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福宮,位於紫禁城内廷外东路寧壽宮区东北部,是清朝康熙帝為其母仁憲皇太后所建。
历史
景福宫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康熙朝的仁憲皇太后(顺治帝孝惠皇后)所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照建福宫后面的静怡轩重建,以待乾隆帝归政之后宴憩使用。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1]
建筑
景福宫坐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四周有围廊。前檐明间开有门,次间、梢间则是槛窗;后檐东梢间开门,其他四间是槛墙、支摘窗;两山面都是槛墙和支摘窗。景福宫位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檐柱的柱础雕有覆莲花纹,此为宫中罕有。顶覆绿琉璃瓦黄剪边,三卷勾连搭歇山卷棚顶,檐下绘有苏式彩画。景福宫的占地面积较大,但因屋顶处理得当,所以建筑没有突兀之感,造型舒展而又灵巧,和四周的园林式环境相互协调,体现了宁寿宫作为乾隆帝归政之后居所的意涵。[1]
景福宫外檐下方悬挂“景福宫”匾额,室内明间悬挂“五福五代堂”匾额,均为乾隆帝御笔。乾隆年间,曾在景福宫内陈设西洋仪器。景福宫的西窗外仿静怡轩种植梅树,冬季设毡棚对梅树加以保护。[1]
景福宫前的东、西两面都是游廊,和景福宫的前廊相连,围合成为半开敞的一座小庭院,庭院内种植松柏。西侧游廊中间设有垂花门,即“景福门”,门外是一个小院,小院的正中有一个八角形汉白玉须弥座,南北长4.2米,东西宽2.5米,高约1米,座口环绕着高约30厘米的铜质栏杆。座上安放着一块高4.5米的巨石,纹理清楚,姿态挺拔而隽秀,这是紫禁城内知名的山石——“文峰”。文峰东面下部镌刻着乾隆帝御制《文峰诗》,内称其为“景福宫前镇枢纽”。过文峰向北走,穿过两重月亮门,便来到佛日楼。[1]
景福宫为宁寿宫东路的主体建筑,其北面是梵华楼,西面和宁寿宫中路的景祺阁相望。景福宫和周围建筑间安插着游廊及虎皮石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