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黎郡,中國古代郡名。
秦代其地屬蜀郡,漢初棄。漢武帝元光中,遣司馬相如招撫笮、邛、斯榆等西夷部落,“為置一都尉,十餘縣”[1],包括後來的沈黎、越巂兩郡之地,由蜀郡管轄。元鼎六年(前111年),漢滅南越,西南夷諸部請求內附,於是以笮都置沈黎郡,以邛都置越巂郡,同時置汶山郡、武都郡。沈黎郡治在笮都縣[2](在今四川省汉源县一帶)。其領縣可考者有笮都、青衣、旄牛、徙、嚴道五縣[3]。其轄境大致在今四川省雅安市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九龙县一帶。天漢四年(前97年)省沈黎郡,其地併入蜀郡,分為兩部都尉:一駐青衣,管理漢人;一駐旄牛,管理羌人。
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以沈黎郡故地置蜀郡屬國。漢順帝陽嘉四年(135年)改青衣縣為漢嘉縣。劉備時改蜀郡屬國為漢嘉郡。
太寧元年(322年),成漢主李雄使其將李驤、任回寇台登,晉將司馬玖戰死,漢嘉太守王載舉郡投降成漢。李雄分漢嘉郡設置沈黎郡。永和三年(347年)桓溫平蜀,廢沈黎郡。[4]
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以朱齡石為將平蜀,滅譙縱,沈黎郡當此時復置。劉宋時郡下轄城陽、蘭、旄牛3縣。[5]
蕭齊時改為沈黎獠郡。[6]
- ^ 《史記》西南夷列傳
- ^ 《漢書》武帝紀臣瓚注引茂陵書:“沈黎治笮都,去長安三千三百三十五里,領縣二十一。”此處二十一縣之數有誤。
- ^ 《西漢政區地理》,146頁
- ^ 《晉書》卷14〈地理志上〉。
- ^ 《宋書》卷38〈州郡志四〉。
- ^ 《南齊書》卷15〈州郡志下〉。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胡阿祥,2014,《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