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服是漢服的一種,爲中国古代(含东亚一些地区的某些历史时间段)男性最高等级的礼服名称。主要由冠(冕冠)、上衣(一般为玄色,即黑色)、下裳(一般为纁色,即浅红色。亦有朝代用黄色)、舄等主体部分及蔽膝、绶、佩等其他配件相构成。
冕服等级
周制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主要以冕冠上“旒”[1]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饰的“文章”种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2]裳
周礼六冕(注:此六冕之制,后世各代多不完全照搬):
- 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所用,配十二旒冕冠,大裘、玄衣纁裳。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3]六章纹,下裳绣藻[4]、火、粉米、宗彝[5]、黼[6]、黻[7]六章纹,共十二章,因此又称十二章服。
- 衮冕:王之吉服,配九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九章。
- 鷩冕:王祭先公、飨射所用,配七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纹,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纹,共七章。
-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所用,配五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共五章。
- 絺冕:王祭社稷、先王所用,配四旒冕冠、玄衣纁裳,衣绣粉米一章纹,裳绣黼、黻二章纹。
-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时所用,配三旒冕冠、玄衣纁裳,衣无章纹,裳绣黻一章纹。
按《周礼》,群臣亦皆服冕:
冕服沿革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清朝皇帝不再采用冕服,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自清乾隆时期起仍饰于皇帝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据清史稿舆服二记载,皇帝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袷,冬裘、夏纱惟其时。 ”
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中亦曾做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冕服的具体形制、构成要件
因各朝各國均有不同定制,情况较复杂,而目前記述最完整者,為明代皇帝衮冕。
明代皇帝衮冕,共有冕冠(冕旒)、玉圭、衮服、中单、蔽膝、玉佩、大带、大绶、舄,共九項所組成。
1957年,北京昌平明神宗的定陵出土有明代冕服上的冕冠、裳、中单、蔽膝、绶、佩、大带等各部分[8],但唯独缺少上衣,故中国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有完整的冕服实物。
明代皇帝只用衮冕,废除其余五冕,为十二旒冕十二章服,用於郊祀祭天地、宗庙、社稷、先农等吉禮,以及正旦、冬至、圣节、册拜等嘉禮。皇太子用九旒冕九章服、親王同用九旒冕九章服,親王世子用八旒冕七章服、郡王用七旒冕五章服,郡王長子則止用朝服。朝鲜国王,特許用九旒冕九章服。唯皇帝與皇太子的袞服,為玄衣纁裳(嘉靖八年改玄衣黃裳),親王以降的袞服為青衣纁裳。
明代皇帝衮冕之制(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卷六十载有洪武十六年、洪武二十六年、永乐三年、嘉靖八年四次制定的皇帝衮冕制度,摘录永乐三年与嘉靖八年二制):
永乐三年定:
冕冠,十有二旒,冠以皂纱为之,上覆曰綖[9]。,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10]。 前后各十有二旒,每旒各五采缫[11],十有二就,贯五采玉珠十二,赤、白、青、黄、黑相次,以玉衡维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并繫缨处,皆饰以金,綖以左右垂黈[12]纩[13]充耳【用黄玉】,繫以玄紞,承以白玉瑱[14],朱紘[15]。
玉圭[16],长一尺二寸,剡[17]其上,刻山四,盖周禮“镇圭”之制,以黄绮约其下,别以袋韬之,金龙文。
衮服[18]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19]襈[20]裾[21];纁[22]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前后不相属、共腰,有襞[23]积,本色綼[24]裼[25]。
