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禮(645年—719年9月3日),字□莊[1],洺州永年县(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东部、鸡泽县一带)人,祖籍广平郡清漳县(今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广平县一带)[1],唐朝官员。
生平
宋庆礼在虚龄廿四时,为州中推荐,考中明经,以宋州襄邑县、卫州卫县二县尉为起家官[1]。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率十万骑兵进犯唐朝,穿越滹沱河,攻克赵州城[1]。突厥撤兵后,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黄河以北阻断居庸、岳岭、五回等道路,以防备突厥,桓彦范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通过因地制宜修筑起长城,桓彦范很敬重宋庆礼。不久宋庆礼升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州、振州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百姓对战争很苦恼。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瘴气,从没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崖州和振州,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此以后当地首领抛弃仇怨而和好,州境得以安宁,朝廷就撤除镇守的士兵五千人[2][3]。宋庆礼出任右台监察侍御史、河□□监军访察使[1]。
当时唐朝和吐蕃交战,宋庆礼被选为使者出使吐蕃。吐蕃惯例,汉人使者入境都要先举行射牛仪式。宋庆礼拉满弓弦,牛应弦而死。吐蕃赞普赞赏宋庆礼,另外送给他金银器和毯子等十多种礼品[1]。宋庆礼后出任并州司士,因为熟悉边境事务,又出任河东道支度营田都使,加朝散大夫,出任左台殿中侍御史,又升任汾毫二州司马、二州长史,兼任侍御史,升任关内道支度营田。当时河东道和河北道修筑长城边墙和障塞,用以屯驻兵马,朝廷任命宋庆礼佩戴印绶走马上任,负责实施。宋庆礼不仅修塞戍防,又进行屯田,最终达到了修塞戍防和充实军粮的目的[1]。宋庆礼又试任右御史台中丞、使持节、鄚州刺史、三河军大使、河东河北道支度营田使。宋庆礼善于骑马,每天能奔驰数百里。宋庆礼的性格甘于劳苦,但是喜欢兴修工程,多次更改工程,他曾经在边境险地设置陷阱竖立尖头竹木片,用来阻断贼人入侵之路,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3]。开元年间,宋庆礼加银青光禄大夫,出任使持节贝州诸军事、贝州刺史、摄御史中丞,河东河北道支度营田使如故[1]。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郡,控制奚族和契丹。武则天时期,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族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营州都督府迁移到幽州东部二百里的渔阳城。开元五年(717年),奚族和契丹各自通好归附唐朝,唐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行,只有宋庆礼陈述有利之处。三月庚戌(717年4月25日),唐玄宗诏令宋庆礼和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充任使者,再度在柳城郡修筑营州城[4]。宋庆礼在蓟州训练士兵,精心准备,向营州出发。营州沦陷后已经二十多年无人涉足,当时宋庆礼孤军深入,将军们都迟疑不前,止步于临榆关,不敢前进。宋庆礼率领五十名骑兵作为先锋,出硖石谷,抵达和龙山,道路吃野食,计算工程所需土方和人力,经过十天后返回,将军们的议论才停止。当时天气寒冷,宋庆礼发动劳役,和将士们勠力同心,用三十天完成筑城。筑城完成后,宋庆礼回到朝廷复命,因功获赐绢二百匹[1]。当时唐朝实行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很多人不愿外任,营州都督无人可用,唐玄宗感到犯难,宋庆礼以古稀之龄主动请缨,因此出任营州都督、摄御史中丞,又改任御史中丞兼营州都督、持节节度诸蕃、平卢等军州大使,其余使者如故,获赐绢一百匹[1]。宋庆礼开辟屯田八十多处,唐玄宗敕令赐给彩色丝织品一百段、银盘两件、衣服两套。当时室韦入侵边境,宋庆礼设置精锐骑兵为奇兵,俘虏两人。宋庆礼命令翻译人员前来对话,俘虏自称是室韦酋长,叩头告罪,脱衣求死。宋庆礼命令翻译对俘虏说:“你们这些小小的少数民族,视线模糊看不真切。今天免去你们的死罪,放你们生还,以显示我朝的威信。”宋庆礼命人将俘虏送出府城。从此之后营州没有战事,舆论称赞宋庆礼。宋庆礼又增修府城,唐玄宗敕令赐绢一百匹,衣服一套[1]。宋庆礼又收拢营州流落到渔阳、淄青等地的百姓返回原来的田宅,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逐渐富足[5][6][4][7]。
