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柳![]()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真双子叶植物 Eudicots |
演化支: | 蔷薇类植物 Rosids |
目: | 金虎尾目 Malpighiales |
科: | 杨柳科 Salicaceae |
属: | 柳属 Salix |
种: | 水柳 S. warburgii
|
二名法 | |
Salix warburgii Seemen, 1897
| |
異名[2] | |
列表
|
水柳(學名:Salix warburgii),臺灣話又作水柳仔[註 1],是臺灣中、低海拔地區特有的杨柳科柳属植物,廣泛生長於開闊的湖沼和水田周遭,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間開花,蒴果則主要於三、四月間成熟。有些植物學家認為水柳是四子柳的同物異名,但臺灣的植物學界目前普遍視其為獨立的物種。其根系的固堤能力優良,常被種植作河岸或田邊的護堤樹,堅韌的木材也曾普遍被製成農具、法器和生活用品,中醫亦會將其根、莖與葉入藥。
在臺灣,水柳與水社柳是唯二原生的溼生柳,也是唯二擁有超過兩枚雄蕊的柳屬物種,兩者在臺灣話中亦統稱作白水柳仔[註 2],在自然條件下會混生,乃至雜交。兩種柳樹的差異包含水柳的葉基部較尖,葉背無毛而呈銀白色,且葉的腺體位於葉柄上,水社柳的葉基則較圓鈍或呈心形,葉背密布紅褐色絨毛,且葉的腺體位於葉基部,與葉柄分離。此外,水柳的葉柄基部具有托葉,水社柳的托葉則退化為腺體狀[2][3]。
形態描述
水柳是小型至中型的落葉性喬木[4][5],樹高可達15公尺[4][6],栽培植株的胸高直徑可超過50公分[6]。樹皮灰色,具有縱裂與溝紋[4][3]。枝條呈淡黃色至深褐色,小枝偶有稀疏的柔毛。芽呈黃褐色,扁平無毛,周圍有苞片環繞生長[3]。
葉呈紙質[4],屬單葉互生。葉片呈披針形至橢圓形,長4至20公分,寬1.2至4公分[2][4][3]。葉尖多為銳尖,偶有漸尖者[2][4];葉基為銳尖至鈍形;葉緣有細鋸齒[3]。幼葉呈紅色至黃綠色,兩面疏生柔毛;成熟葉則兩面皆無毛,正面為有光澤的綠色,背面有白粉而呈銀白色[2][3]。側脈9至30對,部分側脈未達葉緣[4][3]。葉柄長0.5至1.8公分,有時生有柔毛,遠端有腺體狀或葉狀突起[4][3]。托葉宿存或脫落性,長0.5至1公分,呈卵形至腎形,邊緣有腺齒[3]。
水柳的花為雌雄異株,排列成柔荑花序。雄花序長3至8公分,花序梗帶有3至5枚苞片,花序軸有柔毛[2][3]。雄花具3至8枚雄蕊,花絲基部同苞片癒合,同時近基部處有柔毛[3][2];花葯黃色[5],呈球形至寬橢圓形;蜜腺4至5個,其中僅有1個蜜腺位於近軸側,為最大的蜜腺,其餘皆在遠軸側;各蜜腺基部有時彼此相連[3]。苞片接近卵形或橢圓形,基部較窄,邊緣有毛,兩面亦皆可能生有柔毛[2][4][3]。
雌花序長4至7公分[3],結果時可達12公分[4]。雌蕊綠色而無毛[3]。花柱極短;柱頭2裂[3]或3裂[4]。子房光滑無毛[4],呈卵狀橢圓形至紡錘狀卵形,具6至10枚胚珠[2][3]。蜜腺1個,呈方形至短圓柱形,位於近軸側[2][3]。苞片形態與雄花相同[3]。
蒴果呈卵形[3]至紡錘形[4],長5至6公分[4],具有長柄[3]。種子綠色,呈棍棒狀,長1至2毫米,種皮有絮毛[3]。
-
枝葉正面觀(近軸面)
-
葉背(遠軸面)
-
托葉
-
樹幹
-
雄花序
生境與生態

水柳是臺灣主要的陽性溼生樹種,極不耐陰[7][8],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1200公尺以下、淡水豐沛的開闊環境,如河湖、池塘、溼地,或是溝渠、水田等人造設施[5][9],常與風箱樹、穗花棋盤腳等水濱喬木混生[5]。水柳的花通常與葉同時綻放[3],有時則先開花後展葉[10],花期主要介於每年十二月至翌年三月間[5][9],但也有遲至六月才開花的紀錄[11]。由於雄花與雌花均有蜜腺,常吸引鳥類與昆蟲訪花[10]。蒴果於二月至六月間成熟[11],其中又以三、四月為高峰[9][10]。
