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新市鎮 Tai Po New Town | |
---|---|
新市鎮 | |
坐标:22°27′N 114°10′E / 22.45°N 114.17°E | |
行政區 | 香港 |
地域 | 新界東 |
分區 | 大埔區 |
發展年份 | 1975年 |
面积 | |
• 总计 | 12.70 平方公里(4.90 平方英里) |
人口(2021年) | |
• 總計 | 276,395人 |
接近的新市鎮 | 沙田新市鎮 粉嶺/上水新市鎮 |
大埔新市鎮(英語:Tai Po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座落於新界東大埔。二次大戰以後,大埔的人口不斷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67,000多人。1979年1月,港府宣佈將大埔發展為新市鎮。
地理
大埔新市鎮由原來的大埔舊墟(最初的大埔墟)、大埔墟(太和市),以及主要由填海而成的新區(今日汀角路沿線東南邊的廣闊土地,包括大元邨、大埔中心、廣福邨、富善邨、新興花園和大埔工業邨等)組成。林村河由西向東穿過新市鎮的地理中心。興建在林村河上的主要橋樑有寶鄉橋、廣福橋、太和橋、錦和橋與錦石橋。
氣候
大埔 (2000–2018)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6.1 (79.0) |
29.3 (84.7) |
30.4 (86.7) |
32.4 (90.3) |
38.1 (100.6) |
35.8 (96.4) |
37.0 (98.6) |
36.5 (97.7) |
35.9 (96.6) |
33.2 (91.8) |
30.8 (87.4) |
27.5 (81.5) |
38.1 (100.6) |
平均高温 °C(°F) | 18.2 (64.8) |
19.3 (66.7) |
21.4 (70.5) |
25.3 (77.5) |
28.6 (83.5) |
30.4 (86.7) |
31.5 (88.7) |
31.4 (88.5) |
30.2 (86.4) |
27.7 (81.9) |
24.1 (75.4) |
20.1 (68.2) |
25.7 (78.3) |
日均气温 °C(°F) | 15.3 (59.5) |
16.5 (61.7) |
18.8 (65.8) |
22.6 (72.7) |
26.0 (78.8) |
27.9 (82.2) |
28.6 (83.5) |
28.5 (83.3) |
27.6 (81.7) |
25.3 (77.5) |
21.3 (70.3) |
17.0 (62.6) |
22.9 (73.2) |
平均低温 °C(°F) | 12.6 (54.7) |
14.1 (57.4) |
16.6 (61.9) |
20.4 (68.7) |
23.9 (75.0) |
25.8 (78.4) |
26.2 (79.2) |
26.1 (79.0) |
25.3 (77.5) |
22.9 (73.2) |
18.8 (65.8) |
14.1 (57.4) |
20.6 (69.1) |
历史最低温 °C(°F) | 2.8 (37.0) |
4.4 (39.9) |
7.1 (44.8) |
11.5 (52.7) |
15.5 (59.9) |
19.7 (67.5) |
23.0 (73.4) |
22.8 (73.0) |
19.6 (67.3) |
13.8 (56.8) |
7.8 (46.0) |
1.8 (35.2) |
1.8 (35.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24.1 (0.95) |
22.1 (0.87) |
62.5 (2.46) |
127.7 (5.03) |
282.4 (11.12) |
340.4 (13.40) |
298.7 (11.76) |
265.9 (10.47) |
193.8 (7.63) |
80.8 (3.18) |
31.4 (1.24) |
20.6 (0.81) |
1,750.4 (68.91) |
平均相對濕度(%) | 74 | 80 | 81 | 83 | 83 | 83 | 81 | 82 | 79 | 74 | 74 | 70 | 78 |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1] |
歷史
有史記載,1672年建立大埔舊墟,1892年增闢新墟太和市,以至1970年代發展為大埔新市鎮。
大埔一地,原屬瀕海的荒僻地帶,最初見於史書記載,是在西元918年時,由南漢政府置為「媚川都」,撥劃軍籍三千人隸屬此都,督令他們入海採珠作為國家財富。據說當時的大埔海(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產蚌珠,被稱為「媚珠池」。
九廣鐵路於1906年動工興建,於1910年完成,設立大埔墟火車站(今香港鐵路博物館),使大埔墟成為當時新界主要的貿易中心。運頭角里現存的建築物於1907年興建,是當時管理整個新界的理民府的辦事處。
大埔到1960年代才展開大規模的開發,按前工務局轄下的城市設計處擬備的圖則,在大埔墟與前理民府之間闢拓土地,這個新發展區稱為大埔中心區。
1972年10月,當時的總督會同行政局通過一項大型房屋計劃,以期在1980年代中期可為180萬人提供足夠居所。在這項房屋計劃下,超過一半的房屋會在沙田、荃灣和屯門新市鎮興建,而計劃於大埔興建的公共房屋,預計只會容納約33,000人。
1974年當局決定在大埔興建全港第一個創新園。大埔創新園的填海工程於1976年展開,同時展開大埔第一個公共屋邨,即汀角路旁的大元邨的填海工程。1977年在魚角興建大型臨時房屋區,以收容受發展大埔區的清拆行動影響而須遷置的居民,當中鄰近的「元洲仔寮屋區」居民是首批入住這個臨時房屋區的居民。
由於公共房屋政策作出重大修訂,大埔發展區的目標人口總數為22萬。1979年1月大埔獲列為新市鎮,1980年12月12日大埔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LTP/47於憲報公布。1990年代中期,三百多公頃的土地已經由填海闢拓而成。這些土地用作發展一個基本上自給自足的社區,具備完善的工商業和社區設施,為約30萬人服務。
規劃概念及發展特色
