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志道(1743年—1801年)字诚一,号肯园,清代两淮盐务总商,安徽徽州府歙县棠樾村人,棠樾鲍氏二十四世祖,明嘉靖兵部左侍郎鲍象贤的八代孙。
鲍志道生平见于长洲(今苏州)学者王芑孙的《鲍府君行状》,《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载于《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1]。鲍志道生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为鲍宜瑗长子,7岁读书,11岁时因父亲经商失败、家道中落而弃儒服贾。先到江西鄱阳学徒,会计学成后前往浙江金华,经营浙盐[2],二十岁时到扬州,又转赴隶属泰州分司的栟茶盐场(现属南通市如东县)[3][4],辅佐乡人吴尊德经营盐业,后独资经营为盐运商[5],在栟茶经营鲍有恒商号,在东台设有分号[6],由此致富。自乾隆五十年(1785年)起,鲍志道因资重引多,急公好义,颇负声望,担任两淮盐务总商二十年。
鲍志道在扬州建有几处住宅。一处为北门外瘦西湖西园曲水,乾隆后期为其所有,咸丰年间毁于兵火,现为民国初年金德斋重建[7]。另一处在扬州新城南河下。
鲍志道虽然家道富裕,但是家中生活勤俭:“诚一拥资巨万,然其妻妇子女,尚勤中馈箕帚之事,门不容车马,不演剧,淫巧之客,不留于宅。”[8]
同时鲍志道却捐献巨额资金,用于兴办公益及慈善事业[9]:
- 铺路:鲍志道出资在扬州铺设康山向西至钞关(即南河下街),再向北至小东门的砖石路面。又出资修通棠樾至古虹桥、郑村、沙溪等处的山道五十余里。
- 兴学:乾隆五十五年(1790),鲍志道出资3000两重修歙县城内创建于南宋淳佑六年(1246)的紫阳书院[10],乾隆五十九年(1794),又捐银8000两放贷给扬州商人,每年可获得960两利息,每年分两次发给书院;此外又重修城外的山间学院,又在扬州创立十二门义学。
- 修祠堂:鲍志道在晚年时,清嘉庆二至六年(1797—1801年)出资重修家乡棠樾的鲍氏支祠,及世孝祠。又增置族田,用于救济族中贫困家庭,开设族中义学。
清嘉庆年间,鲍志道花费十七两黄金,聘请两位宫廷画师到棠樾村,用两个月时间画成《鲍氏祖容像》,画中描绘鲍家先祖及长者共四十九人,从明嘉靖年间的鲍氏十五世祖到清嘉庆年间鲍氏二十五世,均身着官服,年代跨越近300年[11],画面鲜艳华丽,画幅巨大,长2.5米、宽1.6米。排位从上而下,男人在中间,妻妾在两边。鲍志道、鲍启运为写实画像,已故长者则按其后裔近似面貌绘制。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歙县,在扬州经商的鲍家二十一代长孙鲍崇莹潜回棠樾,将鲍氏祖容像和族谱带回江苏东台安丰镇鲍家钱庄保管,现藏于东台鲍氏长房三十代孙鲍训声家中[12]。
鲍志道结交文人雅士。出资资助诗人袁枚出版诗集,又慷慨捐资其妹袁机料理丧事。
清嘉庆元年(1801年)卒于扬州,年59岁。礼部尚书纪晓岚为其作传,并撰写《中宪大夫鲍公肯园暨配汪恭人墓表》。嘉庆九年,安徽巡抚王汝璧奏请,将鲍志道牌位入乡贤祠供奉。
家庭
参考
- ^ 陈学文. 《徽商与徽学》. 方志出版社. 2003年.
- ^ 耿朔:《山水逼出来的“徽骆驼”》,《中华遗产》2014年11月
- ^ 鲍树民:《亨通清季的官商世家——盐商鲍志道一家述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 ^ 刘淼:《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论坛》1983年第3期
- ^ 《歙县志·第二十九编·人物》”
- ^ 清嘉庆《东台县志》
- ^ 王振世《扬州览胜录》
- ^ 《扬州画舫录》卷六,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50页。
- ^ 魏文享:《鲍志道:富而有仁》,《竞争力》2008年
- ^ 《歙县志》
- ^ 张建平:《徽州:捡拾历史的碎片》,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年
- ^ 吴剑坤. 徽州盐商巨子鲍志道掘金栟茶场. 如东日报. 2017年12月24日 [2023年5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