宋庆礼行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违犯。开元七年(719年),宋庆礼患病,唐玄宗敕令尚药奉御宋玄处、供奉道士张琛玄前往营州,乘坐驿站马匹送去诏书和药物,帮助治疗。闰七月十五日(719年9月3日),宋庆礼在弥留之际流泪写下遗言,仰着头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说完后宋庆礼就在官府中去世了,虚岁七十四[1],唐玄宗下制书赠予宋庆礼工部尚书,赐绢三百匹、米粟三百石,又敕令将宋庆礼的棺木送回故乡,丧事由官府操办,洺州的高级官员充当监护。奚族首领李大酺上表朝廷,希望为宋庆礼树立碑文纪念功德,唐玄宗敕令允许,于是在营州为宋庆礼树立碑文,行人围观,没有不落泪的。开元八年十一月廿三日(720年12月26日),宋庆礼与夫人王氏合葬于邯郸县西北紫山的东原[1]。太常博士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这就是所说的对家是害,对国是凶。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他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可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他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何况营州这地方,镇压那些戎夷,像扼制喉咙截断胳臂,叛逆就制他于死命,顺从就做他的主人,称它为安乐之城,时间已久远了。先前因赵翙做这里的长官,没有才能控制它,自从毁坏废弃,就助长敌寇祸害。所以二十年间,东边不停出事,尸体横躺枯骨暴露,将军失败军队覆灭,大概都不能计算清楚。皇上统治天下以来,圣明的谋略独自决断,恢复祖宗的旧业,复兴大禹的遗迹。用数千服劳役的人,没有兵士的强力护卫,指定日期就前往,接受命令而行动。于是度量土木动工兴建,击大鼓催促役人,亲自统领工程,不误千年大计,使柳城成为固若金汤的险地,让林胡感觉有腹心之患,就是为了这个。随后就停止海运,收储粮食,边亭平静,河朔无扰。与那发兵的费用,运输的劳役,比较其中的优劣,哪个有利有害?张星却说“所损失的数以万计”,多么荒谬!等到契丹违命放肆的时候,惧怕我方夹击的形势,虽像老鼠打洞自我防固,而放牧马驹时不敢侵犯,原来是害怕那座大城从而依赖它的坚固之力。怎可继承着他的业迹却压制事实,贬低他的谥号而曲从虚説,采纳开始时担忧的反对说法,忘记筹划远略的权宜和大利,道义上无所俾益,谁说这样可以?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宋庆礼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8][9][10]
张星仍然坚持前议,宋庆礼兄弟的儿子宋辞玉亲自到朝廷喊冤,于是议定宋庆礼谥号为敬[11][9][10]。
墓地和墓志
2007年4月13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高建强转告河北省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乔登云,该所技工陈树林在回老家邯郸县陈岩嵛村休假期间,租住其家的民工说,在陈岩嵛村北青岛至兰州高速公路出口地段施工时发现数块墓志刻石。乔登云随即派人前往调查,并将墓志运回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据说墓志即发现于高速公路出口处的收费站南侧,现场已遭破坏并覆盖于新修路面之下,原墓葬确切位置及其形制、规模、保存状况已不得而知。遂将遗弃至新修公路东侧的“宋公墓志”两方和公路西侧的另一方缺盖墓志运回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宋庆礼墓志由志盖和志铭两方组成,志盖呈盈顶式方形,因机械施工挖掘和搬运,周边破损严重。以较完整面实测,顶面边长55厘米,底边长96.5厘米,厚23厘米。顶面篆刻“宋公墓志”四个大字,四刹正中各浮雕一个外突的双角兽头。志石侧立面呈“凸”字形,下有方台式连体底座,周边也有不同程度的残损。经实测,志面边长95.5厘米,上厚12厘米;底座边长110厘米,厚9厘米;总厚21厘米。志面以界格分隔,志文为行楷,共计45竖行,满行45字,不计空格及毁失字体,现存完整及残损文字1780余字[1]。
家庭
曾祖
祖父
- 宋宝,北齐开府参军,隋朝开府长史、仪同三事[1]
父亲
- 宋楷,唐朝益州新繁县主簿[1]
兄弟姐妹
夫人
子女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乔登云, 《唐工部尚书宋庆礼墓志铭考辨》, 《<唐史论丛>第十六辑》, 2013年: 134–161 [2025-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宋庆礼,洺州永年人。举明经,授卫县尉。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 ^ 3.0 3.1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五十五》:宋庆礼,洺州永年人。擢明经,补卫尉。武后诏侍御史桓彦范行河北,鄣断居庸、五回等路,以支突厥,召庆礼与议,见其方略,器之。俄迁大理评事,为岭南采访使。时崖、振五州首领更相掠,民苦于兵,使者至,辄苦瘴疠,莫敢往。庆礼身到其境,谕首领大谊,皆释仇相亲,州土以安,罢戍卒五千。历监察、殿中侍御史。以习识边事,拜河东、河北营田使。善骑,日能驰数百里。性甘于劳苦,然好兴作,滨塞掘阱植兵,以邀虏径,议者蚩其不切事。稍迁贝州刺史,复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 ^ 4.0 4.1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奚、契丹既内附,贝州刺史宋庆礼建议,请复营州。三月,庚戌,制复置营州都督于柳城,兼平卢军使,管内州县镇戍皆如其旧;以太子詹事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使,与庆礼等筑之,三旬而毕。庆礼清勤严肃,开屯田八十余所,招安流散,数年之间,仓廪充实,市邑浸繁。
