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3月10日) |
![]() 中更新世阿舍利薄刃斧的發現分佈圖 | |
地理範圍 | 非洲、歐洲和亞洲 |
---|---|
時期 | 舊石器時代初期 |
時間 | 1.76–0.13 Mya |
典型代表 | 聖阿葛勒(亞眠) |
先前文化 | 奧都萬 |
繼承文化 | 莫斯特文化、克拉克當文化、米寇克文化 |

阿舍利([英]Acheulean)文化是考古學上對於一類史前人族(Hominini)石器工藝技術的稱呼。此文化橫跨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非洲、亞洲及歐洲。
阿舍利文化是旧石器文化中的一个阶段,距今170万年至20万年间,因最早发现于法国亚眠市郊的圣阿舍利|聖阿舍利而得名。它是左右对称的石器,多类型组合,例如:手斧、手镐、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它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生产标准化器物的意识和能力。
阿舍利工具產生於舊石器時代初期,遍佈非洲和西亞、南亞、東亞和歐洲的大部分地區,通常與直立人的遺跡一起發現。據認為,阿舍利技術最早發展於大約176萬年前,源自與能人有關的更原始技術「奧都萬」[1],阿舍利至少涵蓋了舊石器時代中期的早期部分,其結束時間並不明確,取決於是否將桑戈技術(Sangoan)(也稱為「Epi-Acheulean」)納入,阿舍利有可能延續到13萬年前。在歐洲和西亞,早期尼安德塔人採用了阿舍利技術,在大約16萬年前過渡到莫斯特技術。
阿舍利石器
階段

在史前石器製造的四個分類中,阿舍利的文物被歸類為模式2,意即它們比Clactonian或奧都萬/阿布维利文化工業的模式1工具(通常較早)更先進,但缺乏以莫斯特文化工業為範例的模式3中古石器技術(通常較晚)的複雜性。
模式1工業是用錘石敲打合適的石頭,製造出粗糙的薄片工具。斷裂的石片會有自然銳利的切割邊緣,之後必要時可以從邊緣敲打另一塊較小的石片來進一步銳化(稱為「修整」)。這些早期的工具製造者也可能會將他們從石頭上取下的石片(稱為石核, core)加工成砍刀的石核,不過這些物品究竟是工具還是只是被丟棄的石核,還存在一些爭議。
模式3技術出現於阿舍利統治末期,涉及勒瓦娄哇技法 (Levallois技術),最著名的是被莫斯特文化工業所利用。介於兩者之間的過渡工具形式稱為Mousterian of Acheulean Tradition,或MTA類型。旧石器时代晚期模式4工業的長刀片是在阿舍利被遺棄之後很久才出現的。
由於阿舍利時期的工具使用範圍非常廣泛,因此有人努力將它分為不同的階段,例如John Wymer將英國的材料分為早期阿舍利、中期阿舍利、中晚期 阿舍利及晚期阿舍利。這些方案通常是區域性的,其年代與詮釋也各有不同。
在非洲,距今60萬年前後製造的工具有明顯的差異,較舊的群較厚且不太對稱,而較新的群則有較多的修飾。[2]
製造
阿舍利手斧的主要創新之處在於石頭是對稱地雙面加工的。由於後一個原因,手斧和劈刀一樣,都是雙面加工的工具,可以從大石片本身或預先準備好的石核製成。[3]
分布
阿舍利工具及其製造者的地理分佈,通常被解釋為由古氣候和生態因素導致,如冰川作用和撒哈拉沙漠的沙漠化。[4]
除了剛果河周圍茂密的雨林之外(後來才有原始人類移民到那),非洲大陸各地都曾發現阿舍利石器。人們認為,阿舍利石器是從非洲向北和向東傳播到亞洲:從安納托利亞,阿拉伯半島,經今天的伊朗和巴基斯坦[5],進入印度,甚至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在歐洲,阿舍利的使用者到達了潘諾尼亞盆地和地中海西部地區,即今天的法國、低地國家、德國西部以及英國南部和中部。由於冰川作用,再往北的地區直到很久以後才被人類佔領。在坦米爾納杜邦欽奈的Athirampakkam,阿舍利開始於1.51 mya,同樣也早於印度北部和歐洲。[6]
直到1980年代,人們還認為到達東亞的人類放棄了祖先的手斧技術,採用了砍砸器。哈拉姆·莫維斯發現了阿舍利工業和非阿舍利工業之間的明顯區別,他繪製了橫跨印度北部的莫維斯線,顯示這兩種傳統的分歧之處。然而,後來在韓國全古里以及蒙古和中國發現了阿舍利工具,使人們對莫維斯所作的區分的可靠性產生了懷疑[7]。從那時起,人們提出了一個不同的劃分「羅伊線」(Roe Line),這條線橫跨北非到以色列,再跨到印度,將阿舍利工具製造者使用的兩種不同技術分開。在羅伊線以北和以東,阿舍利手斧直接由大的石結核(nodule)和石核(core)製作;在羅伊線以南和以西則是用從這些石結核上敲下來的石片製作。[8]
參見
參考文獻
- ^ Human 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2005: p.87.
- ^ Stout, Dietrich; Apel, Jan; Commander, Julia; Roberts, Mark. Late Acheulean technology and cognition at Boxgrove, UK.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January 2014, 41: 576–590. Bibcode:2014JArSc..41..576S. doi:10.1016/j.jas.2013.10.001.
- ^ Barham, Lawrence; Mitchell, Peter. The First Africans 1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6. ISBN 978-0-521-61265-4.
- ^ Todd, Lawrence; Glantz, Michelle; Kappelman, John. Chilga Kernet: an Acheulean landscape on Ethiopia's western plateau. Antiquity. 2002-09, 76 (293): 611–612. ISSN 0003-598X. doi:10.1017/s0003598x0009089x.
- ^ Biglari, Fereidoun; Shidrang, Sonia. The Lower Paleolithic Occupation of Iran.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2006-09, 69 (3-4): 160–168 [2021-06-01]. ISSN 1094-2076. doi:10.1086/NEA250676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英语).
- ^ Prasad, R. Acheulian stone tools discovered near Chennai. The Hindu. 24 March 2011 [2021-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1).
- ^ Moncel, Marie-Hélène. Milliken, S., Cook, J., (Eds.), 2001. A very remote period indeed. Papers on the Palaeolithic presented to Derek Roe.. L'Anthropologie. 2003-10, 107 (4): 561. ISSN 0003-5521. doi:10.1016/s0003-5521(03)00054-2.
- ^ Cranshaw, Shelley. Handaxes and Cleavers: Selected English Acheulian Industrie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ttp://dx.doi.org/10.30861/9780860542070. 1983. ISBN 978-0-86054-207-0. 缺少或
|title=
为空 (帮助)
外部連結
- Acheulian Tools of North Africa — World Museum of Man
- Acheulian Tools of Europe — World Museum of Man
- Acheulean Gallery
- Acheulean tools from Brita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heulian Ir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heulian Armen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heulian Project
- Acheulean Fran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Early human fire skills reveal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The Acheulian biface project: a digital archive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heulean replacing Cheulean craf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