro. 2008-03-21.
- ^ Derrière la vitre. Gallimard. 1970: 421. ISBN 978-2-07-036641-5.
- ^ INA档案 [1]
- ^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Mai 68. Les archives secrètes de la police. L’Express. 1998-03-19.
- ^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Mercier, Charles, René Rémond à Nanterre en 1968, Vingtième Siècle: 141-152, 2009年10月—12月
-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17 Le moment 68. Les luttes et les rêves: Une histoire populaire de la France de 1685 à nos jours. Paris: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2016: 995. ISBN 978-2-35522-088-3 (法语)..
- ^ Hamon, Hervé; Rotman, Patrick. Génération. Fayard. 1987: 497-500..
- ^ "这一夜,戴高乐在沉睡",liberation.fr,2018年4月17日查阅。
- ^ Caron, Gilles. Sous les pavés la plage : mai 68. La Sirène. 1993 [2023-08-11]. ISBN 978-2-840-450474. 已忽略未知参数
|pages totales=
(帮助) - ^ Artières, Philippe; Zancarini-Fournel, Michelle. 68, une histoire collective (1962-1981). La Découverte. 2018-05-09 [2023-08-11]. ISBN 978-2-348-04044-3.
- ^ 转引自雷蒙·阿隆《回忆录》第667页。
- ^ 39.0 39.1 39.2 39.3 39.4 39.5 39.6 "13 mai 1968 : la journée de l'unité" par Maïwenn Bordron, en collaboration avec Maria Contreras, France Culture, 13/05/2018 [2]
- ^ L'explosion de mai", par Lucien Rioux et René Backmann
- ^ Michel Julien提供的1968年5月13日大规模游行彩色档案影像[3]
- ^ Sartre, le temps des révoltes, par Jean-Pierre Barou, Éditions Stock, 2006 - [4]
- ^ 43.0 43.1 43.2 "L'imagination au pouvoir, une interview de Daniel Cohn-Bendit par Jean-Paul Sartre (1968) [5]
- ^ Jacques Sauvageot, Alain Geismar, Daniel Cohn-Bendit et Jean-Pierre Duteuil, La Révolte étudiante : les animateurs parlent, Paris, Éditions du Seuil, 1968, p. 70.
- ^ 45.0 45.1 "Jour J Mai 68 - Edition Spéciale", par Fred Duval, Jean-Pierre Pécau, Fred Blanchard, Damien, et Fab Delcourt, 14 mars 2018 [6]
- ^ Christophe Forcari. SPÉCIAL MAI 1968. Les ouvriers de Sud-aviation manifestent à Nantes.. liberation. 1998年5月4日 [2017年8月30日]..
- ^ "1968年五月风暴:北部加来地区的工人运动" 法国3台上法兰西大区回顾报道 [7]
- ^ 48.0 48.1 Bibia Pavard. Mai 68. Que sais-je ?. Humensis. 2018年4月4日: 128 [2023年8月11日]. ISBN 978-2-13-080009-5.
- ^ Première victoire révolutionnaire (1968). lesmaterialistes.com. [2017-05-18] (法语)..
- ^ 奥德翁剧院在1968年5月的占领行动 [8]
- ^ Massu, Jacques. Baden 68: souvenirs d'une fidélité gaulliste. Plon. Omnibus. 21 November 1991: 153..
- ^ 纪录片《戴高乐:巨人的泥足》,法国艺术电视台,2013年8月13日。
- ^ 关于议会辩论、不信任案表决失败及各政治力量立场,参见Cairn (编), 五月风暴辩论, 2008。
- ^ 戴高乐1968年解散国民议会讲话全文. politiquemania.com. [2023-02-09].
- ^ 1968年5月30日传单. lesmaterialistes.com. [2017-05-18] (法语).。
- ^ Charrière 1968,第378頁 .
- ^ Charrière 1968,第380頁 .
- ^ 58.0 58.1 《索肖的致命六月》,《解放报》2008年5月30日
- ^ 法郎-欧元购买力换算器. 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 2022-04-25 [2023-01-16].
- ^ Philippe Nivet, « Maurice Grimaud et Mai 1968 », Histoire@Politique, 2015/3, no 27, pp. 18-32, doi:10.3917/hp.027.0018, [在线阅读].
