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 |
---|
史前时期 |
统一王朝 |
素可泰王国 1238–1438 阿瑜陀耶王国 1351–1767 吞武里王国 1768–1782 卻克里王朝 1782– 拉達那哥欣王國 1782-1932 军政府时期 1932-1973 二战期间 向民主过渡 1973- |
泰国主题 |
陀羅缽地王國(梵語:Dvāra-vati,直译:門-圍城〔多門之城〕),又译堕罗钵底[1]、杜和钵底、婆罗波提、他叻瓦滴、投和或堕和罗[2],據信是孟族於6世紀至11世紀在今天泰王國北部佛统府一带所建立的多民族城邦王國。有證據證明該王國並非由單一的民族組成,其中很有可能包括馬來人和高棉人,當時的傣族人尚未遷移進入這一地區。孟語是當時的通用語言,該王國後來被兩個鄰邦羅渦(Lavo)和素攀地(Subharnaburi)所蠶食殆盡。
名稱的由來
國名來源於古錢幣上所刻寫的梵语天城体字樣,转写为“śrī dvāravatī”(聖陀羅缽地)。梵语中dvāravatī意思是多门之国(dvar指城门);另一個來源可能是Dvaraka,即傳說中的黑天王國的城市,後來被海水淹沒。
概述
今天人們對于該王國的行政管理方面所知甚少,甚而有無國王的存在亦不確切。或許這是一個分散式的多城邦聯盟、而非中央集權制國家。當時的其他城邦國如羅渥國和西貼國在文化上深受其影響。然而它們並非同一邦國。當時的重要居民點,今世發現在以下地區:佛統府(Nakhon Pathom Province)、烏通郡(Amphoe U Thong)和枯磨郡(Khu Bua),這些地方都在湄南河下游昭拍耶平原的西部。7世纪时强盛,领土西至今缅甸的直通和丹那沙林,南达克拉地峡。也有学者认为,此国的前身是顿逊国。[3]
陀羅缽地本身則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佛教傳入泰國,以及佛教藝術在這一帶地區的昌盛,陀羅缽地都起到過極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国史籍的记载[4],该国南与盘盘国(今泰国南部万伦湾沿岸一带)接壤,北与迦罗舍佛国交界,东与真腊国毗邻,西部临海。国王和官吏居城中,一般平民居城外,约有万余户。国王的卫士只有100多人。国人信仰佛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出产稻、麻、豆、麦,畜养象、牛、羊、猪,并以堕和罗犀闻名于当时。国中居民以农商为业,以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商业比较发达,全国有六个贸易集市,买卖皆用银钱,其大小有如榆叶。堕罗钵底国的使者曾于638和649年两次访问中国唐都长安,送来象牙、火珠、白鹦鹉等礼品。
堕罗犀是产于古代堕和罗国的犀牛。其角特大,是犀角之最大者,可重三、四公斤,常被用来制作各种器具。[5]
參考
註釋
- ^ 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呾罗国。……次东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国(即郎迦戍国)。次东有堕罗钵底国”。
- ^ 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 卷1作杜和钵底,《通典》卷188作投和,《旧唐书·南蛮列传》作堕和罗。
- ^ 《通典》卷188:“陀洹国在堕和罗西北”,“哥罗舍分在南海南,其国地接堕和罗”。
《六帖》卷97
《唐会要》卷99、100
《太平御览》卷788
《太平寰宇记》卷177
《册府元龟》卷957、960、970
《续通志》卷640 - ^ 《旧唐书·卷197·南蛮列传》:“堕和罗国,南与盘盘、北与迦罗舍佛、东与真腊接,西邻大海。去广州五月日行。贞观十二年,其王遣使贡方物。”
- ^ 唐朝劉恂《嶺表録異》卷下:“又有墮羅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觔者。云是牯牛額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爲胯具,斑散而淺即治爲盤碟器皿之類。”
書目
- 《聖陀羅缽地(Sri Dvaravati)傳記》,莎拉雅(Dhida Saraya)著,ISBN 974-7381-34-6
鏈接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