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影片 | 《蠟炬成灰淚未乾》 |
---|---|
举办地点 | 法國坎城 |
创办时间 | 1946年 |
颁发奖项 | 國際影展最高獎 |
放映数目 | 26(正式競賽片)[1] 6(非競賽片) 14(短片) |
举行日期 | 1969年5月8日至5月23日 |
官方网站 | festival-cannes |
第22屆坎城影展於1969年5月8日至23日在法國坎城舉行。在本屆影展上,為了應對上一屆影展的取消,增加了一個名為“導演雙週”的非競賽單元。[2]
國際影展最高獎由林賽·安德森執導的《如果…》。[3] 開幕片由鮑伯·佛西執導的《蠟炬成灰淚未乾》。[4]
主競賽評審
以下人士被選為長片和短片的評審:[5]
長片
- 盧奇諾·維斯孔蒂:導演。(評審團主席)
- 欽吉斯·艾特瑪托夫:作家。
- 瑪麗·貝爾:演員。
- 雅羅斯拉夫·博切克:導演。
- 韋利科·布拉吉奇:導演。
- 史丹利·杜寧:導演。
- 傑西·格魯克斯曼(Jerzy Glucksman):學生。
- 羅伯特·坎特斯:文學評論家。
- 山姆·史匹格:製片人。
短片
- 查爾斯-喬治·杜瓦內爾:攝影師。
- 米尼亞·喬治烏:作家。
- 克勞德·蘇爾(Claude Soulé):CST成員。
正式競賽長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阿達倫31》 | Ådalen 31 | 波·維德伯格 | 瑞典 |
《一切善良的市民们》 | Všichni dobří rodáci | 沃依采克·雅斯尼 | 捷克斯洛伐克 |
《約束》 | The Appointment | 薛尼·盧梅 | 美国 |
《加爾各答》 | Calcutta | 路易·馬盧 | 法國 |
《迪林傑之死》 | Dillinger è morto | 馬可·菲萊利 | 義大利 |
《不要讓天使墜落》 | Don't Let the Angels Fall | 喬治·卡欽德 | 加拿大 |
《死神安東尼奧》 | O Dragão da Maldade contra o Santo Guerreiro | 克勞伯·羅加 | 巴西 |
《逍遙騎士》 | Easy Rider | 丹尼斯·霍柏 | 美国 |
《牧師的終結》 | Farářův konec | 瓦德·秀恆 | 捷克斯洛伐克 |
《倒敘》 | Flashback | 拉斐爾·安德里亞西 | 義大利 |
《大戀愛》 | Le Grand Amour | 皮埃爾·埃泰 | 法國 |
《補情人》 | Andrzej Wajda | 安德烈·華依達 | 波蘭 |
《日本的青春》 | 日本の青春 | 小林正樹 | 日本 |
《如果…》 | If.... | 林賽·安德森 | 英国 |
《伊薩多拉》 | Isadora | 卡雷·瑞茲 | 英国、 法國 |
《幾乎全是世界末日》 | skoro propast sveta | 亞歷山大·彼得羅維奇 | 南斯拉夫 |
《機槍麥凱恩》 | Gli intoccabili | 朱利亞諾·蒙塔爾多 | 義大利 |
《馬背上的男人》 | Michael Kohlhaas – der Rebell | 沃克·施隆多夫 | 西德 |
《思想生活的人》 | Manden der tænkte ting | 延斯·瑞文 | 丹麦 |
《逾越》 | מצור | 吉爾伯托·托法諾 | 以色列 |
《一日晚宴》 | Metti una sera a cena | 朱塞佩·帕特羅尼·格里菲 | 義大利 |
《慕德之夜》 | Ma nuit chez Maud | 艾力·侯麥 | 法國 |
《春風不化雨》 |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 羅納德·內梅 | 英国 |
《奴隸》 | Slaves | 哈伯特·比柏曼 | 美国 |
《陌生的西班牙》 | España otra vez | 賈梅·卡米諾 | 西班牙 |
《大風暴》 | Z | 科斯塔·加夫拉斯 | 阿尔及利亚、 法國 |
非競賽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安德烈·盧布耶夫》 | Андрей Рублёв |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 | 苏联 |
《阿圖爾·魯賓斯坦——生命之愛》 | L'Amour de la vie – Artur Rubinstein | 弗朗索瓦·賴興巴赫 | 法國 |
《逃兵和朝聖者》 | Zbehovia a pútnici | 朱拉·亞庫比斯科 | 捷克斯洛伐克 |
《冰凍的閃光》 | Die gefrorenen Blitze | 亞諾什·維奇 | 东德 |
《蠟炬成灰淚未乾》 | Sweet Charity | 鮑伯·佛西 | 美国 |
《落花有意》 | That Cold Day in the Park | 勞勃·阿特曼 | 美国 |
正式競賽短片
中文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製作國 |
---|---|---|---|
