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鈴會為1942年由張彥勳跟台中一中愛好文學的朱實、許清世共3位同期同學所創辦文藝團體[1]。後來,詹冰、林亨泰、錦連、蕭翔文(蕭金堆)、詹明星、子潛(許育誠)、埔金(陳金河)、春秋(朱商秋)、松翠(張鴻飛)、殘塀、籟亮、陳素吟等同仁陸續加入。1949年4月6日「四六事件」爆發,政治情勢趨於緊張。同年5月20日實施戒嚴令,台灣陷入白色恐怖,銀鈴會被迫解散[2]。
社團活動及沿革
銀鈴會1942年成立後先後發行《緣草》、《潮流》[3]這兩種油印刊物,其發行刊物的宗旨有二,一是文學研究,二是推動台灣新文學的發展。《緣草》創刊於1944年,至1947年停刊,發行了十多期[4];1948年復刊並更名為《潮流》應出了6期;此外尚有《聯誼會特刊》、《會報》。除了刊載同仁創作的現代詩、散文、小說、短歌、俳句,還有評論、古詩解說等類型的文章,及社團同仁訊息,內容相當多元。刊物使用的語文方面,《緣草》多為日文,《潮流》則中、日文都有。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到1950年國民政府遷台這段期間,除了「銀鈴會」活動,還有葉石濤、葉瑞榕、陳顯庭出《處女地》(同仁雜誌)。報紙方面,當時龍瑛宗主編中華日報日文文藝欄,歌雷(本名:史習枚)主編新生報的「文藝」、「橋」副刊,楊逵主編力行報副刊,並且出版《台灣文學》叢刊三期,黃金穗主編《新新》雜誌,編了16期;1949年台北師範學院出《龍安文藝》(僅出一期)。這段時間,不少作家、詩人登上文壇,比較知名的有吳瀛濤、周伯陽、鄭世璠、李篤恭、羅浪、林曙光、蕭翔文等人士》[5]。
銀鈴會成員受到楊逵很大的鼓舞,願意努力克服語言障礙與228事件之後的政治肅殺氣氛。1948年該會聘請楊逵當顧問。楊逵除了擔任顧問,指導該會成員創作,也曾在《潮流》發表〈夢與現實〉(日文)一文,期勉台灣的年輕作家「早點醒來,與黑暗的現實對決,並克服這些現實」[6]。
銀鈴會的成員除了在機關刊物《緣草》與《潮流》發表作品,也在《新生報》的「橋」、「學生世界」、「新地」、《中華日報》日文文藝欄、《力行報》副刊,以及《新文藝》、《台灣婦女》、《禮拜六》、《青年時代》等雜誌上發表作品。也有同仁出版詩作,目前已知有:張彥勳的《幻》與《桐葉落》、林亨泰的日文詩集《靈魂的初啼聲》(1949.4.15)[7]。
解散
銀鈴會本為以中學生為主的文學社團,戰後同仁漸增,含大學生、老師、銀行職員等。大學生中,以台灣師範大學的7名為最多,台灣大學有1名。1949年四六事件爆發,師院與台大直接受到事件衝擊。當時,銀鈴會顧問楊逵,因1948年發表《和平宣言》觸犯國民黨統治當局,也於四六事件期間遭逮捕。銀鈴會的許多同仁於事件後不斷被調查騷擾、逮捕或處死,社團只能停止活動,被迫解散。[8]
評價
銀鈴會為台灣目前所知唯一從戰前跨越到戰後的文學團體,許多都透過日文接受日本前衛詩潮之洗禮,並透過實際創作延續戰後新詩發展,且多位同仁也成為支撐戰後本土詩社「笠」的核心成員,對台灣戰後新詩發展相當重要。[9]
林亨泰認為:銀鈴會延續了二次大戰前反帝與反封建的文學精神,同時對於世界文學抱持開放接受的態度;更為重要的是,在政治最蒼白的時期,他們努力創作使台灣文學史不致中斷,具有承先啟後的角色。[4]
論者陳芳明則肯定:銀鈴會成員的詩作具備寫實主義的批判精神及現代主義的疏離性格。詩作既反映當時政治動蕩、社會黑暗,也展現作家嫺熟操作象徵、隱喻與聯想切斷的語言,使其內心與現實保持一定距離。陳芳明還讚揚銀鈴會這種「介入現實而又冷視現實的詩風,恰如其份地呈現那種猶豫年代的悲觀消極」,並且認為這群詩人「勇於嘲諷,卻不落入庸俗的窠臼,誠然為台灣現代主義建構了特殊的美學」[10]。
學者阮美慧則認為「銀鈴會」保留了日治時期台灣新詩的遺產,並於七○年代《笠》詩刊的成立而發揚光大。但在美學上也從現代主義美學轉向發揚台灣本土精神的風格。[11]
參考資料
- ^ 張彥勳,〈銀鈴會的發展過程與結束〉,《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1995 年,頁24。
- ^ 吳明益著,〈「橋」的銜接與斷裂─當代台灣文學史的首場論戰〉,《文學@台灣》,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頁136。
- ^ 1948年《緣草》更名為「潮流」,《潮流》在1949年停刊。
- ^ 4.0 4.1 林亨泰,〈銀鈴會文學觀點的探討〉,《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1995 年,頁33。
- ^ 趙天儀著,〈台灣戰後二十年新詩的發展〉,《台灣文學的週邊》,台北:富春文化,2000年,頁62-63。
- ^ 彭瑞金著,《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頁88~89。
- ^ 趙天儀著,〈戰後台灣新詩初探〉,《台灣文學的週邊》,台北:富春文化,2000年,頁30-55。
- ^ 林亨泰,〈銀鈴會與四六運動〉,《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1995 年,頁65-71。
- ^ 周華斌,〈承先啟後的文學社團:銀鈴會〉,《臺灣文學‧精彩一百》,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年,頁52-53。
- ^ 陳芳明著,《台灣新文學史》上冊,台北:聯經,2011年,頁248~249。
- ^ 阮, 美慧. 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 台南: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