- ^ 61.0 61.1 Sonya Faure, Cécile Daumas, « Le roman 68 : sous les clichés, les faits », Libération, 2018-01-19, 在线阅读
- ^ Alain Delale, Gilles Ragache, La France de 68. « Soyons réaliste demandons l'impossible », Paris, Seuil, 1978, p. 230.
- ^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Le Moment 68. Une histoire contestée, Le Seuil, 2008, page 42, note 129.
- ^ 64.0 64.1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FJ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Mai 68 : nouveaux témoignages. L'Express. 1998-04-09 [2017-03-27].
- ^ « 10 juin 1968, la noyade d'un lycéen près de Flins (Yvelines) », Le Monde, 2008-05-22, [在线阅读]
- ^ 67.0 67.1 Patrick Rotman, Mai 68 raconté à ceux qui ne l'ont pas vécu. Entretien avec Laurence Devillairs, Le Seuil, [在线阅读].
- ^ 68.0 68.1 « Les morts de juin », dans Jean-Pierre Le Goff, Mai 68, l'héritage impossible, La Découverte, 2014, [在线阅读].
- ^ Thomas Calinon. Juin meurtrier à Sochaux. liberation. 2008-05-30.
- ^ Mai 1968 : 50 ans après, les ouvriers de Sochaux se souviennent-ils ?, France 3 Bourgogne-Franche-Comté, 1 mai 2018, voir en ligne
- ^ Jean-Pierre Le Goff, La gauche à l'agonie. 1968-2017, edi8, 2017, page 135, note 24.
- ^ Maurice Grimaud, Lettre du préfet Maurice Grimaud aux fonctionnaires de police, 1968-05-29, 在线阅读
- ^ « La lettre de Maurice Grimaud aux policiers », Le Monde, 2008-05-16, 在线阅读
- ^ Grimaud, Maurice. Interview du préfet de police en Mai 68. Liaisons spécial Mai 68. Paris: Police. 已忽略未知参数
|en ligne le=
(建议使用|archive-date=
) (帮助). - ^ Rousso. Commission sur le racisme et le négationnisme à l'université Jean-Moulin Lyon III (PDF). 法国教育部: 25. 2004.
- ^ 76.0 76.1 76.2 Mai 68 : mystères autour de la mort du commissaire Lacroix. lyoncapitale.fr. [2016-01-03].
- ^ 77.0 77.1 Le juré : « Personne ne pensait qu’on allait acquitter Raton et Munch ». Lyonmag.com. [2016-01-03].
- ^ Ina Société. [Acquittement Raton et Munch lors du procès du meurtre du commissaire René Lacroix]. 2012-07-23 [2018-04-21].
- ^ Collectif de la Grande Côte. Lyon en luttes dans les années 68: lieux et trajectoires de la contestation. 里昂: 里昂大学出版社. : 381. ISBN 978-2-7297-0931-0. OCLC 1023035592 (法语).
- ^ Décret du 12 juin 1968 ASSOCIATIONS DIVERSES,SIÈGE SOCIAL, DÉCLARATION À LA PRÉFECTURE. [2017-05-18]..
- ^ Joseph Algazy. L’Extrême droite en France (1965 à 1984). 巴黎: 哈马丹出版社. 1989. p.58. ISBN 978-2-7384-0229-5 (法语).
- ^ 最高行政法院判决书, 案件编号76230 76231 76235, 载于《勒邦判例汇编》(recueil Lebon), 报告人H.亨利, 政府专员M. Bertrand. 1970年7月21日庭审。
- ^ « Ce 13 mai donc, nous nous préparions à recevoir Mélina Mercouri, invitée par le cercle du Libre Examen », Willy Decourty (préf. Philippe Vincke), Bruxelles, le 13 mai 1968, Luc Pire, Bruxelles, 2008, [在线阅读].
- ^ « À l'issue de ce meeting, l'occupation du Janson s'organise, rassemblant plusieurs centaines de personnes qui forment aussitôt une « assemblée libre », structure dont il sera beaucoup question par la suite, tandis qu'un mouvement du 13 mai […] », Serge Govaert, Mai 68. C'était au temps où Bruxelles contestait., De Boeck, coll. Pol-His, 2001, page 59, [在线阅读].
- ^ Courrier hebdomadaire du CRISP, Centre de recherche et d'information socio-politiques, numéros 413 à 426, 1968, page 38, [在线阅读].
