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龈后音的发音部位
齒齦後音 (英語:Postalveolar consonant 、齒齦後輔音)為舌葉 (lamina)接近或接觸牙槽嵴 後部所發出之輔音 。比如英語 中的硬腭齒齦輔音 。
少数语言区分三种不同的齿龈后咝音 舌形(/ʂ/ /ʃ/ /ɕ/),例如汉藏语系 的北羌语和南羌语,它们在塞擦音 之间进行了这样的区分(但在擦音 之间只有双向区分)以及西北高加索语系的乌比克语(现已灭绝)和阿布哈兹语。更常见的是汉语普通话和波兰语等语言,它们区分两种齿龈后咝音,通常是/ʂ/ /ɕ/,因为它们是此三者种差别最明显的。
以下表格列出IPA中定義的三種齒齦後噝音舌形:
已证实的舌形、舌接触点(舌叶、舌尖、舌尖下)、舌尖位置(舌叶「閉」、舌叶「非閉」)的組合以及示例语言如下。已简化IPA变音符号,而有些发音需要两个变音符号以充分说明,但只使用一个变音符号,以确保不使用OpenType IPA字体時仍清晰易读。此外, Peter Ladefoged (下面使用了他的标记法)使用了一个废弃的IPA符号“下点”,以表示通常包含在卷舌音 类别中的舌尖齿龈后音。s̠与ṣ的标记法有时被混淆,且兩者皆可被概称为卷舌音并写作ʂ。
IPA
發音部位
範例語言
/s̠/,/z̠/
舌葉平齒齦後音(舌葉捲舌音)
波蘭語 sz 、rz 、cz 、dż 、汉语 ch (ㄔ )、r (ㄖ )、sh (ㄕ )、zh (ㄓ )
/ṣ/,/ẓ/
舌尖齒齦後音(舌尖捲舌音)
尤比克语 、托達語
/ʃ/,/ʒ/
舌位隆起齒齦後音(腭齦音)
英語 sh 、zh (可能是舌尖或舌葉)
/ʃ̻/,/ʒ̻/
舌葉隆起齒齦後音
托達語
/ɕ/,/ʑ/
舌葉腭音化齒齦後音(齦腭音)
汉语 j (ㄐ )、q (ㄑ )、x (ㄒ )、波蘭語 ć 、ś 、ź 、dź 、尤比克语
/ŝ/,/ẑ/
舌葉閉齒齦後音
尤比克語
/ʂ/,/ʐ/
舌尖下齒齦後或硬腭音(舌尖下捲舌音)
托達語
齒齦後搭嘴音 有兩類,一般稱之為齒齦搭嘴音 及硬腭搭嘴音 ,不過更正確的稱之為舌尖齒齦後音(apical postalveolar)及舌葉齒齦後音(laminal postalveolar)。
張慧麗,"主動發音器官模型與幾個國際發音問題"[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研院語言學期刊,11.4:653-678,2010.
Ladefoged, Peter; Ian Maddieson (1996).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ISBN 0-631-19814-8 .
肺部气流音
當符號成對出現時,左邊的是清音,右邊的是濁音 。陰影區域表示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發音。
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