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践耳 | |
---|---|
出生 | 中國直隸省津海道天津縣 | 1922年10月18日
逝世 | 2017年8月15日 中国上海市 | (94歲)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知名作品 |
|
所属时期/乐派 | 二十世紀古典音樂 |
擅长类型 | 管弦乐、声乐 |
朱践耳(1922年10月18日—2017年8月15日),原名朱荣实,字朴臣,中国作曲家。祖籍安徽泾县,生于天津,在上海长大。早年创作艺术歌曲、戏剧配乐及吹奏乐;1949年起创作电影配乐;1955年赴苏联留学,入读莫斯科音乐学院,期间创作有大量各体裁作品,包括《节日序曲》、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1960年回国,到上海實驗歌劇院任作曲,作有《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红色歌曲;1975年起在上海交响乐团担任常任作曲家;进入八十年代后,创作了一些反思之作;1985年,63岁时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之后十余年共作有11部交响曲,形式上均有创新。
生平
[编辑]早年生活
[编辑]朱践耳祖籍安徽泾县,祖居位于今泾县榔橋鎮黃田村[1]:1,名為“敬修堂”。早年间祖父举家迁往上海,开办纱厂、面粉厂。其后朱践耳父亲与其兄弟在天津开办面粉厂,但因受到国外面粉倾销的影响,不久便倒闭。[2]:1791922年,朱践耳生於天津,原名為朱荣实,字朴臣[1]:12。幼年随家迁居上海,3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1]:2-3
9岁时,插班入五年级就读。11岁入中学,在三姐夫的启蒙和帮助下,[2]:179开始接触音乐,并自学钢琴。[1]:7-813岁时,母亲病逝。14岁,考入光华大学附中就读理科,[2]:179曾向当时为上海音专学生的钱仁康学习和声,并自己摸索作曲技巧。[1]:7-8[3]1940年,高中毕业,报考上海音专但未被录取。[2]:1791942年起,因慢性支气管扩张长期卧病在床,仍每天通过收音机听中国与西方的古典音乐。[1]:10[4]
朱踐耳視聶耳為終身偶像,「踐耳」這個名字也是為偶像而改,「『踐耳』就是踐行聶耳走過的道路」。[5]1943年一次写诗并为之谱曲时,首次使用“践耳”署名。[2]:179
初期创作
[编辑]1945年8月,朱踐耳赴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加入苏中军区前线剧团;1947年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任军乐队队长兼指挥。于1947年2月创作的歌曲《打得好》当时在军中廣泛傳唱,并于1951年获全国文艺一等奖。
1949年,先后进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北京電影製片廠與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作曲,曾为《大地重光》、《海上风暴》等电影配乐。[3]这段时期的代表作有1953年为纪录片《伟大的土地改革》所做的配乐之一《翻身的日子》(作品2a)。
留学苏联
[编辑]1955年,朱踐耳受公派前往蘇聯留学,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學習作曲,曾随谢尔盖·巴拉萨尼安学习,此期间成为他的第一个创作旺盛期,创作了钢琴曲、合唱、双簧管独奏、弦乐四重奏、交响诗等大量作品。1959年,朱践耳的第一首管弦乐作品《节日序曲》(作品10)在莫斯科首演,并被苏联国家广播电台作为永久性曲目录音收藏。后又在德国科隆、日本名古屋、挪威等地演出。[3]他的毕业作品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作品14,1959-1960)取材自毛泽东诗词,也被苏联电台收藏,1962年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首演,并通过录音在全苏播放,1993年又对全曲进行了精简和修改。[1]:49-56[3]
迷途与反思
[编辑]1960年毕业回國,适逢中苏交恶。在上海實驗歌劇院任作曲。此期间的作品《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在当时流传甚广。[3][6]從1975年起,朱踐耳任職于上海交響樂團。
他认为,从1960年到1978年是十八年断层(包括前六年的迷途,中间十年的荒唐压抑,后两年的反思),不仅毁了他的“交响梦”,也使“革命梦”被扭曲和变质。[4]文革结束后,重新开始管弦乐创作,其中有一些反思文革的作品,包括悼念周恩来的弦乐合奏《怀念》(作品18,1978-1988),缅怀革命烈士张志新的《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作品21,1980)。[4]
后期创作
[编辑]八十年代,朱践耳自觉自己作曲技法落伍,曾进入上海音乐学院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听桑桐、杨立青和陈志铭的作曲课程。[1]:86又先后到新疆、贵州、云南、广西、西藏等地,深入原生态民间音乐环境考察。这时期的作品有:反映江南农村生活的无伴奏合唱套曲《绿油油的水乡》(作品22,1981),描写贵州侗族、苗族生活风俗的交响组曲《黔岭素描》(作品23,1982),借用张锐二胡曲主题改编的二胡与管弦乐队组曲《蝴蝶泉》(作品24,1983);选用纳西族音乐素材的交响音诗《纳西一奇》(作品25,1984)。[4]
1985年起,朱践耳创作大转型,作品丰富,包括:以文革为题材,采用十二音技法的《第一交响曲》(1985-1986)和《第二交响曲》(1987);表现西藏风情的《第三交响曲“西藏”》(1988);唢呐协奏曲《天乐》(1989);为笛子和22件弦乐而作的室内交响曲《第四交响曲》(1990),赢得瑞士第16届玛丽·荷塞王后国际作曲比赛;《第五交响曲》(1991);为录音带和交响乐队而作的《第六交响曲“3Y”》(1992-1994);只用敲击乐器的《第七交响曲“天籁、地籁、人籁”》(1994);为大提琴和敲击乐的《第八交响曲“求索”》(1994),立意来自屈原《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小交响曲》(1994);反映台湾少数民族生活风情的交响诗《山魂》(1995);为迎接香港回归而写的交响诗《百年沧桑》(1996);祝贺上海交响乐团120周年团庆的管弦乐《灯会》(1999);依据柳宗元的诗《江雪》,为录音带(吟唱与古琴)和交响乐队的《第十交响曲“江雪”》(1998);为交响乐队和童声合唱的《第九交响曲》(1999)。[4]