- ^ Willy Decourty, Bruxelles, le 13 mai 1968, Luc Pire, Bruxelles, 2008, présentation en ligne.
- ^ Nicolas Sarkozy veut « liquider » l'héritage de mai 68, L'Obs, 30 avril 2007 [9]
- ^ 88.0 88.1 Mai 68 : Macron ne s'interdit rien par Charlotte Belaich, 5 novembre 2017 [10]
- ^ 89.0 89.1 "Daniel Cohn-Bendit : Par rapport à Mai 68, Nicolas Sarkozy se comporte en pur stalinien, propos recueillis par Richard Werly, interview dans Le Monde, 01 mai 2007 [11]
- ^ Le Mai 68 imaginaire de Nicolas Sarkozy, par Henri Weber, dans Le Figaro du 14/10/2007 "[12]
- ^ Liquider Mai 68, une idée aussi vieille que Mai 68 dans La Dépêche du Midi [13]
- ^ La pensée anti-68 (La Découverte)
- ^ Dans une tribune publiée le 25 octobre sur le Figaro.fr
- ^ Irène Pereira, « Les héritages contestataires de Mai 68 », Sens public, 2009-02-16,在线阅读.。
- ^ René Gallissot, « Mai 68 : qu'est-ce qu'un mouvement social ? Au-delà du mouvement ouvrier », L'Homme et la société, no 98, 1990, « Crise du monde ouvrier et nouveaux mouvements sociaux », p. 87-108, [在线阅读], doi:10.3406/homso.1990.2513.
- ^ Alain Touraine, Comment sortir du libéralisme, Fayard, 1999, [在线阅读].
- ^ Patrick Rotman, Mai 68 raconté à ceux qui ne l'ont pas vécu, Seuil, 2008, page 14.
- ^ Alain Geismar, Mon Mai 1968, Librairie Académique Perrin, 2008, page 195.
- ^ Michelle Zancarini-Fournel, Le Moment 68, une histoire contestée, Seuil, coll. « L'Univers historique », 2008 ISBN 978-2-02-089891-1, extraits page 13.
- ^ Boris Gobille, Mai 68, La Découverte, 2009, 在线阅读..
- ^ Denis Jeambar. 马克龙如何终结68一代的政治影响. Challenges. 2017-06-19.
- ^ Michel Lapierre. Comment Emmanuel Macron a mis fin à la génération 68 en politique. Le Devoir. 2003-10-04.
- ^ Alexandre Faure. Faut-il en vouloir aux boomers ?. Audiens Le Media. 2020-06-12.
- ^ Jean-François Sirinelli; Pascal Cauchy; Claude Gauvard. 68一代. L'Histoire. 2003-03.
- ^ Thomas Mahler; Laetitia Strauch-Bonart. François de Closets : "Retraites, dette, travail… Les boomers laissent la France en ruine". L'Express. 2022-05-18.
參考文獻
- 《法國電影新浪潮》(全新修訂版)「PART 4 新潮派的美學與政治」〈1968:五月運動〉,作者:焦雄屏/圖文,麥田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12-05,(繁體中文),ISBN 978-986-120-472-7
- 《法國1968-終結的開始》,作者安琪樓‧夸特羅其( Angelo Quattrocchi),趙剛譯註,聯經出版公司,出版日期:1994-06-14,(繁體中文),ISBN 978-957-08-1880-2
- 《1968年5月,無奈的遺產》,作者:(法)戈夫,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日期:2007-04-01,(简体中文),ISBN 978-7-5006-7357-6
- 《1968︰撞擊世界的年代》,作者:(美)馬克‧科蘭斯基(Mark Kurlansky),譯者:程洪波、陳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日期:2009-10-01,(简体中文),ISBN 978-7-108-03292-8
- 《1968年︰反叛的年代》,作者:(英)塔里克‧阿里、蘇珊‧沃特金斯,譯者:范昌龍等譯,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01-01,(简体中文),ISBN 978-7-80603-705-8
- 《生產第六輯︰“五月風暴”四十年反思》,作者:汪民安 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8-12-01,(简体中文),ISBN 978-7-5633-7849-4
- 《1968年5月法國的『文化大革命』》,譯者:萬家星,編者:(法)洛朗‧若弗蘭,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1-01,(简体中文),ISBN 978-7-5354-2768-7
- 《意識形態的幽靈》,作者:于治中,行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12-31,(繁體中文),ISBN 978-986-896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