《雅昆戈的芭蕾舞》 | Le Ballet des Jacungos | 吉恩·曼宗 | 法國 |
《文藝復興的歌》 | Cîntecele Renasterii | 米雷爾·伊利埃休 | 羅馬尼亞 |
《金框》 | Goldframe | 勞爾·瑟瓦斯 | 比利时 |
《貓人》 | L'Homme aux chats | 亨利·格拉澤 | 法國 |
《命運的力量》 | Moc osudu | 伊利·布迪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藍色的球》 | Niebieska kula | 米羅斯瓦夫·基約維奇 | 波蘭 |
《指甲刀》 | La Pince à ongles | 讓-克洛德·卡里埃 | 法國 |
《紅色戰鬥機》 | Red Arrows | 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 | 英国 |
《短七》 | Short Seven | 瓊·塞韋利恩 | 荷蘭 |
《血濃於水》 | Su sambene non est aba (Il sangue non è acqua) | 路易吉·貢扎加(Luigi Gonzo) 曼弗雷多·曼弗雷迪 |
義大利 |
《觸技曲》 | Toccata | 赫爾曼·范·德·霍斯特 | 荷蘭 |
《死亡的勝利》 | El Triunfo de la muerte | 荷西·瑪麗亞·古鐵雷斯 | 阿根廷 |
《告密的心》 | Das Verräterische Herz | 保羅·安齊科夫斯基(Paul Anczykowski) | 西德 |
《人的世界》 | World of Man | 艾伯特·費雪(Albert Fischer) 麥可·科利爾(Michael Collyer) |
美国 |
獎項
正式競賽獎項
以下電影和演員獲得了1969年的獎項:[3]
長片
- 國際影展最高獎:《如果…》- 林賽·安德森
- 評審團大獎:《阿達倫31》- 波·維德伯格
- 最佳導演獎:
- 最佳女演员奖:凡妮莎·蕾格烈芙 -《伊薩多拉》
- 最佳男演員獎:尚-路易·特罕狄釀 -《大風暴》
- 評審團獎:《大風暴》- 科斯塔·加夫拉斯(評審團無異議通過)
短片
獨立競賽獎項
瓦肯獎: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Official Selection 1969: All the Selection.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December 2013).
- ^ 1969 - Année polémique (Year of controversy). cannes-fest.com. [25 Ma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9) (法语).
- ^ 3.0 3.1 3.2 22èm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 - Cannes. cinema-francais.fr. [4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16) (法语).
- ^ Holston, Kim R. 1969 Cannes Film Festival sweet charity opening film. books.google.com. 13 December 2012 [25 May 2017]. ISBN 9780786492619.
- ^ Juries 1969: Long film. festival-cannes.fr.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16).
- ^ FIPRESCI Awards 1969. fipresci.org. [2 Jul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3).
其他媒體
- INA: Opening of the 1969 Festiva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法文)
- INA: Closing ceremony Cannes 196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法文)
外部連結
- 1969 Cannes Film Festival (web.archive)
- Official website Retrospective 1969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9-01-13.
- Cannes Film Festival Awards for 196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Internet Movie Data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