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置 | 三國吳 |
---|
使用状况 | 福建省建甌市 |
---|
三國 | 建安郡(孫吳) |
---|
西晉 | 建安郡 |
---|
南北朝 | 建安郡(宋) 建安郡(齊) 建安郡(梁) 建安郡(陳) |
---|
隋朝 | 閩州→建安郡(607年) 改稱為建州(621年) |
---|
唐朝 | 建州→建安郡(742年) 改稱為建州(758年) |
---|
建安郡,中国郡名,屬揚州。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孙吴政权設置會稽南部都尉[1],管轄會稽郡南部的建安、侯官、建平、南平、漢興5縣。吳景帝永安三年(260年),以都尉所屬5縣置建安郡[2][3]。郡治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市南),領建安、侯官、建平、昭武(本南平,260年改名)、吳興(本漢興縣,260年改名)、將樂(260年立)、南平(260年立)、東安(260年左右立)8縣。
西晋省南平、建平、昭武、东安四縣,新置建阳、延平、新罗、晋安、同安、邵阳六縣[4]。东晋時建安郡屬江州。南朝宋、齊因之。梁分江州置閩州,建安郡改屬閩州。陳廢閩州,後又置豐州。[5]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建安郡、晋安郡,改豐州為泉州(711年之前的泉州指的是福州)。隋煬帝大業初,改泉州為閩州。大業三年(607年),改閩州为建安郡。建安郡領四縣:閩(今福建省福州市)、建安、南安、龙溪。[5]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四年(621年),移治建安县[6]。天宝元年(742年),改建州為建安郡。建安郡領六縣:建安、邵武、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南浦镇)、建陽(今福建省建阳市潭城镇)、將樂(今福建省将乐县古镛镇)、沙(今福建省沙县凤岗镇古县村)。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建安郡為建州。[7]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建安郡有4300戶。[4]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建安郡有3042戶,17686口。[3]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建安郡有12420戶。[5]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建安郡有22770戶,143774口。[7]
- 陶季直,丹楊秣陵人,齊明帝建武元年(494年)由太守改稱。[20]
- 江蒨,字彥標,濟陽考城人,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因據郡拒蕭衍的軍隊而被免官禁錮。[21]
建安國(452年—471年)丨食邑2000戶→3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王 |
|
劉休仁 |
452年—471年 |
宋文帝第十二子
|
降封始安縣王
|
建安國(482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王 |
|
蕭子真 |
482年—494年 |
齊武帝第九子
|
伏誅,國除
|
建安國(494年—501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王 |
|
蕭寶夤 |
494年—501年 |
齊明帝第六子
|
改封鄱阳郡王
|
建安國(501年—502年)丨食邑10000戶[32]
|
以建义之功封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开国公 |
|
蕭衍 |
501年—502年 |
|
進封梁公
|
建安國(502年—518年)|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王 |
元襄王 |
蕭伟 |
502年—518年 |
梁文帝第八子
|
改封南平郡王
|
建安國(555年—?)|食邑3000戶[33]
|
以廢帝封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開國公 |
|
蕭淵明 |
555年—556年 |
|
?
|
建安國(572年—589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建安郡王 |
|
陳叔卿 |
572年—589年 |
陳宣帝第五子
|
- ^ 《三国志·吴书·贺齐传》
- ^ 《三國志 卷四十八 孫休傳》:永安三年,以會稽南部為建安郡。
- ^ 3.0 3.1 《宋書 卷三十六 州郡二》:建安太守,屬會稽。後分冶地為會稽東、南二部都尉。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
- ^ 4.0 4.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5.0 5.1 5.2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建制沿革. [2023-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5).
- ^ 7.0 7.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裴註引《文士傳》
- ^ 《晉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 ^ 10.0 10.1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
- ^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 《晉書 卷七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 ^ 《晉書 卷九 帝紀第九》
- ^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 ^ 《宋書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 《宋書 卷五 本紀第五》
- ^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 《梁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五》
- ^ 《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 ^ 20.0 20.1 《梁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六》
- ^ 21.0 21.1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22.0 22.1 《梁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三十一》
- ^ 《梁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五》
- ^ 《梁書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四》
- ^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 ^ 《陳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陳書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七》
- ^ 《陳書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九》
- ^ 《陳書 卷十一 列傳第五》
- ^ 《唐刺史考全编》
- ^ 《舊唐書 卷九 本紀第九》
- ^ 《梁書 卷一 本紀第一》
- ^ 《梁書 卷六 本紀第六》:“以貞陽侯淵明為司徒,封建安郡公,食邑三千戶。”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