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定向自刘台)
劉台 | |
---|---|
大明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 | |
籍貫 | 四川重慶府巴縣 |
字號 | 字衡季,號是間 |
出生 | 弘治五年正月二十三日 (1465年2月18日) |
逝世 | 嘉靖三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 (1554年12月28日) |
配偶 | 蹇氏 |
親屬 | 曾祖劉克明,祖劉剛 父劉規,母鄧氏(封孺人) 兄劉春 |
出身 | |
|
劉台(1465年2月18日—1554年12月28日),字衡仲,號是闲(一作是閒),四川重慶府巴縣人,明朝政治人物。弘治壬子解元,丙辰進士。官至廣東參政。
生平
弘治五年(1492年),四川鄉舉第一,弘治九年(1496年)中式丙辰科三甲進士[1]。初授直隸濬縣知縣,召補禮部儀制司主事,調吏部稽勛、文選司,升考功司員外郎。
正德初,忤逆權閹劉瑾,左遷泰州同知。歷官廣西提學、雲南左參政,正德九年(1514年),任廣東布政使司左參政,正德十三年(1518年)致仕。居林下四十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二月初五日卒,享年九十。
家族
劉台與胞兄劉春並有文名,兄弟皆解元。當時世人艷稱之。劉台善于詩文,尤長小令[2]。
劉台配蹇氏,誥封宜人,其「曾大父」為「太師蹇忠定公」。
轶事
刘春、刘台兄弟相繼中式解元,再举进士,一时传为美谈。杨廷和曾作七律《赠刘春刘台》:“君家兄弟好文章,经学渊源有义方。夺锦两刊乡试录,凌元双立解元坊。大苏气节古来少,小宋才名天下香。从此圣朝添故事,巴山草木也生光。”
墓葬
劉台墓碑書「明大中大夫廣東布政使左參政劉是間墓」。妻蹇氏先於劉台卒,劉台撰《誥封宜人劉母蹇氏墓志銘》,原石今藏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嘉靖三十六丁巳年,劉台與宜人蹇氏合葬於巴縣柳市大地壩蹇氏墓。
參考資料
- ^ 《弘治九年丙辰科進士登科錄》:民籍,治《春秋》,年三十二歲中式弘治九年丙辰科第三甲第十七名進士。正月二十三日生,行三,曾祖劉克明;祖劉剛,驛丞;父劉規,前監察御史 封翰林;母鄧氏(封孺人)。重慶下,妻蹇氏,兄相;春(翰林院修撰),弟耆。由國子生中式四川鄉試第一名舉人,會試中式第十四名。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重慶市九龍區委員會文史工作委員會,《九龍坡區文史資料》第6輯,第108頁「明代劉台夫婦墓」,董晏明,1978年:在基建中於人和公社(今華岩鎮)共和大隊(今共和村),玉清寺的東面,挖掘出一座古墓,群眾稱為「生基」。墓葬出土文物有:墓誌,鎏金銅篩,陶器,石俑,石馬等共計五拾六件。其中石俑有三十二件,系一完整的石雕儀仗隊,依次有鼓吹手,文侍、衛隊、僕役,肩與,抬盒等人物形象。當時出土的文物,被鄰近的工人和農民哄搶走。區和市文物管理部門得到報告後,先後派專人前往清理,在各單位及公安人員協同下,大力開展了文物有關法令宣傳,群眾自覺將所搶文物交了出來,為擴大保護好國家文物的社會影響,將這些出土文物在玉清寺展覽了幾天,每天參觀的人數以千計。所有的五十六件文物,全部由市博物館收藏,今已是研究明代社會不可多得的珍品了。劉台夫婦墓經考證:這座明代石室雙棺夫婦墓,其妻劉蹇氏先葬於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劉台後葬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劉台字衡季,號是間,明弘治五年(1492年)鄉舉第一,丙辰年(1496年)會魁。初授浚縣令,歷廣東提學。墓碑書。明下中大夫廣東市政使左參政劉是間墓'。劉台與胞兄劉春並有文名,兄弟皆解元。當時世人艷稱之。劉台善工詩文,尤長小令。居林下四十年,壽終九十有餘。劉台屬民間傳說「九翰十八都」之一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