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拜 Peter Debye | |
---|---|
出生 | 1884年3月24日 荷蘭林堡省马斯特里赫特 |
逝世 | 1966年11月2日(1966歲—11—02)(82歲) 美国纽约州伊萨卡 |
居住地 | 德国 荷蘭 瑞士 美国 |
国籍 | 荷蘭- 美国 |
母校 | 亚琛科技大学 慕尼黑大学 |
知名于 | 德拜模型 德拜松弛 |
奖项 | 诺贝尔化学奖(1936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化学家 |
机构 | 苏黎世大学(1911年-1912年) 乌得勒支大学(1912年-1914年) 格奥尔格-奥古斯特格丁根大学 (1914年-1920年)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1920年-1927年) 莱比锡大学(1927年-1934年) 柏林大学 康奈尔大学(1940年-1950年) |
博士導師 | 阿诺·索末菲 |
博士生 | 拉尔斯·翁萨格、弗里茨·茲威基 |
彼得鲁斯·约瑟夫斯·威廉默斯·德拜(荷蘭語:Petrus Josephus Wilhelmus Debije,1884年3月24日—1966年11月2日),后改名为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英語: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荷兰物理学家与物理化学家,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生平
[编辑]德拜生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1901年,进入离家乡30公里的普鲁士莱茵省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数学与经典物理学,1905年获电机工程学位。在亚琛,他师从理论物理学家阿诺·索末菲。阿诺·索末菲后来称德拜是他最重要的发现。
1906年,索末菲收到巴伐利亚慕尼黑的任命,于是带德拜一同前往并作为助手。1908年,德拜获哲学博士学位。
1913年,同Mathilde Alberer结婚。
个人生活
[编辑]德拜被描述为严肃的人,但总是平易近人的为他的学生腾出时间。他的个人哲学强调在工作中实现目标和享受。
德拜是一位狂热的鳟鱼渔民和园丁,是仙人掌的收藏家,并且“一直以享受雪茄而闻名”。
德拜是一位忠实的天主教徒,他坚持要家人去教堂。
科学贡献
[编辑]1913年,他扩展了尼尔斯·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引入了椭圆轨道。1923年,德拜提出了一种理论来解释康普顿效应,即当X射线与电子相互作用时其频率的偏移。
以后的工作
[编辑]1966年4月,德拜心脏病发作,同年11月第二次发作后离世。他被安葬在格罗夫公墓(美国纽约伊萨卡)。
争议
[编辑]2006年1月,一本荷兰语书籍在荷兰出版,由Sybe Rispens撰写,题为 《爱因斯坦在荷兰》。其中一章讨论了爱因斯坦和德拜之间的关系。
在马斯特里赫特大学采取行动之后,荷兰和美国进行了各种历史调查。康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最早完成了这些研究。2006年5月31日发布的康奈尔大学调查报告指出: 根据迄今为止的信息,我们还没有发现证据支持德拜是纳粹的同情者或合作者,或者他持有反犹太主义的观点。必须明确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是最严重的指控。
参见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Debye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obel Prize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麦克米伦、西博格 / 1952年:马丁、辛格 / 1953年:施陶丁格 / 1954年:鮑林 / 1955年:迪维尼奥 / 1956年:欣谢尔伍德、谢苗诺夫 / 1957年:托德 / 1958年:桑格 / 1959年:海罗夫斯基 / 1960年:利比 / 1961年:卡尔文 / 1962年:佩鲁茨、肯德鲁 / 1963年:齐格勒、纳塔 / 1964年:霍奇金 / 1965年:伍德沃德 / 1966年:马利肯 / 1967年:艾根、诺里什、波特 / 1968年:昂萨格 / 1969年:巴顿、哈塞尔 / 1970年:莱洛伊尔 / 1971年:赫茨贝格 / 1972年:安芬森、摩尔、斯坦 / 1973年:菲舍尔、威尔金森 / 1974年:弗洛里 / 1975年:康福思、普雷洛格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利普斯科姆 1977年:普里高津 / 1978年:米切尔 / 1979年:布朗、维蒂希 / 1980年:伯格、吉尔伯特、桑格 / 1981年:福井谦一、霍夫曼 / 1982年:克卢格 / 1983年:陶布 / 1984年:梅里菲尔德 / 1985年:豪普特曼、卡尔 / 1986年:赫施巴赫、李遠哲、波拉尼 / 1987年:克拉姆、莱恩、佩德森 / 1988年:戴森霍费尔、胡贝尔、米歇尔 / 1989年:奥尔特曼、切赫 / 1990年:科里 / 1991年:恩斯特 / 1992年:马库斯 / 1993年:穆利斯、史密斯 / 1994年:欧拉 / 1995年:克鲁岑、莫利纳、罗兰 / 1996年:柯尔、克罗托、斯莫利 / 1997年:博耶、沃克、斯科 / 1998年:科恩、波普 / 1999年:兹韦勒 / 2000年:黑格、麦克德尔米德、白川英树 |
2001年- | 2001年:诺尔斯、野依良治、沙普利斯 / 2002年:芬恩、田中耕一、维特里希 / 2003年:阿格雷、麦金农 / 2004年:切哈诺沃、赫什科、罗斯 / 2005年:肖万、格拉布、施罗克 / 2006年:科恩伯格 / 2007年:埃特尔 / 2008年:下村脩、查尔菲、钱永健 / 2009年:约纳特、拉马克里希南、施泰茨 / 2010年:赫克、根岸英一、铃木章 / 2011年:谢赫特曼 / 2012年:莱夫科维茨、科比尔卡 / 2013年:卡普拉斯、列維特、瓦舍尔 / 2014年:貝齊格、赫尔、莫尔纳尔 / 2015年:林达尔、莫德里奇、桑贾尔 / 2016年:索瓦日、斯托達特、費林加 / 2017年:杜博歇、法蘭克、亨德森 / 2018年:阿諾德、溫特、史密斯 / 2019年:古迪納夫、惠廷厄姆、吉野彰 / 2020年:沙尔庞捷、道德纳 / 2021年:利斯特、麦克米伦 / 2022年:贝尔托齐、梅尔达尔、沙普利斯 / 2023年:巴文迪、布鲁斯、叶基莫夫 / 2024年:贝克、哈萨比斯、江珀 |
注: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4年、1918年、1920年、1921年、1925年、1927年、1938年、1943年、1944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洛伦兹奖章获得者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
2001年-2025年 | |
马克斯·普朗克奖章获得者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1910年代 |
|
---|---|
1920年代 |
|
1930年代 |
|
1940年代 |
|
1950年代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荷蘭語的條目
- 含有英語的條目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ANTI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CC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ibr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eopoldin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ATHS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ZBMATH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P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DTBI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HD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