取食者與寄生者
已知部分鱗翅目幼蟲會取食水柳,包含蛺蝶科的黃襟蛺蝶與琺蛺蝶[9]、草螟科的黃翅綴葉野螟與大黃綴葉野螟、尺蛾科的突角黯鉤尺蛾、刺蛾科的臺灣黃刺蛾與基褐綠刺蛾、夜蛾科的斜紋夜蛾,以及多個裳蛾科與舟蛾科的物種[12]。多種介殼蟲(桑擬白輪盾介殼蟲[13]、紫膠介殼蟲、黑副硬介殼蟲、額瘤蠣盾介殼蟲)[14]與蚜蟲(柳雙尾蚜、小桔蚜、棉蚜、柳蚜、柳瘤大蚜)[15]也會寄生於水柳的枝條、幼葉或嫩芽。
多種真菌也會感染水柳,有時可導致其生長不良,乃至死亡。寄生於介殼蟲的隔擔菌,會在水柳的枝幹表面形成菌絲膜,造成「膏藥病」[16]。楊球針殼[17][18]與水柳柵鏽菌(Melampsora salicis-warburgii)[19]則會感染水柳的葉,常在葉背分別形成白粉病與鏽病。此外,水柳的枯木上曾被觀察到有鱗傘斗菇(Lentinus squarrosulus)生長[19]。
系統分類
分類沿革

1864年,植物學家奧德漢(Richard Oldham)在北臺灣首度採集到水柳的標本[20][21],但他並未特別鑑定標本的分類歸屬,而這批標本此後也一度幾乎不被提及,唯有植物學家伯基爾在整理這些標本時,將其歸類為中國大陸南部的粵柳[21]。1888年1月,植物學家瓦爾堡來臺調查期間,也在臺北城、新店與基隆[註 3]採集到水柳雄株與雌株的標本,並送至德國的柏林植物園與植物博物館保存[20][22]。長期鑽研柳樹的植物學家希門後來比對了館內的柳樹標本,認為瓦爾堡採集的水柳形態與已知的柳樹不同,便在1897年依據瓦爾堡的標本,將水柳發表為柳屬的新物種,種小名也冠以瓦爾堡的姓氏[22]。
1913年,植物學家小泉源一主張,水柳與亞洲東部至東北部的腺柳十分相像,兩者差異僅在莖、葉與花苞片的柔毛多寡,因此將水柳歸為腺柳的變種[23]。不少日治時期的植物名錄都採用了小泉的觀點[24],但一些植物學家,如金平亮三[25]、木村有香[24]等人,仍認為水柳與腺柳不同,因此支持將水柳恢復至物種層級。戰後來臺的植物學家李惠林,同樣在其編纂的《臺灣木本植物誌》與《臺灣植物誌》中,視水柳為獨立的物種,同時將逾百年前,奧德漢採集的標本歸入本種[26][27],當前的臺灣植物學界亦普遍沿用此分類方式。
植物學家趙能和龔固堂曾依據形態特徵,主張僅有固定兩枚雄蕊的柳才能被歸入柳屬,而水柳等具多枚雄蕊的物種,應自成一屬——原柳屬(Pleiarina)[28];然而不久後,方振富等植物學家全面檢視中國大陸的柳屬形態,否決了兩人的分類方案,並在其編纂的《中國植物誌》英文修訂版中,將原柳屬降為柳屬的同物異名,使水柳再度被歸入柳屬[2]。另一方面,植物學家別利亞耶娃(Irina V. Belyaeva)認為,水柳與粵柳應為同種,後來又連同多種中國大陸南方的柳,整併為四子柳。因此,別利亞耶娃參與編纂的《世界維管束植物名錄》,以及參考該名錄的資料庫,目前皆視水柳為四子柳的同物異名[29][30]。
植物學家應紹舜曾於宜蘭礁溪發現一種貌似水柳的柳樹。其葉基較鈍,葉背呈淡綠色而無白粉,有別於典型的水柳,應紹舜視其為水柳的新變種,以葉的整體形態與桉樹的葉相仿,命名為桉葉柳(Salix warburgii var. eucalyptifolia)[4][31]。但其與水社柳過於相像,因此如今被視作水社柳的同物異名[3]。
種間分化
植物學家黃俊霖等人於2015年發表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顯示,水柳是一個明確的單系群,親緣關係最接近同為溼生柳的水社柳與垂柳,但其基因又與之高度分化,同時還帶有臺灣其他種柳樹的遺傳組成。因此,水柳可能起源自亞洲大陸的別種柳樹,雖在播遷至臺灣後,曾與當地的柳樹雜交,仍在長期演化下自成一種。研究結果還顯示,水柳與臺灣別種柳樹之間的遺傳變異,至少部分與微棲地條件有關,故涉及生態棲位的分化,而非單純由地理因素形塑。就不受地理限制的環境因素而言,水柳和水社柳之間,以及水柳和臺灣山柳之間的遺傳分化,與坡向最為相關,而水柳與褐毛柳之間的遺傳分化,則受年均溫的影響最大[32]。
與人類的關係
俗名