朱践耳于1985年当选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1990年被列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音乐名人录》。
2017年8月9日,朱践耳因腦溢血被送入上海瑞金医院,一直昏迷不醒,8月15日治疗无效逝世,享年95岁。其夫人舒群表示:“遵践耳生前所嘱,丧事从简,家里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和开追悼会,遗体按生前协议捐给医院。”[7][8][9]
海外藝術活動
[编辑]朱踐耳的海外藝術活動亦很豐富。1959年,他的管弦樂作品《節日序曲》先于莫斯科首演,後來又被帶到了世界各地演出。1987年,他應邀訪日本,由日本作曲家芥川也寸志指揮了他的作品《納西一奇》。
除此之外,他還參加過大量的海外音樂節與研討會,如台灣的第六屆中國作曲家研討會(1993)、巴黎的96法國電台音樂節(1996)、橫濱的亞洲現代音樂周(2000)以及香港的國際現代音樂節(2002)等。
作品
[编辑]- 翻身的日子,Op.2(1953)
- 唱支山歌给党听(1963)
- 接过雷锋的枪(1963)
- 钢琴曲《序曲第一号“告诉你”》、《序曲第二号“流水”》
管弦乐:
- 节日序曲,Op.10(1958)
- 交响曲-大合唱(Symphony-Cantata):英雄的诗篇,Op.14(初版:1959-1960;第一版:1964;第二版:1993)
- 芭蕾舞音乐:南海长城(1965)
- 弦乐合奏:怀念,Op.18(1978-1988)
- 交响幻想曲:纪念为真理献身的勇士,Op.21(1980)
- 交响组曲:黔岭素描,Op.23(1982)
- 蝴蝶泉组曲(二胡与管弦乐队),Op.24(1983)
- 交响音诗:纳西一奇,Op.25(1984)
- 交响诗:百年沧桑
交响曲:[2]:176-178
标题 | 作品号 | 创作 | 首演 |
---|---|---|---|
第一交响曲 | Op.27 | 1985年8月-1986年3月 | 1986年9月18日,第12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
第二交响曲 | Op.28 | 1987年8月完成 | 1988年5月15日,第13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
第三交响曲“西藏” | Op.29 | 1988年4月完成 | 1988年5月15日,第13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
第四交响曲“6.4.2-1” | Op.31 | 1990年5月完成 | |
第五交响曲 | Op.32 | 1991年3月完成 | 1991年5月8日,第14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
第六交响曲“3Y” | Op.35 | 1992-1994年2月,于美国 | 1995年5月13日,第16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大鼓:杨茹文 |
第七交响曲“天籁、地籁、人籁” | Op.36 | 1994年4月完成于美国 | 1995年5月13日,第16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打击乐:周星宇、张经余、张志海、周雄、华国田 |
第八交响曲“求索” | Op.37 | 1994年7月完成于美国 | 1995年5月13日,第16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大提琴:王广,打击乐:周雄 |
小交响曲 | Op.38 | 1994年8月完成于美国 | 1995年5月13日,第16届上海之春,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陈燮阳 |
第十交响曲“江雪” | Op.42 | 1998年4月完成于上海 | 1999年10月9日,上海交响乐团庆典音乐会(于上海大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为,指挥:陈燮阳 |
第九交响曲 | Op.43 | 1999年2月完成于上海,2001年2月修订 | 首版:1999年8月12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中国交响乐团及其附属少年女子合唱团,指挥:陈佐湟
2001年修订版: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电视台春天合唱团,指挥:陈燮阳(录音) |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朱践耳. 《朱践耳创作回忆录》.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5. ISBN 978-7-5523-0791-7.
- ^ 2.0 2.1 2.2 2.3 2.4 2.5 卢广瑞著. 时代与人性 朱践耳交响曲研究.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ISBN 7-80692-099-4.
- ^ 3.0 3.1 3.2 3.3 3.4 陆羽. 跨越世纪的交响曲巨人——朱践耳. 视听前线. 2020, (2): 97-100.
- ^ 4.0 4.1 4.2 4.3 4.4 黄晓和. 朱践耳:实现了“交响梦”的作曲大师. 人民音乐. 2018, (4): 66-67.
- ^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曲作者朱践耳与世长辞 享年95岁.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7-08-18 [202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3).
- ^ 冯绍华. 生命化为音符 精神永垂不朽——缅怀作曲家朱践耳先生. 黄河之声. 2018, (19): 138-139.
- ^ 解放日报. 在瑞金医院,与朱践耳先生最后一别. 新浪网. 2017-08-15 [2022-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5).
- ^ 廖阳. 作曲家朱践耳去世,享年95岁,生前嘱咐捐赠遗体. 澎湃新闻. 2017-08-15 [2017-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 ^ 王彦. 朱践耳:将“山歌”献给党和人民. 文汇报. 2017-08-16 [2021-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