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日语:黒潮/くろしお kuroshio),又称日本暖流,是太平洋洋流的一環,為全球第二大洋流,只居於墨西哥灣暖流之後。自菲律賓開始,穿過臺灣東部海域,沿著日本往東北向流,在與親潮相遇後匯入東向的北太平洋洋流。黑潮將來自熱帶的溫暖海水帶往寒冷的北極海域,將冰冷的極地海水溫暖成適合生命生存的溫度。黑潮得名於其較其他正常海水的顏色深,這是由於黑潮內所含的雜質和營養鹽較少,陽光穿透過水的表面後,較少被反射回水面。黑潮的流速相當的快,可提供回流性魚類一個快速便捷的路徑,向北方前進,故黑潮流域中可捕捉到為數可觀的迴游性魚類,及其他受這些魚類所吸引過來覓食的大型魚類。
黑潮流速約為100至200厘米每秒(39至79英寸每秒),厚度約在500—1,000米(1,600—3,300英尺),寬度約200多公里。於日本四國的潮岬外海測得海水流量達65,000,000立方米每秒(2.3×109立方英尺每秒),約是世界流量最大的亞馬孫河流量之360倍。[1] 黑潮年平均水溫約攝氏24至26 °C(75至79 °F),冬季約為攝氏18至24 °C(64至75 °F),夏季可達攝氏22至30 °C(72至86 °F)。黑潮也較鄰近的黃海高7至10 °C(45至50 °F),冬季更可高出20 °C(68 °F)。 黑潮的主流並非沿著東亞大陸邊緣流動,而是沿著東亞島弧流動,因此,黑潮對島弧的影響也較大陸顯著。[2]黑潮的支流則延伸進入東亞大陸的邊緣海,也對大陸區域造成一定影響。[3][4][5][6]
黑潮主流及支流
黑潮主流從與那國海峽進入東海後,釣魚臺附近分出一支,向西北流入浙江近海,稱為台灣暖流。而黑潮主流沿東海深溝流向東北,在日本九州島西南又分出一支,穿過對馬海峽進入日本海,稱為對馬暖流。對馬暖流又於濟州島南邊分出一小支進入黃海,稱為黃海暖流,也叫西朝鮮暖流。[1][3]
黑潮主流
黑潮主流於北緯35度附近轉向東流,另有一分支繼續流向東北,與南下的親潮寒流會合,形成西北太平洋漁場。[1]
臺灣暖流
臺灣暖流沿台灣海峽的槽狀凹地北上,一直可達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口外,約北緯31度附近,洋流在中國舟山群島附近與長江入海逕流所形成的沿岸流相匯,形成明顯的鋒面,當地人稱為「流隔」,也因此形成台灣海峽最大的舟山渔场。[1][7][8]
黃海暖流
黃海暖流大致沿東經124度北上,然後通過渤海海峽流入渤海。這支海海流呈現一個相對高溫和高鹽的水舌,從南黃海一直伸入到渤海,它對形勢封閉的渤海有重要的影響。黃海暖流冬季較強,夏季較弱,甚至消失。由於黃海暖流的影響,中国的秦皇島和葫蘆島等地成為中國大陸北方著名的不凍港。[1][3]
對馬海流
黑潮的經濟效益
黑潮海流可用作船隻的航道,在順潮流行駛時,可以節省時間和燃料。然而,逆流航行的船隻將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燃料以彌補逆向水流的阻力。[10]
黑潮有利於許多漁業。黑潮從台灣東北部沿東海陸架斜坡向東北流動,攜帶竹筴魚魚卵和幼魚到日本南部和本州島。[11]這些幼魚被捕獲後,會以水產養殖到成年並收穫。因此竹筴魚種群成為日本、韓國和台灣重要的漁業資源之一。[12]其他重要的漁業還包括綠青鱈、沙丁魚和鳀魚。[13] 近年黑潮的變化及其變暖現象影響領航鯨的遷徙,影響相關收入來源的人們。[14]
黑潮海流與親潮海流相遇,創造沿岸許多的漁業城市,但該地區仍處於從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恢復過程。[15]311地震後的海嘯淹沒了日本 350公里的海岸線,在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中,釋放放射性銫進入周圍水域。當地水體嚴重影響,而且放射性銫受到黑潮和親潮碰撞擴散,透過北太平洋洋流運送到整個北太平洋。[16] 事故地點半徑 10 公里範圍內沒有漁獲物,即使在該區域以外的漁獲物也要接受檢驗,打擊當地漁業,[17]甚至失去超過 90% 的船隊,至今漁業產量也還沒恢復事故前的捕撈水準。 [18]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1.5 郭瑞濤,陳政宏,<<地球科學概論>>,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4,頁251~252
- ^ julia. 黑潮發電實測成功!平均功率獨步全球,讓非核家園不再是夢想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9-02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中文(臺灣)).
- ^ 3.0 3.1 3.2 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 海洋科學與技術:黑潮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科技大觀園.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 ^ 讓黑潮帶著漂流 廖鴻基:當你坐在海上,世界會放大. 上下游News&Market新聞市集. 2016-09-17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中文(臺灣)).
- ^ 張卉君. 黑潮洶湧: 關於人、海洋、鯨豚的故事. 網路與書. 2016-11-01 [2017-03-14]. ISBN 97898621374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5) (中文(臺灣)).
- ^ 黑潮. nrch.culture.tw.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 ^ 黑潮台灣. resource.blsh.tp.edu.tw.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5).
- ^ 黑潮好有力 中山大學實測發電獨步全球. 蘋果日報. 2016-08-31 [201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14) (中文(臺灣)).
- ^ Tsushima current - 對馬海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 Chen, Chen; Shiotani, Shigeaki; Sasa, Kenji (2015-08-01). "Effect of ocean currents on ship navig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Ocean Engineering. 104: 283–293. doi:10.1016/j.oceaneng.2015.04.062. ISSN 0029-8018.
- ^ Sassa, Chiyuki; Konishi, Yoshinobu; Mori, Ken (2006). "Distribution of jack mackerel (Trachurus japonicus) larvae and juveniles in the East China Se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larval transport by the Kuroshio Current". Fisheries Oceanography. 15 (6): 508–518. doi:10.1111/j.1365-2419.2006.00417.x. ISSN 1365-2419.
- ^ "FAO Fisheries & Aquaculture Seriola quinqueradiata". www.fao.org. Retrieved 2021-11-18.
- ^ Belkin, I., "Kuroshio Current: LME #49"
- ^ Alabaster, Jay. "New Whale Meat on Plates in Taiji as Fishermen Adjust to Whimsical Kuroshio Current | JAPAN Forward". japan-forward.com. Retrieved 2021-11-18.
- ^ "10 years after tsunami: A Japanese town rebuilds its homes and heart".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21-02-26. ISSN 0882-7729. Retrieved 2021-11-18.
- ^ Kumamoto, Yuichiro (2016). "Spreading of Fukushima-derived Radiocesium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Ocean by the End of 2014". Bunseki Kagaku. 66 (3): 137–148. doi:10.2116/bunsekikagaku.66.137.
- ^ "Fukushima Fishing Industry Still Far from Recovery". nippon.com. 2020-03-09. Retrieved 2021-11-29.
- ^ "Recovery and Change: Sanriku Fisheries Shifting Focus Seven Years After 3/11". nippon.com. 2018-03-09. Retrieved 2021-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