在臺灣,「水柳」最初為閩南族群以臺灣話稱呼的名稱,又作「水柳仔」,除了指本種,在南臺灣亦可指涉大戟科的水楊梅[33][34],兩者都是水濱植物,但其葉、花,乃至植株的整體形態都有很大的不同。日治時期的植物學家則將這兩種植物都稱作「臺灣柳」[註 4],為進一步區分,也會特稱本種為「高砂赤芽柳」[24][註 5],意為臺灣(高砂)的腺柳(和名為赤芽柳),形容這兩種柳樹的外觀相似。另外,臺灣話也會將水柳與水社柳統稱為「白水柳仔」[35][36]。而根據日治時期大正年間的記載,角板山一帶的泰雅族稱呼水柳為「ハランネイ Haran'nei」[37]。
用途
水柳是臺灣平地農村常見的木材來源,材質堅韌[38]。日治時期以前,水柳除了用作柴薪[33],彎曲的枝幹也可打造為「塗礱鉤」[註 6],用於推動礱稻穀的器械「塗礱」[38],小枝前端燒黑後則能充當炭筆,繪畫時可用於打底稿,亦可作為畫眉毛的眉筆[33]。水柳亦可用於中草藥:其枝葉煎水後服用,可疏通氣血、降火氣,以及治療風濕、皮膚病等病症;乾燥過的根部則可製成「白水柳頭」,具舒筋活血、消暑解熱、驅散風邪、治療跌打損傷、舒緩疲勞等療效[36][39]。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水柳與桃樹同為請神、驅邪等儀式會使用的植物。乩童請求神明降駕的法器「仙枝」,以及扶乩時寫字來傳達神明意旨的工具,都會以水柳枝和桃木製作。在1920年代的記載中,許多漢人相信水柳和桃樹能驅鬼避邪,因此也常以這兩種木材製成門閂,使百鬼不得其門而入[38]。
水柳樹有固坡[5]、防風[40]等效果,且扦插的存活率高,因而在日治時期獲得推廣,作為護堤樹與行道樹[33],亦有育種家培育出水柳與水社柳的雜交柳,栽植於農田與池塘邊[41]。如今仍有農民會種植水柳,在休耕或廢耕的水田也常見其進駐[40],惟田邊蔚然成林的盛況已不多見[5]。許多臺灣的都市公園也會在水池邊種植水柳[10],少數場域則仍能見到水柳與水社柳的雜交柳[41][42]。
注釋
參考資料
- ^ 臺灣植物紅⽪書編輯委員會. 2017臺灣維管束植物紅皮書名錄 (PDF). 南投縣集集鎮: ⾏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物研究保育中⼼、⾏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臺灣植物分類學會. 2017. ISBN 978-986-05-5021-4 (中文(臺灣)).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Fang, Z.; Zhao, S.; Skvortsov, A. K. Salix Linnaeus. Wu, Z.-Y.; Raven, P. H. (编). Flora of China, Volume 4: Cycadaceae through Fagaceae.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1999: 162–274 [2025-02-20]. ISBN 0-915279-34-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7) (英语).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Yang, K.-C.; Huang, T.-C. Salix (Tourn.) L.. Boufford, D. E.; Hsieh, C.-F.; Huang, T.-C.; Ohashi, H.; Yang, Y.-P.; Lu, S.-Y. (编). Flora of Taiwan. Second Edition 2. Taipei: Department of Botan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96: 29–43. ISBN 957-9019-92-4 (英语).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應紹舜. 柳屬. 台灣高等彩色植物圖誌(含引進種) 第三卷. 新店: 作者自行出版. 1988: 131–147 (中文(臺灣)).
