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學會(英語:Taiwanese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是臺灣的社會學學術組織。
學會沿革
- 「中國社會學社」(1930-1950,在大陆時期)
- 「中國社會學社」(1951-1995,在台灣時期)
- 「臺灣社會學社」(1995-2000)
- 「臺灣社會學會」(2000-)
成立於1930年成立於中國上海,前身為「中國社會學社」,係由孫本文、許仕廉等學者倡議發起設立,為中國學界首度成立之「全國性正式合法學術團體」[1],首屆主理事為孫本文,並發行《社會學刊》作為機關之學術刊物。草創之初因適逢戰亂,會務斷續停滯,至1948年止,共計舉辦9屆年會。1951年由龍冠海等學者於台灣復社,並恢復推動相關會務;但由於當時「中國社會學社」的核心學者均未前來台灣,因此名義上雖在台「復社」,但在學會人事組織上實則等同於另起爐灶[2],1971年發行《中國社會學刊》作為機關之學術刊物。組織初期會務慘淡經營,至1980年代後,才開始定期舉辦規模較大學術活動。1995年,在台復社四十餘載後,通過更改社名為「臺灣社會學社」,機關刊物亦更名為《臺灣社會學刊》。2000年再度更改社名為「臺灣社會學會」迄今。
宗旨
臺灣社會學會以研究社會學理論、社會問題及社會行政為宗旨。主要之會務分為:
- 探討社會學理論及方法;
- 研究社會問題;
- 推動社會調查;
- 推動社會工作;
- 定期印行社會學刊物;
- 編譯及撰寫社會學書籍;
- 舉行社會學講演及研討會;
- 其他有關社會學事項與活動。
會員
分為個人會員、團體會員、榮譽會員、贊助會員。
歷任理事長
(自1951年復社後為首屆)
- 1-10屆:依序為:(1-6佚失)龍冠海、龍冠海、龍冠海、楊懋春。
- 11-20屆:(11-12不詳)、朱岑樓、文崇一、蔡宏進、葉啟政、高承恕、徐正光、蕭新煌、林瑞穗。
- 21-25屆:瞿海源、章英華、張苙雲、王振寰、顧忠華。
- 26-30屆:蔡明璋、張茂桂、陳東升、熊瑞梅、王宏仁。
- 31-33屆:戴伯芬、陳志柔、林國明。
學術刊物
《臺灣社會學刊》為學會目前發行之學術刊物,為TSSCI(台灣社會科學期刊引文索引)期刊,曾獲2002、2003等年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期刊獎。其沿革如下:
- 《社會學刊》(1929-約1934)
- 學刊之前身為《社會學刊》,原係「東南社會學社」於1929年7月創刊,次年由「中國社會學社」接手承辦。初為季刊形式,後因戰亂而不定期發刊;至五卷3期後,因中日戰爭全面爆發而完全停刊。
- 《中國社會學刊》(1971-1995)
- 1951年學社於台灣復社後,即有恢復出刊之議,但因種種困難而未能復刊,乃至1971年終於恢復發行《中國社會學刊》。學刊內容初為鬆散,至第1993年(17期)後改為以研究論文、研究議題討論、研究紀要、以及書評等四類為主。
- 《臺灣社會學刊》(1996-)
- 1996年,配合學會更名,學刊亦改名為《臺灣社會學刊》(台灣社會學刊);刊名雖然變更,但期數仍然接續。內容以刊載有關社會科學和相關學門的學術論著、近兩年內國內出版之社會科學專著,以及國內外出版之學術專著書評為主。自2000年起,固定為半年期期刊。
學術活動
「台灣社會學會年會」為學會最重要之學術活動,年會主題為反映社會學者對於周遭情境之敏感性、呈現各個次領域研究成果,以建構學術平台。
學術獎項
學術貢獻獎
學會論文獎
學會固定頒發博碩士生優秀論文獎,以獎勵並培植社會學新秀,歷年獲獎者(及指導教授):
「中國社會學社博碩士論文獎」
1983年
1985
- 林桂碧: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工廠組織管理與實施工廠社會工作之研究》(詹歷堅)
1989
- 黃毅志: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台灣地區民眾社經地位取得過程》(瞿海源)
1995
- 黃厚銘: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涂爾幹與現代性:理性與涂爾幹對現代社會道德危機的診斷》(葉啟政)
「臺灣社會學社博碩士論文獎」
1997
- 林佩瑾: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台灣反婚姻暴力行動的研究-女性主義社會工作觀點的分析》(林萬億)
- 賴珍如: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政府推動契約式福利服務策略之研究》(施教裕)
- 李明璁: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國家機器,政治轉型,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為例》(吳泉源)
- 楊弘任: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另類社會運動:一貫道的聖凡兼修渡人成全》(李丁讚、謝國雄)
1999
- 劉香蘭: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生別離-影響受刑人家庭關係機制初探》(余漢儀)
臺灣社會學會博碩士論文獎
2001
- 何明修: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民主轉型過程中的國家與民間社會:以台灣的環境運動為例(1986-1998) 》(蕭新煌)
- 葉欣怡: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獨論述與民進黨轉型》(林國明)
- 鄭禮忠: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唯經濟論謬誤」扭曲下的收視戶抗爭:1999年台北市有線電視費率爭議的道德經濟分析》(鄭陸霖、吳泉源)
- 呂維婷: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現代劇場劇團組織的制度化—從創作設的出現與發展談起》(林國明)
2003年
- 紀金山: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師資培育制度轉型與實踐的組織分析》(熊瑞梅)
- 張書銘: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台越跨國婚姻市場分析:「越南新娘」仲介業之運作》(王宏仁)
- 吳哲良: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蹲佔聚落的日常生活分析:以台中市無尾巷為例》(朱元鴻)
- 陳孟瑜: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解構鄰避現象:反焚化爐運動中的科技與民主》(吳泉源)
- 鄧湘漪: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進出邊境:以台灣某國際援助發展組織為例》(余漢儀)
- 吳毓婷: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保護業務社工員的專業才能裝備之研究》(宋麗玉)
2005年
- 何彩滿: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代工組織的轉型與超越:寶成集團的世界》(高承恕)
- 王雯君: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閩客族群邊界的流動:通婚對女性族群記憶與認同的影響》(張維安、張翰璧)
- 陳宇翔: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農業變遷:台灣茶業的社會經濟分析》(黃樹仁)
- 黃克先: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趙彥寧)
2007年
- 蔡友月: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社會變遷下蘭嶼達悟人精神失序之分析:現代醫療、文化建構》(張苙雲)
- 金尚德: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知識、權力、部落地圖:「太魯閣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的社會學解析》(紀駿傑)
- 葉春嬌: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敘事與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轉折--1994~2004年報紙讀者投書的分析》(蕭阿勤、吳介民)
- 吳偉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圓夢捷徑?連鎖加盟制度中的創業、「資本」,與台灣資本主義》(謝國雄)
2008年
- 何經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思想、政治、權力:台灣知識分子的象徵鬥爭》(吳睿人、陳東升)
- 柯佩均: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灣社會學門的知識生產網絡機制:以2001~2006年社會學門學術期刊引用網絡為例》(熊瑞梅)
- 陳慈慧: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從診間到生活世界:婦女不孕治療軌跡》(許甘霖、吳孟興)
參考文獻
- ^ 孫中興,1991,〈1949 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學社」及其核心人物〉,《中國社會學刊》第十五期,頁120-139。
- ^ 顧忠華、張維安,1991,〈在台灣的中國社會學社〉,《中國社會學刊》第十五期,頁14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