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三部曲》是客家裔臺灣作家鍾肇政的大河小說,於1964年執筆,由三部曲所構成,分別為《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故事描述龍潭望族陸家分別在臺灣日治時代初、中、晚期背景之下所發生的故事。故事佈局宏偉,撰稿歷時十年,在臺灣文學發展過程中是一部重要的作品。
葉石濤稱此書是「一部民族史詩的風格,一卷本省人民悲歡離合多采多姿的敘事詩;闡釋民族和土地絕對不得割裂的思想」。彭瑞金認為此書是鍾肇政一生中最重要的創作。[1]
創作沿革
1964年,鍾肇政開始創作三部曲當中的第一部《沉淪》,1967年11月開始發表於《臺灣日報》副刊,至1968年6月連載完畢,隨後在當月由蘭開書局出版,共分上、下兩冊。1973年6月,第三部《插天山之歌》發表於《中央日報》副刊,至10月連載完畢,後由志文出版社於1975年5月出版。第二部《滄溟行》則於1976年8月在《中央日報》副刊發表,至1977年1月連載完畢,同年10月,由竹南七燈出版社發行。1980年6月,三篇作品合刊為長篇小說《臺灣人三部曲》,由遠景出版社印行。
故事簡介
沉淪
1895年,福建臺灣省割讓予日本,面對空前的時局變化,位於龍潭九座寮的望族陸家,為了遷回中國內地或者留下來保衛家園,陷入了爭議與抉擇。家族長者信海老人決定,由陸仁勇組織一支陸家子弟兵,參加當時全臺各地風起雲湧的義勇軍,對日軍展開迎擊。陸仁勇率眾投奔在平鎮以胡老錦為首的義軍集團,但因義軍成員皆以農家子弟為主,缺乏訓練,武器落後,與日軍激烈對戰後,仍告覆滅。陸仁勇帶著戰敗倖存的族人們回到了九座寮,卻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熱烈迎接。後聽聞義軍統領吳湯興計畫反攻新竹,仁勇決定,再次投入決戰……
滄溟行
日本殖民統治的二○年代,陸家兩兄弟:陸維棟及陸維樑,面對此一新社會環境,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哥哥陸維棟出身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小學擔任教師,人生平步青雲,一心希望藉由努力獲得官方的榮譽與肯定。弟弟陸維樑因無法像哥哥一樣繼續唸書,只好離家北上在日本人開的書店裡工作。維樑在書店博覽群書,因而開啟視野,開始對農民有所悲憫與關懷;但與書店老闆女兒文子的愛情,卻因民族藩籬而沒有結果,失望之餘黯然回鄉。回到故鄉的維樑,進而推動農民運動,運用各種方法和日本統治者周旋抗爭,這無疑為哥哥維棟帶來困擾,勸說未成,兄弟感情破裂。最後維樑被官方逮補,維棟也明白無論自身如何努力,也無法突破民族隔閡得到認同,而自牢中救出弟弟。
插天山之歌
四○年代太平洋戰爭期間,在日本就讀東京工業大學,並參加抗日地下組織的陸志驤,在大學畢業後,打算與同志回臺從事抗日工作。但在返臺途中,船遭盟軍潛艦擊沉,志驤漂流到海邊被老漁夫救起,逃過一劫。與同志失散的志驤,同時受日本特務追捕,他只好躲進三角湧的山區,受到插天山上朋友們的支持與庇護。此後他展開了一段長期的躲避與逃亡,過程中也認識了奔妹,兩人發展出感情,而後結為連理。最後,志驤終遭到日本警察逮捕,但在大溪郡役所被拘留一天之後,即被放出。當他踏出郡役所大門後,看見滿街都是歡呼的人群,他才得知:日本已經戰敗投降了。
戲劇改編
- 《黃帝子孫》:1968年臺灣電視公司電視劇,游娟製作,由《沉淪》所改編。
- 《插天山之歌》:2006年電影,改編自《插天山之歌》,由黃玉珊執導,莊凱勛、安代梅芳主演,陳秉宏、陳炳臣、王榆丹、林鴻翔、黃采儀、鄭仁博、羅思琦等合演。
參考資料
- ^ 彭瑞金:〈臺灣文學瑰寶鍾老米壽〉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想想論壇,2013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