- ^ 5.0 5.1 5.2 5.3 5.4 5.5 5.6 林春吉. 水柳. 臺灣水生與濕地植物大圖鑑(上):水生蕨類與雙子葉植物. 臺北: 天下遠見. 2009: 76–77. ISBN 978-986-216-396-2 (中文(臺灣)).
- ^ 6.0 6.1 蘇明志. 古都有愛 老樹有情. 王城氣度. 2006, 8: 75–78 (中文(臺灣)).
- ^ 郭耀綸. 植物耐陰性及臺灣原生樹種耐陰性類別 (PDF). 林業研究專訊. 2013, 20 (4): 36–40 (中文(臺灣)).
- ^ 郭耀綸、林倉億、楊宜穎、陳海琳、楊智凱、余尚鈺. 臺灣原生440種木本植物的光合作用性狀及耐陰性 (PDF). 台灣林業科學. 2021, 36 (3): 189–220. doi:10.7075/TJFS.202109_36(3).0002 (中文(臺灣)).
- ^ 9.0 9.1 9.2 9.3 洪裕榮. 水柳. 台灣蝴蝶食草植物全圖鑑. 臺北: 貓頭鷹. 2013: 223. ISBN 978-986-262-119-6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10.3 黃麗錦. 水柳. 台灣野果圖鑑. 臺北: 遠見天下文化. 2014: 94–95. ISBN 978-986-320-572-2 (中文(臺灣)).
- ^ 11.0 11.1 高雄市野鳥學會. 坔靈人傑,生生不息——鳥松濕地經營管理計畫(二) (PDF) (报告). 高雄市政府113年度濕地保育計畫. 臺北: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 1–92. 2023 (中文(臺灣)).
- ^ 臺灣飛蛾資訊分享站.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2025-03-17] (中文(臺灣)).
- ^ 陳淑佩 (编). 桑擬輪盾介殼蟲. 農業病蟲害智能管理決策系統.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 [2025-03-17] (中文(臺灣)).
- ^ 翁振宇、陳淑佩、周樑鎰. 臺灣常見介殼蟲圖鑑 (PDF). 臺中縣霧峰鄉: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1999 [2025-04-01]. ISBN 957-02-5601-X.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11-05) (中文(臺灣)).
- ^ Takahashi, R. Aphididæ of Formosa 2. Taihoku: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Government Research Institute. 1923 [202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6) (英语).
- ^ 澤田兼吉. 臺灣產茶樹ノ菌類ニヨリテ起ル病害. 臺灣ノ作物病害ニ關スル調査. 農事試驗場特別報告 11. 臺北: 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 1911: 91–139 (日语).
- ^ 澤田兼吉. 分生胞子時代ヨリ觀タル臺灣產針球菌屬.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報告 49. 臺北: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1930: 1–95 (日语).
- ^ Braun, U. (2210–2232) Proposals to conserve the teleomorph-typified name Blumeria against the anamorph-typified name Oidium and twenty-two teleomorph-typified powdery mildew species names against competing anamorph-typified names (Ascomycota: Erysiphaceae). Taxon. 2013, 62 (6): 1328–1331. doi:10.12705/626.20
(英语).
- ^ 19.0 19.1 澤田兼吉. 臺灣產菌類調査報告(第五編).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報告 51. 臺北: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1931: 1–131 (日语).
- ^ 20.0 20.1 吳永華. 水柳. 台灣特有植物發現史. 臺中: 晨星. 2006: 54–55. ISBN 986-177-000-3 (中文(臺灣)).
- ^ 21.0 21.1 Burkill, I. H. Salicaceæ [In Forbes, F. B. & Hemsley, W. B.: An Enumeration of all the Plants known from China Proper, Formosa, Hainan, Corea, the Luchu Archipelago, and the Island of Hongkong, together with their Distribution and Synonymy. — Part XII].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Botany. 1899, 26 (178): 526–538. doi:10.1111/j.1095-8339.1899.tb01642.x (英语).