當局在發展佔地共2,480公頃的大埔新市鎮時,主要目標是在社區服務、康樂設施和教育設施方面均衡發展。至於餘下的鄉郊地區,則保持自然及鄉村環境的寧靜氣氛,並保育重要的自然風景區和提供漁農自然護理署所管理郊野公園。整個大埔新市鎮在完成發展後,其私人永久性房屋、公營租住房屋、資助出售房屋與其他房屋(包括私人臨時房屋及非住宅用房屋)的整體房屋組合比率,將為 35:28:35:2;除卻鄉郊地區人口約48,500人,大埔區在全面發展後,人口將約為305,900人。
整個大埔新市鎮的發展是由以下五個區域組成:
區域 | 發展特色 |
---|---|
大埔中心、富亨及富蝶 | 新市鎮發展之初(1970年代初),第一個發展項目為大元邨。該地原為吐露港海旁,後來被政府進行填海工程,於1980年落成陸續入伙。當時市鎮中心內的商場和社區並未開始興建,居民日常消費均在大埔墟進行。另外屋邨旁的居屋屋苑汀雅苑分別於1982及1984年落成並陸續入伙,為市鎮內的第一批居屋屋苑。
|
大埔墟站及山塘 | 屬新市鎮較後期發展的地帶,包括1991年落成的運頭塘邨,是市鎮內第六個公共屋邨。至於大埔墟站鄰近的屋苑及商場亦在90年代陸續落成。包括私人參建居屋富雅花園於1990年入伙;新達廣場亦於1991年入伙,其商場亦於同年開幕,為附近居民提供了購物的地方。不過這些商場始終不及大埔中心的購物中心集中和方便,相當部分大埔居民的消費購物仍選擇大埔中心。
|
大埔墟 | 早於清末建墟,但墟內及其附近一帶的現代化發展卻要到70年代才展開。踏入70年代,大埔墟一帶開始有層數較多私人住宅落成。如大運大廈、寶康大廈等。
|
富善、廣福及大埔工業邨 | 於1970年代中開始發展,位於林村河東面,與吐露港相鄰。大埔工業邨(現稱大埔創新園)是此區最早發展的地方,於1978年落成。除了汀角路沿路及其山邊已有之土地之外,其餘都是依靠填海而成,因此除了早已於70年代初開始規劃的大埔工業邨、魚角臨時房屋區及附近已建的原居民村落外,此處的配套規劃相比於區內其他地方甚為落後,而住宅發展更要去到80年代初才見雛形。
|
太和及康樂園 | 此區在1980年代中發展。位於林村河北岸,大埔舊墟以南的公共屋邨太和邨前身為田地,後來被政府收回及平整,並於80年代中開始興建,到1989年落成陸續入伙。屋邨旁的居屋屋苑寶雅苑於同年落成並陸續入伙。
|
社區設施
社區設施是根據《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規定進行規劃,以便為新市鎮的居民提供服務。以下是較為重要之工程項目:
-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和大埔醫院共有病床1,662張。除了兩間現有的診療所外,當局已於大埔第6區預留土地,興建第三間診療所;
- 第33區佔地約16公頃的大埔海濱公園;
- 第32區的香港教育大學校園及其為位於第39區的體育中心;
- 蝴蝶谷主要配水庫及大埔至蝴蝶谷輸水導管的建築工程;
- 第1區的大埔綜合大樓。
交通
區議會議席分佈
由於大埔新市鎮的發展計劃延續超過十年,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不同的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為範圍。
年度/範圍 | 2000-2003 | 2004-2007 | 2008-2011 | 2012-2015 | 2016-2019 | 2020-2023 | 2024-2027 |
---|---|---|---|---|---|---|---|
大埔中心及大埔廣場 | 大埔中選區 |
大埔北選區
| |||||
頌雅苑、汀雅苑、海寶花園、翠屏花園、昌運中心及八號花園 | 頌汀選區
| ||||||
大元邨 | 大元選區
| ||||||
富亨邨 | 富亨選區
| ||||||
怡雅苑、富善邨、明雅苑及新興花園 | 怡富選區及富明選區 | ||||||
廣福邨、宏福苑 | 大埔南選區
| ||||||
寶湖花園 | 大埔中選區 |
廣福及寶湖選區
| |||||
六鄉新村 | 大埔墟選區
| ||||||
運頭塘邨 | 運頭塘選區
| ||||||
新峰花園、新達廣場及富雅花園 | 新富選區
| ||||||
太和邨及寶雅苑 | |||||||
太湖花園 | 舊墟及太湖選區的一部分 |
大埔北選區
|
註:以上主要範圍尚有其他細微調整(包括編號),請參閱有關區議會選舉選區分界地圖及條目。
參考資料
-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Tai Po, 2000-2017. Hong Kong Observatory. [February 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6).
- ^ 元朗阜財街 — 大埔普益街.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0).
- ^ 公共小巴大埔至上水線.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0).
- ^ 旺角西洋菜南街 — 大埔太和邨.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2).
- ^ 旺角亞皆老街 — 大埔及上水.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 ^ 青山道欽州街 — 大埔及上水.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 ^ 上水及大埔 > 佐敦道.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2).
- ^ 銅鑼灣鵝頸橋 — 大埔及上水.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 ^ 觀塘同仁街 — 落馬洲.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外部連結
- 大埔新市鎮的發展[永久失效連結] - 土木工程拓展署
- 《新界規劃小冊子——大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規劃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