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說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說法。另一种说法是,此一道統是昊天上帝的天道傳承至今的傳統。
起源
道統之說最早源於孟子,其言曰︰「由堯舜至於湯,由湯至於文王,由文王至於孔子,各五百有餘歲,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餘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隱然以繼承孔子自任。
唐朝
唐代韓愈明確提出道統之說,《原道》認為“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1]韩愈又說:“孟轲师子思,子思之学,盖出曾子。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2]韓愈本人則以孟子繼承者自居,并自谦说:“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坏之后。”[3]。
李翱说:“孔氏去远,杨朱恣行,孟轲拒之,乃坏于成。戎风混华,异学魁横,兄尝辨之,孔道益明。”[4]皮日休说:“千世之后,独有一昌黎先生,露臂瞋视,诟于千百人内。其言虽行,其道不胜。苟轩裳之士,世世有昌黎先生,则吾以为孟子矣。”[5]
宋朝
程颐把其兄程颢尊为道统傳人,他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出,揭圣学以示人,辨异端,辟邪说,开历古之沉迷,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复明,为功大矣。”[6]
宋代朱熹進一步將韓愈儒道傳授系統的思想概括為“道統”[7],把伏羲列為首位,朱熹在《中庸章句序》说:“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筑成沧洲精舍,率诸生行释菜之礼,祝文曰:“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8]
但朱熹把韓愈排除在外,認為是程顥、程頤繼承孟子,朱子认为“千百年来无人晓得,后都黑了。到程先生后,说得方分明。”[9]又说:“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顾学之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10]。
黃斡《朱子行状》说:“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11]又在《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之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12]《宋史·道學傳》更充分肯定朱熹繼承儒家“道統”的地位。但朱熹本人亦承認:“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13]
清朝
康熙帝有言“朕惟天生聖賢,作君作師。萬世道統之傳,即萬世治統之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14]
清初桐城派以“道统自任”,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民國
民國時代,國父孫中山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说:“继承了國父的革命遗志,而其道德思想和政治理想,更随國父之后,嬗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统。”[15]
某些新興宗教,如一貫道,亦受到道統之說的影響。
批判
道統之說則受到陸九淵、葉適等人的批判。陸九淵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甚事?”[16]又说:“自周衰此道不行,孟子没此道不明。今天下士皆溺于科举之习,观其言,往往称道《诗》、《书》、《论》、《孟》,综其实,特借以为科举之文耳。谁实为真知其道者?口诵孔、孟之言,身蹈杨、墨之行者。盖其高者也。其下则往往为杨、墨之罪人,尚何言哉?孟子没此道不传,斯言不可忽也。”[17]
叶适不承认“曾子、子思、孟子”的继承孔子说法,他说:“曾子不在四科之目,……舍孔子前宗孟轲,则于本统离矣!”又說“程氏诲学者必以敬为始”,认为“学有本始,如物始生,无不懋长焉,不可强立也”,“是则敬者,德之成也。学必始于复礼,故治其非礼者而后能复。礼复而后能敬,所敬者寡而悦者众矣,则谓之无事焉可也。未能复礼而遽责以敬,内则不悦于己,外则不悦于人,诚行之则近愚,明行之则近伪;愚与伪杂,则礼散而事益繁,安得谓无!此教之失,非孔氏本旨也。”[18]。
陳寅恪指出,韓愈的“道統”說,表面雖受孟子啟發,“實際上乃因禪宗教外別傳之說所造成”“禪學於退之影響亦大矣哉!”[19]
另見
参考资料
- ^ 《原道》,《韩昌黎全集》卷十一
- ^ 《送王秀才序》,《韩昌黎全集》卷二十
- ^ 《与孟尚书书》,《韩昌黎全集》卷十八
- ^ 《祭吏部韩侍郎文》,《李文公集》卷六
- ^ 《原化》,《皮子文薮》卷三
- ^ 《明道先生墓表》,《伊川文集》卷七
- ^ 朱子说:“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却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 ^ 《朱熹集》卷八十六,第4446页,《沧洲精舍告先圣文》
- ^ 《朱子语类》卷六十一
- ^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建康府学明道先生祠记》
- ^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八
- ^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五
- ^ 朱熹:《答陈同甫》,见《晦庵集》,卷36。
- ^ 《东华录》康熙十六年记康熙“亲制”《日讲四书解义序》
- ^ 王昇《领袖与国家》第六章
- ^ 《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 ^ 《与李宰》,《陆九渊集》卷十一
- ^ 叶适《叶适集》,第163~164
- ^ 陳寅恪《論韓愈》
参考文献
- 书籍
- 期刊文章
- 高明士:〈隋唐廟學制度的成立與道統的關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苏费翔:〈宋人道统论——以朱熹为中心〉。
- 陳啟智:〈論皮日休、柳開的儒學與道統思想〉,载《湛江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