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良(1863年—1901年),字弼臣,廣東惠陽人,清朝末年的革命烈士,曾參與由孫中山發起的初期革命運動。
生平
最早就學於廣州禮賢學校,轉入博濟醫院習醫,在校與孫中山同學。孫與基督徒同學鄭士良結為知己;鄭士良是上海富商之子,曾就讀於廣州德國教會學校,結交不少廣東會黨人士[1]:37。
鄭士良曾加入三合會,為三合會地方首領。畢業後,鄭士良在淡水墟開設同生藥房,暗中聯絡會黨,為日後起事作準備。1893年參加在廣州廣雅書局內南園廣雅抗風軒的會議。1895年,在香港復設興中會分部,準備襲取廣州,然事機不密,清政府展開搜捕,陸皓東被捕,從容就義。第一次起義失敗後偕陳少白流亡至日本。1899年鄭士良參與成立興漢會(興中會、哥老會、三合會联合组成),推孫中山為會長。
1900年6月,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攻打北京。郑士良受孙中山委托,於10月8日募集志士六百餘人,在惠州三洲田(歸善、新安兩縣交界,是三合會會黨嘯聚之區)(今深圳鹽田三洲田村)起義,擊破清軍於鎮隆,擒新安縣丞杜鳳梧,連戰皆捷,占領新安、大鵬、平山,17日在永湖與清軍交戰告捷,20日崩岡墟又告捷,各地會黨群眾紛紛來投,革命軍增至二萬餘人,宿營白沙。後因日本政府之阻撓,孫中山向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接洽,請協助武器彈藥未果,餉械不濟,廣東巡撫德壽對三洲田進行包圍,鄭士良忍痛下令解散義軍,避往香港。其田園廬舍,被清廷沒收。
1901年8月27日在香港飲宴後返家途中中風暴卒,一說是被清廷手下下毒謀殺。於1902年8月20日由高法恩牧師主理落葬於香港薄扶林墳場,墓碑外形為聖十字架,並寫上鄭弼臣之名。
参见
參考文獻
- ^ 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著、溫哈溢譯(第九章協力林添貴,人物小傳協力楊詩韻). 《孫逸仙》. 台北市: 時報出版. 2010-06-21. ISBN 978-957-13-5208-4.
这是一篇关于清朝人物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