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紫荆关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易县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 |
编号 | 4-132 |
认定时间 | 1996年 |
紫荆关是中國长城上其中一座关隘。它是长城上一座著名的关城,位于居庸关和倒马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地理位置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关城东为万仞山,城西有犀牛山,与盘石口相接;城北为拒马河;城南是黄土岭。紫荆关城就建在这依坡傍水、两山相夹的盆地之内。
历史
紫荆关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历史上有“上谷关”(秦汉),“五阮关”(东汉),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属“太行八陉”之第七陉。辽宋时改称“金坡关”,后因岭上紫荆盛开,最终得名紫荆关。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数兵家必争之地。有古人描述为证:“南阻盘道之峻,北负拒马之渊,近似浮图为门户,远以宣大为藩篱。一关雄距于中,群险疵于外,规模壮丽,屹然为畿辅保障。”
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贞祐元年(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建筑体制
紫荆关汉朝时为土石夯筑,后历经各代扩建,修葺,到明洪武初年,则改用石条作基础,以砖砌面封顶,并用石灰碎石灌注。自明成祖迁都北平(北京)后又经历代维护和扩建形成较完整的城防体系。《畿辅通志》称:“控扼西山之险,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主要布局
从内地通向紫荆关的第一道关门,门额上嵌石匾一方,横书“紫荆关”三字。关门内是通向关城的十八盘。盘道顶端是南天门,经南天门至奇峰岭山顶。门券上嵌着“畿辅第一雄关”的石匾,进了南天门是二重门,再内是三重门,又称南门。北门有瓮城,南天门西侧,有从内城通向黄土岭的关门一座。紫荆关主城分东西两部分东城设文武衙门,西城为屯兵之所。拒马河北岸有小新城,与主城之西城隔河相望,有铁索相连,为关城的前哨。紫荆关的关墙总长18160.5米,共有城门9座、水门4座、战台19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