蔽膝[27],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缘,有紃[28]施于缝中,其上玉钩二。
玉佩二,各用玉珩[29]一、瑀[30]一、琚[31]二、冲牙一、璜二,瑀下有玉花,玉花下又垂二玉滴。瑑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繫组五,贯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璜相触有声,其上金钩二。有二小绶,六采,以副之,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
大带[32],素表朱里,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素组。
大绶[33],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龙文。皆织成。
嘉靖八年定:
冠制:以圆匡乌纱冒之,冠上有覆板,长二尺四寸、广二尺二寸、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七采玉珠十二旒,以黄、赤、青、白、黑、红、绿、为之。玉珩、玉簪导、朱缨、青纩充耳、缀以玉珠二。凡尺皆以周尺为度。
衣:玄色,凡织六章:日、月在肩,各径五寸;星山在后;龙、华虫在两袖。长不掩裳之六章。
裳、黄色,为幅七:前三幅、后四幅,连属如帷。凡绣六章,分作四行:火、宗彝、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
中单,素纱为之。青缘领、织黻文十二。
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繫于革带。
大带,素表朱里,上缘以朱、下以绿。不用锦。
革带[36],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繫而掩之。
圭,白玉为之,长尺二寸,剡其上,下以黄绮约之,上刻山形四。盛以黄绮囊,藉以黄锦。
朱袜、赤舄,黄絛缘、玄缨结。[37]
冕服传播
朝鲜
高麗時期,高麗國王曾接受中國皇帝所赐予的冕服,在《高麗史》等史籍中,記载有高麗文宗十九年(1065年)國王、世子从遼獲赐冕服直到高麗末期恭愍王十九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獲赐冕服的數次記載,史书中对于这些冕服有的是简单排列有构成要件,有的記載較詳细[38]。
朝鲜王朝時期,朝鲜國王使用明代親王等級的九章冕服,明代時由宗主國中國赐予,其制為上衣青色,飾五章:龍在兩肩,山在背部,火、華蟲和宗彜在兩袖,此三章每袖自上而下各三;下裳纁色,飾四章:藻、粉米、黼、黻,每章各二,另有大带、蔽膝、佩、绶等配件。王世子亦曾獲赐七章冕服。赐予國王等人冕服的敕書可見《朝鲜王朝實錄》的有關章節。朝鲜典籍《國朝五禮儀》中載有根據永樂元年欽赐九章冕服之制、景泰元年欽赐七章冕服之制繪制的分解圖,類似相關圖像亦見于《世宗大王實錄》等書中。明代赐予的冕服並非“量體裁衣”,合身與否皆需穿用[39]。冕服在朝鲜中後期有其自身的發展,並不完全與明代制度相吻合。
大韓帝國時期,國王高宗稱帝,遂改為皇帝等級的十二章冕服,大體依照《明會典》皇帝衮冕的嘉靖八年制度設計,其在今日韓國的某些場合,如首爾的宗廟大祭中仍能見到(現今所用與明代制度亦有一定的距離)。
日本
随着遣唐使的派遣,冕服很快传入日本。在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年)发布的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天皇在正式场合需采用类似十二章冕服的“衮龙御衣”。但在元正天皇养老二年(718年)修改后颁布的养老律令中,相关的服装要求又被删除,天皇在正式场合的礼服又恢复为传统白衣。[40]
据《续日本志》记载,圣武天皇在天平四年(732年)正月首次在正式仪式上以冕服为礼服。[41]此后,冕服最终被确定为日本正式礼服。但由于平安时代以来日本天皇逐渐失去实权,着冕服的场合仅被限定在了元旦的朝贺礼以及即位礼中,此后元旦朝贺礼甚至一度被搁置废止,天皇仅在即位礼上穿着冕服。
明朝永乐三年,幕府将军足利义满遣使向明成祖朝贡,明成祖封其为“日本国王”,并赐予包括九章冕服在内的许多礼物。[42]其后,在文祿慶長之役之中,明朝政府试图同丰臣秀吉谈判时,亦曾赐予其七旒皮弁冠和五章皮弁服,其臣下德川家康等次等冕服,丰臣秀吉对此服装亦一度表示接受。[43]
明治维新之后,冕服制度因种种原因在日本被废除,取而代之的则是自平安时代以来传承至今的天皇御服·“黄栌染御袍”。
日本的宫内厅现仍收藏有一套孝明天皇的十二章冕服,分为上衣、下裳,衣、裳均为赤色。
越南
