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棚[1]又称石棚墓、大石墓、石桌坟、多尔门(英語:dolmen),古称冠石,日本、朝鲜半岛称为支石墓,為史前時代殯葬遺址型態之一,大約外觀形狀都是以數塊巨石放置地上,地面巨石群上方承大型石板以為頂,其架構留置的空間則用作墓室或祭祀場所。
分布
亚洲以朝鲜半岛的支石墓最多。韩国境内已发现近3万座支石墓。高敞、和顺、江华支石墓遗址已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中国大陆,石棚分布于辽宁东部(如石棚山石棚)、浙江东南部(如岩石殿石棚墓)、吉林(如辉发河上游石棚墓)、山东(如杜坡山蛤蟆石、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王母山石棚[2])、四川(如伍合大石墓)、云南(弥渡苴力大石墓)、湖南(零陵黄田铺石棚)等省区。[1]
台灣的台中、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花蓮等地有多個小型石棚,由平埔族搭建,用來供奉土地神,其中有許多被漢人改造成土地廟。[1]
其它形式
石棚还发展出另外两种墓葬:石隧墓(passage grave)和石廊墓(gallery grave)。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凌純聲. 臺灣與東亞及西南太平洋的石棚文化. 台北: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67.
- ^ 蔡凤书. 中日交流的考古研究. 济南: 齐鲁书社. 1999: 87.
![]() | 这是一篇與历史或歷史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