- ^ 22.0 22.1 Seemen, O. v. Neue Weidenarten in dem Herbar des Königlichen botanischen Museums zu Berlin. III. Botanische Jahrbücher für Systematik, Pflanzengeschichte und Pflanzengeographie. 1897, 23 (Beibl. 57): 43–46 [202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1-25) (德语).
- ^ Koidzumi, G. Spicilegium Salicum Japonensium novarum aut imperfecte cognitarum. Botanical Magazine, Tōkyō. 1913, 27 (317): 87–97. doi:10.15281/jplantres1887.27.317_87
(英语).
- ^ 24.0 24.1 24.2 Kimura, A. Symbolae Iteologicae VI. Science Reports of the Tô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Fourth Series (Biology). 1939, 13 (3): 381–394 (拉丁语).
- ^ 金平亮三. Salix Warburgii O. Seem.. 臺灣樹木誌 增補改版. 臺北: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 1936: 78–79 (日语及英语).
- ^ Li, H.-L. Salix [Tournefore] Linnaeus. Woody Flora of Taiwan. Narberth, PA: Livingston Publishing. 1963: 69–74 (英语).
- ^ Li, H.-L. Salix (Tourn.) L.. Li, H.-L.; Liu, T.-S.; Huang, T.-C.; Koyama, T.; DeVol, C. E. (编). Flora of Taiwan 2. Taipei: Epoch Publishing. 1976: 32–40 (英语).
- ^ 赵能、龚固堂. 柳属中多雄蕊类群系统位置的探讨. 四川林业科技. 1996, 17 (2): 1–8. doi:10.16779/j.cnki.1003-5508.1996.02.001 (中文(中国大陆)).
- ^ Belyaeva, I. V.; Govaerts, R. H. A. Salix L.. Govaerts, R. (编). The World Checklist of Vascular Plants (WCVP).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2024. doi:10.15468/6h8ucr
(英语).
- ^ Salix warburgii Seemen. Plants of the World Online. Royal Botanic Gardens. [2025-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8) (英语).
- ^ Ying, S.-S. A revision to the Salicaceae in Taiwan. Memoirs of the College of Agricul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1987, 27 (2): 29–50 (英语).
- ^ Huang, C.-L.; Chang, C.-T.; Huang, B.-H.; Chung, J.-D.; Chen, J.-H.; Chiang, Y.-C.; Hwang, S.-Y. Genetic relationships and ecological divergence in Salix species and populations in Taiwan. Tree Genetics & Genomes. 2015, 11 (3): 39. doi:10.1007/s11295-015-0862-1 (英语).
- ^ 33.0 33.1 33.2 33.3 金平亮三. 臺灣樹木誌 (PDF). 臺北: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林業試驗場. 1917: 592–593 (日语).
- ^ 小川尙義(主編). ツイ・リウ/ツイ・リウ・アア. 臺日大辭典 下卷. 臺北: 臺灣總督府. 1931: 334 (日语).
- ^ 楊嘉棟. 絕處逢生:讓瀕絕植物回家(台語版). 臺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2018-12-05 [2025-03-11]. ISBN 9784510702180 –通过YouTube (臺灣話).
- ^ 36.0 36.1 甘偉松. 台灣植物藥材之調查研究(三) (PDF). 臺灣省林業試驗所報告. 1966, 133: 1–97 (中文(臺灣)).
- ^ 島田彌市. 附錄 植物和名臺灣名及蕃名對照. 臺灣タイヤル蕃族利用植物. 臺北: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1921: 45 pp. (日语).
- ^ 38.0 38.1 38.2 永山規矩雄. 臺灣に於ける木竹材の利用(本島人の部).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報告 5. 臺北: 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 1927: 1–630 (日语).
- ^ 林宜信、黃冠中、張永勳. 水柳. 臺灣水生藥用植物圖鑑. 臺北: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2009: 13. ISBN 978-986-01-7810-4 (中文(臺灣)).
- ^ 40.0 40.1 李松柏. 水柳. 台灣水生植物地圖. 臺中: 晨星. 2005: 138. ISBN 957-455-866-5 (中文(臺灣)).
- ^ 41.0 41.1 楊修水. 不一樣的柳樹 (PDF). 臺灣溼地. 2001, 22 (中文(臺灣)).
- ^ 高雄市立美術館. [高美館生態園區志工老苗日記]. Facebook. 2023-03-16 [2025-03-16]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