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魚,俗稱鹹水魚或海魚,是常見的海洋生物,牠們是生活於海洋的魚類。海洋面積佔地球的四分之三,因此海水魚種類繁多,约有1.2万种,且物種散佈世界各地海洋或鹽水養殖區域。
甚麼是海水魚?
海水魚一般指所有居住於海洋中的魚類,但三文魚等於淡鹹水洄游魚類則不被包括。
定義
分類
以水中鹽分濃度分類
以演化、棲地、習性分類
根據中國淡水魚分類
身體構造
体型
个体最小的鱼类是微虾虎鱼,体长只有7.5~11.5毫米;最大的鱼类,如鲸鲨,可达20米。通常性成熟以前生长迅速,性成熟后,生长变缓慢,到了衰老期长度几乎不再变化。
- 鱼雷形,栖息于中层水域,最善于游泳,如金枪鱼等。
- 箭形,与鱼雷形相似,但身体更长,奇鳍后移,栖息于表层水中,善于游泳,如狗鱼。
- 侧扁形,鱼的背腹轴高度增加,左右两侧极扁,分为翻车鱼和比目鱼,分别栖息于近地层和底层。
- 蛇形,鱼的身体细长,横断面几乎为圆形,一般栖息于海底植物丛中,如鳗鲡、海龙等。
- 带形,鱼的身体高度延长为侧扁形,不善于游泳,如带鱼、皇带鱼等。
- 球形,鱼的身体几乎为球形,尾鳍一般不发达,如箱鲀、某些圆鳍鱼等。
- 纵扁形,背腹轴高度缩小,体型扁平,如各种鳐、鮟鱇等
體色
海水魚的體色有很多,一種魚可以有幾種色彩和條紋,通常都和周圍的生活環境有關。
运动和平衡器官
魚鰭擔當著魚類遊泳的必要工具,成对生长的有胸鰭和腹鰭,不成对的是背鰭、臀鰭和尾鰭。尾鳍有转向和推动作用,胸鳍帮助变换方向及停止游动,背鳍与臀鳍维持平衡和降低阻力。
攻擊與防禦器官
食物鏈
植食性鱼以浮游植物为食,如遮目鱼、梭鱼和蓝子鱼;肉食性鱼如带鱼、石斑鱼和鲨鱼;杂食性鱼如斑鱼。按摄食食物的种类分为广食性鱼、狭食性鱼和单食性鱼。一般肉食性鱼类的肉质较好[註 1]。
棲息地
游泳方式
繁殖
海洋肉食性鱼类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种。海洋鱼类的寿命相差较大,鰕虎鱼和灯笼鱼寿命不到1年,而某些鲟鱼可活到100岁。有些鱼在第一次性成熟产完卵后,便全部死去,如大麻哈鱼和欧洲鳗鲡等。
卵生
绝大多数海洋鱼类属于卵生,体外受精。魚類交配後,雌魚便會產卵。而不同的魚種有不同的產卵方式:有些魚會大量產卵,例如翻車魚一次會產下三億個卵,但大部分的卵都會被吃掉;有些魚也是卵生的,但雌魚會一直守着牠的卵,這樣做可以使卵孵化率大大提高。
卵胎生
卵胎生的魚的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肚子裏孵化成稚魚,但胚体的营养是依靠自身的卵黄供给,与母体无关系。例如海卿等魚種,所以存活率很高。
胎生
卵在母体内受精发育,其营养不仅来自本体的卵黄,也需要通过母体血液循环来供给。如灰星鲨。
魚卵
海洋鱼类产卵数量相差很大。某些鲨鱼仅产数粒大型卵,而翻车鱼则能产3亿粒浮性卵。一般来说,产卵后不護卵的鱼,产卵量较大,如真鲷产100万粒左右,鳗鲡产700~1500万粒。产卵后護卵的鱼,产卵量较小,如海马产卵数十粒到数百粒。
本能
與生俱來的技能。
洄游
洄游是一些海洋鱼类主动、定期、定向、集群的水平移动。溯河洄游是指在海洋中生活,繁殖期间到江河产卵。溯河鱼类都能很好的调节渗透压,血液中的盐分会发生变化,同时鳃部分泌细胞的功能也显著加强。
攻擊行為
防禦方式
趨性
海水魚之最
各地概況
中國大陸
香港
台灣
保護
人類經常利用的海水魚商業人工繁殖的數量僅約一成左右,海水魚大多採用撈捕,其實這些撈捕的品種中人工繁殖雖有成功案例,但成本相當高,實際上光照顧量產魚種的養護費用就已經相當高昂,因而海水魚類量產者才如此稀少。此外野外撈捕大量採用破壞性漁法,加上氣候的變遷,因而許多地方的海水魚面臨枯竭的問題,例如食用的鮪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