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5年4月25日) |
安達曼群島 | |
---|---|
अण्डमान द्वीप समूह | |
自然地理 | |
位置 | 孟加拉灣 |
坐标 | 12°30′N 92°45′E / 12.500°N 92.750°E |
群岛 |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
总岛屿 | 572 |
主要島嶼 | 北安達曼島 中安達曼島 南安達曼島 小安達曼島 |
面積 | 6,408平方公里(2,474平方英里) |
最高海拔 | 732米(2402英尺) |
最高點 | 馬鞍峰 |
管轄 | |
印度 | |
聯邦屬地 |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 |
首府 | 布萊爾港 |
緬甸 | |
行政區 | 仰光省 |
首府 | 仰光 |
人口统计 | |
人口 | 343,125(2011年) |
人口密度 | 48人/平方公里(124人/平方英里) |
族群 | 緬族 印度人 加洛瓦人 翁奇人 桑提內爾人 大安達曼人 |
其他资料 | |
时区 | |
官方網站 | www |
安达曼群岛(英語:Andaman Islands;印地語:अण्डमान द्वीप समूह)是印度洋北部的群岛,位于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交界处,北距缅甸本土197公里,南距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547公里。该群岛由576个岛屿组成,总面积6408平方公里,人口343,125人(2011年),最大城市为布莱尔港。主要島嶼有北安達曼島、中安達曼島、南安達曼島、小安達曼島等。目前该群岛的大部分与较南的尼科巴群岛同属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中央直辖区,只有北部的少数岛屿(科科群岛)属缅甸。
歷史
「安达曼」(Andaman)这个名字来自Handuman,是马来语对印度猴神哈奴曼的称谓。
宋人趙汝適《諸蕃志》中稱之「晏陀蠻國」,而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所謂的「倮人國」則是南邊的尼科巴群島,兩者不同。前者有「食人」之俗,外人不敢靠岸,而後者會與外人貿易。
安达曼群岛的原住民为矮黑人安達曼人,1789年东印度公司海军的孟买海军陆战队中尉布莱尔(Archibald Blair)来此访问,1789年被英国占领,长期为流放英属印度各族政治犯的场所,此后有不少印度人迁入。群岛上的第一个欧洲人聚落在位于南安达曼岛东海岸的布莱尔港,现为中央直辖区首府。二戰時群島被日軍占領,並成立自由印度政權,並扶植錢德拉·鮑斯為最高指揮官,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这個群島。
地理
安达曼群岛北隔普雷帕里斯海峡与亞洲大陆相距约220公里。南隔十度海峡遥接尼科巴群岛,共有204个岛屿,以北、中、南小安达曼岛为主,有些岛屿无常住人口。群島面积6461平方公里,其中北安達曼島位於孟加拉灣與安達曼海之間,面積1375.99平方公里,最高峰萨德尔(Saddle)峰达737米(2418呎),主要城鎮為迪格里普爾。中安達曼島面積1,53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512米。南安達曼島面積1,347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456米。小安達曼島面積734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高度183米。群島多火山与丘陵,从北往南平行排列一系列穹窿形丘陵地带。平地很少,仅限于少数谷地如比丹普尔(Bitampur)和迪格里普尔(Diglipur)。群岛由第三纪砂岩、石灰岩及页岩构成,流水切割很深。岩石表面覆被著茂密的森林,森林占总面积86%,北安达曼岛北部有大片红树林沼泽。群岛呈长串形,自北而南排列,长467公里。港湾曲折,水道纷歧。全年湿热,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但常年有水的河流很少,供水困难。布莱尔港是南安达曼岛东部的深水海港,也是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中央直辖区首府。地处孟加拉湾与安达曼海之间,战略地位重要。始建于1789年。输出木材、贝壳、椰子、椰仁、橡胶和槟榔。工业有木材加工(一部分为火柴梗)、轮船机械和修造等厂。距加尔各答1255公里,距马德拉斯1190公里。有定期轮船航行各岛和来往于印度之间。与加尔各答有航空联系。[1][2]
原住民
安達曼人是安達曼群島的原住民,语言为安達曼語系。安達曼人目前主要分為四個部落,分別為大安達曼人、加洛瓦人、翁奇人和桑提內爾人。居處制度採行兩可制,婚姻實施交表婚及一夫一妻制,家庭內部實行雙邊繼嗣。經濟生產方式為打獵和採集。安達曼人相信泛靈信仰,主要的儀式包括成年禮及葬禮。「安達曼」(Andaman)的名稱源自於印度的猴神「哈奴曼」(Hanuman)。安達曼人的體型較一般人類來的矮小,被認為是因島嶼資源不足所導致的島嶼侏儒化現象。[3][4][5]
宋人趙汝適《諸蕃志》「海上雜國」條,稱「晏陀蠻國,自藍無里去細蘭國,如風不順,飄至一所,地名晏陀蠻,海中有一大嶼,內有兩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無人煙,其大山周圍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艤岸。山內無寸鐵,皆以硨磲蚌殼磨銛為刄。」
《瀛涯勝覽》錫蘭條稱之為「桉篤蠻」,指「自帽山南放洋,好風向東北行三日,見翠藍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桉篤蠻山」,又指島上的人「巢居穴處,男女赤體,皆無寸絲,如獸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羅蜜、芭蕉子之類,或海中捕魚蝦而食。」
註釋
- ^ Andaman & Nicobar Administration. And.nic.in. [8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8).
- ^ http://www.and.nic.in/Know%20Andaman/ecostat2009/Island%20Wise%202008/N%20&%20M%20Andaman%20Islands/NORTH%20ANDAMAN%20ISLAND.pdf[永久失效連結]
- ^ Gibbons, A. Island living can shrink humans. Science. 2018. doi:10.1126/science.aau9750.
- ^ Mondal, M.; Casals, F.; Xu, T.; Dall'Olio, G. M.; Pybus, M.; Netea, M. G.; Comas, D.; Laayouni, H.; Li, Q.; Majumder, P. P.; Bertranpetit, J. Genomic analysis of Andamanes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ancient human migration into Asia and adaptation. Nature Genetics. 2016, 48 (9): 1066–1070. PMID 27455350. doi:10.1038/ng.3621. hdl:10230/34401.
- ^ Sen, Probhat Kumar, 1962, Land & peoples of the Andamans: a geographical & socio-economical study with a short account of the Nicobar Islands, Calcutta: The Post-Graduate Book Mart
参考文献
- 馮承鈞撰,1956年,《諸蕃志校注》,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