越南自立后继承了冕服,根据《大南典例撮要畧新編·禮例》记载:郊祀冕用上方下圆订万寿金字或天地字,金龙云形火焰垂天文远墙莲花云朵,前后左右垂旒二十六。黄丝垂腰,嵌饰并用珊瑚玻璃珍珠金粒。衮衣天青纯线光素凉纱绣日月星辰山龙花虫,垂旒袖口绣龙云。领绿八丝缎绣亚字,里白帛。裳黄纱绣藻火粉米黼黻宗彝并古图八宝回连藤文水波。缘绿宝蓝莲花锦,里黄色南纱,继衣白色帛。革带一包正黄八丝,结白玉方样一片。盾样六片,外各色黄金。袜与大朝同。靴用乌丝绣龙云连藤火焰并金线回文结珍珠珊瑚钻石各项玉粒。[44]
參見
注释
- ^ 又称为“玉藻”,是分别垂挂在冕板前后的、用玉石相串而成的饰物。
- ^ 即浅绛红色
- ^ 雉鸡
- ^ 即水草。
- ^ 古代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一种礼器,一对两个,一个装饰有虎的形象、一个装饰有蜼(类似长尾猴之兽)
- ^ 为斧形。
- ^ 呈“亞”字形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定陵》,文物出版社。
- ^ 綖,平置冕冠顶部的板状物。
- ^ 用周尺
- ^ 缫,拼音:sāo (音骚)指旒中贯穿玉珠的丝线。《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鎭圭,缫藉五采五就。注:缫有五采文,所以荐玉。
- ^ 黈,拼音:tǒu (头音上声)《玉篇》黄色。《前汉·东方朔传》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注:以黄绵爲丸,用组悬之于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也。
- ^ 纩 拼音:kuàng(音旷)【说文】絮也。或从光作絖。【玉篇】绵也。【书·禹贡】厥篚纤纩。【传】纩,细绵。
- ^ 瑱,拼音:tiàn (天音去声)【说文】以玉充耳也。【传】瑱,塞耳也。【传】充耳谓之瑱。天子玉瑱,诸侯以石。
- ^ 紘,拼音:hóng (音红) 【说文】冠卷也。或从弘作紭。【礼·杂记 注】冠有筓者爲紘,紘在缨处,两端上属,下不结。【左传·桓二年 注】紘,缨从下而上者。【疏】紘缨皆以组爲之,所以结冠于人首也。紘用一组,从下屈而上属之于两旁,结之于颔下,垂其馀也。
- ^ 圭,古代的一种礼器,其形状有上端为尖角而下端方正(即下文的“剡其上”),亦有上下方形
- ^ 剡,拼音:yǎn(音掩)尖。
- ^ 此处“衮服”即指下文的“玄衣”“纁裳”。
- ^ 褾,拼音:biǎo(音表),袖口。
- ^ 襈,拼音:zhuàn (音撰),衣襟侧边。【类篇】缘也。【释名】襈,撰也。靑绛为之缘也。
- ^ 裾,拼音:jū (音居),衣服的大襟。
- ^ 纁,拼音:xūn (音熏),浅红色。【说文】浅绛也。
- ^ 襞,拼音:bì,(音必),衣服上的褶子。【前汉·司马相如传】襞积褰绉。【师古曰】襞积,卽今之帬褶。
- ^ 綼,拼音:bēi(音卑),衣裳幅缘的装饰。【玉篇】裳在幅也。【仪礼·旣夕】縓綼緆。【注】饰裳在幅曰綼,在下曰緆。
- ^ 裼,拼音:xī(音西),同緆。【玉篇】脱衣见体也。又裘单曰裼。【礼·玉藻 疏】裘上加裼衣,裼衣虽加,他服犹开,露裼衣见裼之美,以为敬也。
- ^ 穿着于冕服上服之内、衬衣之外的服饰
- ^ 一种垂及膝前的织物,最初始为起遮蔽膝盖的作用。
- ^ 紃,拼音:xún (音寻) ,【急就篇注】紃,缘履之圆絛。一曰紃者,属五綵而为之,若今之剌绣鞾。【礼·内则】织紝组紃。【注】紃,絛也。【疏】组紃俱为絛。薄阔为组,似绳者为紃。又【杂记】紃以五采。【注】紃施诸缝中,若今时絛也。
- ^ 珩,拼音:héng(音横), 佩玉上面的横玉,形状像磬。【釋文】珩佩,上玉也。又通作衡。
- ^ 瑀,拼音:yǔ(音雨),【说文 徐曰】按诗传:佩玉,琚瑀,以纳其间。
- ^ 琚,拼音:jū (音居), 古人佩带的一种玉,系在珩和璜之间。
- ^ 系在腰间的一种织物制作的腰带
- ^ 一种织物,原用于佩印等物,悬于身侧,并以颜色、长度等作为等级的区分,绶至明代发展为:大绶为一矩形织物,悬于身后,小绶各二,衬于玉佩之下,悬于身体两侧。
- ^ 舄,拼音:xì(音细)一种鞋。
- ^ 絇,拼音:qú(音瞿),古时鞋上的装饰物。【周礼·天官·屦人注】舄屦有絇有繶有纯者,饰也。【仪礼·士冠礼】靑絇繶纯。【注】絇之言拘也。以爲行戒,状如刀衣,鼻在屦头。
- ^ 革带,一种皮革制成的腰带。
- ^ 以上出自《大明会典》卷六十《冠服一 皇帝冕服》,明万历申时行等重修本。
- ^ 【韓國】崔圭顺《中國歷代帝王冕服研究》。
- ^ 《朝鲜王朝實錄》:光海君、即位二年:“該官以王之欽赐冕服長短不適體,請改造。王曰:吾皇上之赐,當服之無斁。何敢改也?”
- ^ 马一虹:中国学界对日本遣唐使井真成墓志的研究:“《养老律令》删除了关于天皇礼服的规定,仍然采用前代以来固有的参加神事所用的白色礼服。”。
- ^ 续日本志:天平四年正月「御大極殿受朝 天皇始服冕服」
- ^ 明史卷322《外国三·日本》:“帝益嘉之,遣鸿胪寺少卿潘赐偕中官王进赐其王九章冕服及钱钞、锦绮加等”
- ^ 日本外史・卷之十六・丰臣氏:“三日,飨使者,既罢,秀吉戴冕被绯衣,使德川公以下丁七人各被其章服,召僧兑读册书。”
- ^ 大南典例撮要畧新編 ·禮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