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印度尼西亚代表團 | |||||||||
---|---|---|---|---|---|---|---|---|---|
IOC編碼 | INA | ||||||||
NOC | 印尼奧林匹克委員會 | ||||||||
網站 | nocindonesia | ||||||||
195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赫尔辛基) 1952年7月19日至8月3日 | |||||||||
運動員 | 3 | ||||||||
參賽項目 | 3个大项 | ||||||||
旗手 | 義工 | ||||||||
|
印度尼西亞代表團於1952年7月19日至8月3日在芬蘭赫爾辛基參加第15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印度尼西亞(印尼)歷來首支夏季奧運會代表團。代表團團員包括三名男運動員,以人數計是規模較小的代表團之一。結果所有運動員都未能贏得獎牌:舉重選手張慶輝以第8名的成績完成男子輕量級舉重賽事,田徑選手馬蘭·蘇達莫佐以第20名的成績完成男子跳高賽事,泳手哈比卜·蘇哈科則無法從預賽中出線。
背景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前稱荷屬東印度,原為荷蘭殖民地,在1945年宣布獨立,並於1946年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體育聯會(Persatuan Olahraga Republik Indonesia,PORI),行使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的職能。1948年正值獨立戰爭時期(1945年-1949年),印尼共和國體育聯會在中爪哇省梭羅市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並試圖參加同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奧運會,但是不成功。1951年印尼派團前往印度新德里參加第一屆亞洲運動會;翌年印尼共和國體育聯會改稱印尼奧林匹克委員會,得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承認,並首次派出運動員參加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夏季奧運會[1][2]。
印尼代表團共派出三名男運動員參賽,他們是跳高選手馬蘭·蘇達莫佐、泳手哈比卜·蘇哈科和舉重選手張慶輝(Thio Ging Hwie)[3],都是從參加1948年全國運動會和1951年亞運會的印尼選手當中挑選出來的選手[4]。蘇達莫佐在青年時期曾經以戰士的身分參與獨立戰爭,並參加1948年全運會和1951年亞運會,兩次均以1.89米的最佳成績獲得獎牌(全運會金牌和亞運會銅牌)。後來蘇達莫佐還成為印尼空軍的中校[4][5]。張慶輝是第一位代表印尼參加國際體育賽事的華人[6]。參加開幕典禮的印尼代表團掌旗官不是參賽選手[7]。印尼代表團只有三名運動員,是1952年夏季奧運會参赛人数最少的代表團之一,只是多於中国、英属圭亚那、巴拿马的一人参赛,以及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列支敦士登的兩人参赛[3]。
運動員
田徑
24歲的馬蘭·蘇達莫佐是當屆奧運會印尼唯一一位田徑選手,他參加的項目是男子跳高賽事。他在參加B組資格賽的時候順利跳出1.80米、1.84米和1.87米的高度,位列小組第14名(總成績第26名),晉級決賽。他在決賽中沒有試跳1.70米,而是從1.80米起跳,一次跳過。不過他跳了三次還是跳不過1.90米這個高度,結果以第20名的成績完成賽事,比獲得金牌的美國選手沃尔特·戴维斯少了0.24米[4][8][9]。
運動員 | 項目 | 資格賽 | 決賽 | 來源 | ||
---|---|---|---|---|---|---|
成績 | 排名 | 成績 | 排名 | |||
馬蘭·蘇達莫佐 | 男子跳高 | 1.87 | =26 | 1.80 | =20 | [8][9] |
游泳
哈比卜·蘇哈科是當屆奧運會印尼唯一一位泳手,在參加男子200米蛙泳賽事預賽的時候以以2分51.3秒的成績完成賽事,位列小組第5名,未能晉級[10]。
運動員 | 項目 | 預賽 | 來源 | ||
---|---|---|---|---|---|
時間 | 排名 | 備註 | |||
哈比卜·蘇哈科 | 男子200米蛙泳 | 2:51.3 | 5(第五組) | 未能晉級 | [10] |
舉重
舉重選手張慶輝參加的是男子輕量級舉重賽事。他在作賽期間完成三次軍式推舉(97.5公斤、102.5公斤和105.0公斤),在這部分和另外五名選手並列第一。進入抓舉比賽,他第一次試舉便成功舉起87.5公斤,不過第二次試舉92.5公斤失敗;第三次試舉的重量和第二次相同,這次他成功了。進入挺舉比賽,他先後舉起120.0公斤、125.0公斤和130.0公斤。結合三個項目的最佳成績之後,最後他以327.5公斤的總成績位列第8名,比金牌選手,美國的河野湯米少了35公斤。[11][12]
運動員 | 項目 | 軍式推舉 | 抓举 | 挺举 | 总计 | 排名 | 來源 | |||
---|---|---|---|---|---|---|---|---|---|---|
成績 | 排名 | 成績 | 排名 | 成績 | 排名 | |||||
張慶輝 | 男子輕量級 | 105 | =1 | 92.5 | =18 | 130 | =6 | 327.5 | 8 | [11] |
參考資料
- ^ Grasso, John; Mallon, Bill; Heijmans, Jeroe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ympic Movement.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15-05-14: 265 [2018-07-11]. ISBN 978-1-4422-48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3).
- ^ Sejarah. National Sports Committee of Indonesia. 2018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9) (印度尼西亚语).
- ^ 3.0 3.1 Fernan Rahadi. Sejarah Indonesia di Olimpiade. Republika. Jakarta. 2016-08-04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 (印度尼西亚语).
- ^ 4.0 4.1 4.2 Helsinki yang Pertama, dan Pasti Bukan yang Terakhir. Kompas. Jakarta. 2012-07-25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印度尼西亚语).
- ^ Keteladanan Sudarmodjo. Kompas. Jakarta. 2012-07-25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印度尼西亚语).
- ^ Randy Wirayudha. TOP FILES: Pertama Kali Ikut Olimpiade, Indonesia Hanya Kirim Tiga Atlet...Siapa Saja Mereka?. Okezone (Jakarta: MNC Media). 2017-05-27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8) (印度尼西亚语).
- ^ 15th Olympic Games Opened as 70,000 See Rites in Rain. The Milwaukee Journal.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952-07-19 [2016-08-12].
- ^ 8.0 8.1 Sports Reference – Athletes – Maram Sudarmodjo. Sports Reference.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8).
- ^ 9.0 9.1 Sports Reference – 1952 Helsinki – Athletics – Men's High Jump. Sports Reference.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8).
- ^ 10.0 10.1 Sports Reference – Athletes – Habib Suharko. Sports Reference.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8).
- ^ 11.0 11.1 Sports Reference – Athletes – Thio Ging Hwie. Sports Reference.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
- ^ Sports Reference – 1952 Helsinki – Weightlifting – Men's Lightweight. Sports Reference. [2018-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