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爵士(英語:Acid Jazz),又譯迷幻爵士[參 1](見#名稱段落),源於英國英格蘭南部,是爵士樂的一種分支音樂類型,結合了部分靈魂樂、放克音樂(Funk)和的士高成分,尤其是循環拍子和調式和聲方面[參 2]。
它在1980年-1990年間開始發展,由最初類似爵士放克(Jazz-funk)風格,轉型至類似電子舞曲和波普音樂的混合。
吉爾斯·彼得森(Gilles Peterson)和埃迪·皮爾勒(Eddie Piller)也成立了一家同樣名為「酸爵士」(Acid Jazz Record,簡稱 Acid Jazz)的英國唱片公司,旗下歌手皆會唱酸爵士音樂。唱片公司願意專為酸爵士出唱片,可見它很受歡迎(見右圖)。
酸爵士包含很多電子音樂元素,而且很適合作現場即興改版演出,所以歌手都很喜歡在其演唱會演唱酸爵士歌曲。英格蘭樂隊「匿名者」(Incognito)和「新重騎兵」(Brand New Heavies)的演唱尤其著重酸爵士的和弦特質。
酸爵士的發展也可算作爵士放克、靈魂爵士的復興。因為多種樂器可作現場即興演出,加上酸爵士特殊的編曲模式,讓唱片騎師的「刮擦」技術得以體現 ─ 這協助諾曼·傑伊(Norman Jay)、吉爾斯·彼得森、帕特里克·福奇(Patrick Forge)等唱片騎師打響知名度。
酸爵士的常用樂器包括:色士風、小號、长号、單簧管、鋼琴、結他、低音提琴、鼓。(詳見「常用樂器」段落)
名稱
「Acid」一字多義,最為人熟知的意思是「酸」。不過,英語「Acid Jazz」的「Acid」是迷幻藥LSD的俚語,所以「Acid Jazz」的正確譯名應為「迷幻爵士」。
但人們大多不知「Acid」的真正意義,曲解為「酸」,以致產生「酸爵士」的誤譯。
起源
在1970年代後期的英格蘭南部,樂器互動產生的推進性搖擺節奏(Groove)在夜總會逐漸流行,傳入各地形成成多種風格。例如在倫敦,最流行的風格叫倫敦摩德(London mod[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音樂。這時期的酸爵士和北方靈魂音樂(Northern Soul)有不同風格,但兩者也有一點相似。
如是,「酸爵士」這個用語就開始出現在日常談話中。但實際上,在俱樂部演出的酸爵士和真正的酸爵士根本是兩碼子的事。在當時,假和真的酸爵士只能共用「酸爵士」一詞,無從區別。新聞記者都對這音樂類型很混淆,他們嘗試聯絡曾經熱愛唱倫敦摩德的歌手,尤其是埃迪·皮爾勒和詹姆斯·泰勒四重奏 (James Taylor Quartet,以風琴手詹姆斯·泰勒為首的組合)。某些雜誌以「酸爵士模塊」(Acid Jazz Mods)為題撰文分析,卻惹惱了酸爵士和摩德音樂支持者,指它曲解了酸爵士和摩德音樂。
英國雜誌《Straight No Chaser》對酸爵士的評論可被視為一個值得參考的量度尺。亦有不少衣服製造商為酸爵士歌手設計服裝(當然酸爵士並沒有任何標準裝束)。
通常酸爵士表演場地都會分為兩邊:喜歡懷舊歌手唱原始爵士樂和靈魂樂的一邊;喜歡唱片公司最近簽約的新樂隊唱酸爵士的一邊。這就是當時的人支持歌手的方法,但卻令到懷舊樂隊逐漸式微。之後在1990年代英國,有些樂隊嘗試把嘻哈音樂和叢林音樂(Jungle music)以酸爵士形式融合演出。這已被現代音樂評論家輕蔑,指這是「為爵士樂加入新鮮感的錯誤嘗試,遠離正途音樂」。
儘管「酸爵士」一詞在先前已被創造,但一般認為DJ吉爾斯·彼得森和克里斯·班斯(Chris Bangs)在1987年倫敦卡姆登(Camden)某家夜總會裡,口中所謂的「酸爵士」才是已成形、受廣泛認同的酸爵士。吉爾斯·彼得森在英國廣播公司電台第一台(BBC Radio 1)中介紹自己時,明言他認為「酸爵士」一詞源自哪兒:「我們播放這張稀有的古舊7英吋黑膠唱片 ─ 歌曲都是不依拍子地彈瘋狂搖滾結他作前奏的推進性搖擺節奏歌(Groove)。我嘗試加速播放播,令到聲音變得扭曲。克里斯·班斯透過麥克風對我說:『如果有酸浩室(Acid House,比酸爵士更早產生的音樂類型),這個一定是酸爵士』這就是『酸爵士』一詞的起源,就像笑話一般!」[參 3][參 4][參 5]
