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 | |
---|---|
Ping Shan Tin Shui Wai Leisure and Cultural Building | |
![]() | |
曾用名 | 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兼體育館(規劃及興建期間) |
概要 | |
類型 | 香港市政大廈 |
归类 | 政府/公共建築 |
地點 | ![]() |
坐标 | 22°26′50″N 114°00′17″E / 22.44735°N 114.00468°E |
起造 | 2009年 |
兴建期 | 2012年2月1日 |
开放 | 2013年2月28日 |
造价 | 5億8,000萬元 |
所有者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管理者 | 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技术细节 | |
结构系统 | 混凝土、鋼筋 |
建筑面积 | 31,000平方米 |
层数 | 8(包括地面)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建築署(溫灼均建築師) |
主承包商 | 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 |
香港建築師學會2011年年度全年境內建築大獎 | |
地圖 | |
![]()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c/Ping_Shan_Tin_Shui_Wai_Leisure_and_Cultural_Building_Outside_View_2016.jpg/250px-Ping_Shan_Tin_Shui_Wai_Leisure_and_Cultural_Building_Outside_View_2016.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0/Ping_Shan_Tin_Shui_Wai_Cultural_and_Leisure_Building_Podium_View_201203.jpg/250px-Ping_Shan_Tin_Shui_Wai_Cultural_and_Leisure_Building_Podium_View_201203.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a/Ping_Shan_Tin_Shui_Wai_Leisure_and_Cultural_Building_Podium_Access_2013.jpg/250px-Ping_Shan_Tin_Shui_Wai_Leisure_and_Cultural_Building_Podium_Access_2013.jpg)
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英語:Ping Shan Tin Shui Wai Leisure and Cultural Building),是香港首座大型多用途的文化康樂綜合建築,也是首座以文化康樂大樓命名的公共設施。大樓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屏山聚星路1號,在港鐵天水圍站旁,樓高8層,樓面佔地5,400平方米[1],連同戶外的面積合共6,100平方米[2],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設計
該大樓是由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溫灼均設計,外牆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傳統的百寶格及參考了屏山的傳統建築物元素,採用原始材料興建,包括石磚、青水石屎、木屏風、鐵織網及生鏽金屬等。
2012年,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頒授2011年年度全年境內建築大獎[3][4]。
2014年,獲得「亞洲最具影響力設計獎2014」優秀設計獎。
歷史
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的工程名稱為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兼體育館(Tin Shui Wai Public Library cum Indoor Recreation Centre),是前區域市政局遺留的工程項目計劃之一[5],於2007年5月11日提交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討論[6],由並於6月20日提交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申請6億2540萬港元撥款進行工程[7],其後康文署諮詢元朗區議會後,更改為現時名稱「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8],由建築署負責設計及興建。
大樓內游泳池於2011年11月30日率先投入服務[9],其後體育館於2012年2月1日投入使用,及圖書館的自修室於2012年11月19日啟用[10],圖書館主館則於2013年2月28日啟用[11][12],其正式的開幕儀式於2013年7月12日舉行,由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及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署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鄭錦榮、元朗民政事務專員麥震宇等主持[13]。
設施
位於大樓高座全座(地下至7樓全層,7樓為圖書館職員專用),樓面面積6100平方米,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的一主要圖書館,也是全港第二大及唯一可戶外閱讀的圖書館,館藏達33萬項,亦為全香港第二[14][15]。而學生自修室設有228個座位[16]。
位於大樓低座1樓至3樓,設有多用途場地,活動室、桌球室和兒童遊戲室。但不設健身室,引起周邊居民不滿。
位於大樓低座地下,面積6700平方英尺,可容納250名泳客,設有10條泳線[17]。
-
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中庭
-
康樂大樓地下往1樓樓梯
-
屏山天水圍體育館
-
屏山天水圍游泳池
-
綠化天台(不對外開放)
樓層
樓層 | 低座 | 高座 |
---|---|---|
7樓 | 綠化天台 | 圖書館 |
6樓 | ||
5樓 | ||
4樓 | 體育館 | |
3樓 | ||
2樓 | ||
1樓 | ||
地下 | 游泳池 |
整座大樓均有「香港政府WiFi通」訊號覆蓋,方便市民使用流動裝置上網[18]。
建築用料問題
2019年3月,有媒體報道大樓啟用僅6年,大樓內外多處已現水漬和滲水問題,如入口多處天花出現剝落、5樓圖書館內有假天花疑因滲水導致破損,需放置毛巾及水桶。6樓圖書館戶外花園的戶外樓梯、往西鐵站天橋的地磚和戶外牆身因水滲透到混凝土內而出現「白華」現象。有驗樓師利用儀器檢查,發現牆身滲水嚴重,認為情況不尋常。建築署稱工程由總承建商「中國建築工程(香港)有限公司」負責,因「潛在的建築缺陷」而需要進行大維修。工程費用由約180萬,由總承建商負責[19]。
鄰近
交通
交通路線列表 | ||||||||||
---|---|---|---|---|---|---|---|---|---|---|
九龍新界巴士 大嶼山或機場巴士
過海隧道巴士 九龍新界巴士 港鐵巴士
大嶼山或機場巴士 新界專線小巴 九龍新界巴士 港鐵巴士
|
參考文獻
- ^ 首設室外閱讀空間 屏山圖書館變文青熱點 建築師點游說政府?. 香港01. 2017-05-06.
- ^ 屏山天水圍圖書館周四開放. 東網. 2013-02-26.
- ^ 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同獲獎. 東網. 2012-05-10.
- ^ 港綠建築奪獎. [201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6).
- ^ 匯報兩個前市政局遺留下來的工程計劃 (PDF). 立法會 CB(2)107/06-07(01)號文件. 立法會跟進兩個前市政遺留下來的康樂及文化設施工程計劃小組委員會. 2006-10-23.
- ^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兼體育館 (PDF). 立法會 CB(2)1754/06-07(01)號文件.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22).
- ^ 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兼體育館 (PDF). PWSC(2007-08)38. 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 2007-06-20.
- ^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新天水圍主要圖書館命名 及 配合新天水圍主要圖書館啟用後元朗區流動圖書館服務的新安排 (PDF). 地委會文件 2012/第61號. 元朗區地區管理委員會. 2012-10-12.
- ^ 兩暖水游泳池投入服務 (新闻稿). 政府新聞網. 2011-11-30.
- ^ 元朗區議會地區設施委員會的信件 (PDF). 立法會CB(2)370/12-13(01)文件.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 2012-12-31.
- ^ 全港第二大屏山圖書館周四啟用. 無綫新聞. 2013-02-25.
- ^ 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啟用 市民於自然環境下享受閱讀樂趣 (新闻稿). 政府新聞網. 2013-02-25.
- ^ 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進一步提升元朗區文康設施 (新闻稿).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網. 2013-07-12 [2013-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8).
- ^ 【文山字水樂春風】遊人上山看紅葉 紅葉原來不是楓. 文匯報. 2018-01-05.
- ^ 涼風、陽光、沙發 除了「最美」,屏山圖書館還有多項人性化設計. 香港01. 2017-05-06.
- ^ 天水圍超級圖書館 明年啟用. 東網. 2012-11-03.
- ^ 縮水更衣室泳客逼爆. 東網. 2012-05-13.
- ^ 香港政府wifi通 - 場地表. [2011-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3).
- ^ 賴啟燊、陳潤南. 【01獨家】現「潛在建築缺陷」 天水圍康樂大樓啟用6年需大維修. 香港01. 2019-03-22 [2019-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2).
外部連結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Commons-logo.svg/30px-Commons-logo.sv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