-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开元中,累迁贝州刺史,仍为河北支度营田使。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乃诏庆礼及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拔幽州及渔阳、淄青等户,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 ^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五十五》:初,营州都督府治柳城,扼制奚、契丹。武后时,赵文翙失两蕃情,攻残其府,更治东渔阳城。玄宗时,奚、契丹款附,帝欲复治故城,宋璟固争不可,独庆礼执处其利,乃诏与太子詹事姜师度、左骁卫将军邵宏等为使,筑裁三旬毕。俄兼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追拔渔阳、淄青没户还旧田宅,又集商胡立邸肆。不数年,仓廥充,居人蕃辑。
- ^ 《唐会要·卷七十三》:万岁通天五年五月。窟哥孙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妻兄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杀营州都督赵文翙。举兵反。攻陷营州。其后营州都督寄置于幽州渔阳城。至开元五年三月。奚契丹等款附。上欲复营州于旧城。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宋庆礼盛陈其利。乃诏庆礼充使。于柳城筑营州。三旬而毕。遂兼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所。
-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尝于边险置阱立枪,以邀贼路,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七年卒,赠工部尚书。太常博士张星议曰:“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所谓害于而家,凶于而国。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有一于此,人之所难。况营州者,镇彼戎夷,扼喉断臂,逆则制其死命,顺则为其主人,是称乐都,其来尚矣。往缘赵翙作牧,驭之非才,自经隳废,便长寇孽。故二十年间,有事东鄙,僵尸暴骨,败将覆军,盖不可胜纪。大明临下,圣谋独断,恢祖宗之旧,复大禹之迹。以数千之役徒,无甲兵之强卫,指期遂往,禀命而行。于是量畚筑,执鼛鼓,亲总其役,不愆所虑,俾柳城为金汤之险,林胡生腹心之疾,盖为此也。寻而罢海运,收岁储,边亭晏然,河朔无扰。与夫兴师之费,转输之劳,较其优劣,孰为利害?而云“所亡万计”,一何谬哉!及契丹背诞之日,惧我掎角之势,虽鼠穴自固,而驹牧无侵,盖张皇彼都繄赖之力也。安有践其迹以制其实,贬其谥以徇其虚,采虑始之谤声,忘经远之权利,义非得所,孰谓其可?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 ^ 9.0 9.1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列传第五十五》:卒,赠工部尚书。庆礼为政严,少私,吏畏威不敢犯。太常博士张星以好巧自是,谥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申驳曰;“庆礼国劳臣,在边垂三十年。往城营州,士才数千,无甲兵彊卫,指期而往,不失所虑,遂罢海运,收岁储,边亭晏然。其功可推,不当丑谥。”庆礼兄子辞玉亦自诣阙诉。改谥曰敬。
- ^ 10.0 10.1 《通典·卷一百四·礼六十四·沿革六十四(凶礼二十六)》:开元七年,太常博士张星谥赠工部尚书宋庆礼曰专,议曰:“庆礼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所谓害于家,凶于国.按谥法,好功自是曰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駮之曰:“营州镇彼戎夷,扼喉断臂,逆则制其死命,顺则为其主人。是称乐都,其来尚矣。寻罢海运,克广岁储,边庭晏然,河朔无扰。与夫兴师之费,转输之劳,较其优劣,孰为利害?而云所亡万计,一何谬哉!安有践其迹以制实,贬其谥以徇虚,采虑始之谤声,忘经远之权利,义非得所,孰谓其可。请以所议,更下太常。”乃谥曰敬。
-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五下·列传第一百三十五下》:星复执前议,庆礼兄子辞玉又诣阙称冤,乃谥曰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