常用樂器
酸爵士國際化
雖然流行於1990年代美國的爵士樂是爵士浩室(Jazz-house)和爵士說唱(Jazz Rap),尤以探索一族(A Tribe Called Quest)、黑羊(Black Sheep)、叢林兄弟(Jungle Brothers)為代表。酸爵士在當時尚未普及,但酸爵士樂團Brand New Heavies和上述三樂團齊名,可謂突破成功。日本最著名的酸爵士樂團是United Future Organization。英國最著名的酸爵士樂隊是馬德斯基馬汀與伍德(Medeski, Martin & Wood)。
酸爵士樂團/歌手
酸爵士歌曲試聽 | ||
1994年音訊樣本 來源:單曲《Space Cowboy》 | ||
---|---|---|
- 探索一族(A Tribe Called Quest)
- 阿蒙·托賓(Amon Tobin)
- 伯納德·珀迪(Bernard Purdie)
- Brand New Heavies
- 石英明(DJ KRUSH)
- 爵士四人行銷(Fourplay)
- 傑米羅奎爾(Jamiroquai)
- 傑·迪拉(J Dilla)
- Jazztronik(野崎良太)
- 馬克·法里納(Mark Farina)
- 強烈撞擊(Massive Attack)
- 馬德斯基馬汀與伍德(Medeski, Martin & Wood)
- Monday Michiru
- MONDO GROSSO
- Nujabes
- 保羅·莫蘭(Paul Moran)
- 皮特·洛克(Pete Rock)
- 菲爾·戴維斯(Phil Davids)
- 隆尼·喬丹(Ronny Jordan)
- 羅伊·埃爾斯(Roy Ayers)
- 聖日耳曼(Saint Germain)
- 貓帝國(The Cat Empire)
- 水晶方式(The Crystal Method)
- 盜竊集團(Thievery Corporation)
- 托斯卡(Tosca)
- 久保田利伸
- United Future Organization(縮寫:UFO)
- Us3
- 零七(Zero 7)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朗文當代高級辭典(英英‧英漢雙解)》,第三版,D8頁,「acid jazz」條。
- ^ Allmusic網站的定義
- ^ 英文原文:We put on this old 7-inch by Mickey and the Soul Generation which was a rare groove record with a mad rock guitar intro and no beat. I started vary speeding it so it sounded all warped. Chris Bangs got on the microphone and said, 'If that was acid house, this is acid jazz'. That's how acid jazz started, just a joke!
- ^ BBC電台第一台官網:《Gilles Peterson: Biography》
- ^ Gridley, Mark C. 《Jazz Styles: History and Analysis》 版本9. 出版商:Prentice Hall. 2006年: 330-331頁. ISBN 0-13-193115-6.
延伸讀物
數碼音訊CD:
- 《The Acid Jazz Te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出版商:Moonshine Music 美國加州洛杉磯,1994年)
- 《Acid Jazz, Collection Two》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出版商:Scotti Bros. Records 美國加州聖塔莫尼卡,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