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桂 | |
---|---|
出生 | 1902年8月20日![]() |
逝世 | 1987年8月21日![]() | (85歲)
国籍 | ![]() ![]() |
职业 | 语言学家 |
政党 | ![]() |
配偶 | 徐樱 |
代表作
| |
李方桂(1902年8月20日—1987年8月21日),祖父原籍山西昔阳县,廣州人,中華民國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研究跨越美洲原住民語言、中古藏語、侗台語、上古漢語,其中以侗台語心力最多,1935-1942年親自田野調查20種以上侗台語,是侗台語研究開山第一人。[1]丁邦新評價「中國人在世界語言學界居於領導地位的有趙元任、李方桂兩先生」。[1]
1920年代留學美國時以研究美洲原住民語言德内语支起家。1940-1950年代出版多本侗台語著作。1955年復原了唐蕃会盟碑上的中古藏語殘字。[1]
生平
他於1902年8月20日生於廣州。1921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医学预科,1924年,畢業後赴美密西根大學Pre-medical,其間讀拉丁語和德語,大三插班轉系至語言學系。其後考入芝加哥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師從人類語言學家萨丕尔和結構語言學開山祖師伦纳德·布龙菲尔德,实地调查美洲原住民語言。1927年,獲芝加哥大学碩士學位。1928年,获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馬投爾語:德内语支的一種》(Mattole: An Athabaskan Language)。其後1930-60年代改為研究德内语支的的另一語言Chipewyan語。[1]
1929年,回国后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从此以后,他从事田野调查,描写壯侗語族的许多语言(壮族的龙州话和武鸣话),同时也对上古汉语和古藏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学生有柯蔚南和康达维等。
1948年,李方桂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1949年以后先后任美国夏威夷大学和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语言学教授,20世纪50年代初曾当选美国语言学会副主席。1973年,到台灣,在中央研究院工作。
在1977年发表了《比较台语手册》(A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Tai),是他40多年的研究成果的结晶。1987年8月21日,在加州去世。
家族
- 祖父李希蓮,咸豐十年(1860年)恩科進士,官至陝西布政使。
- 父李光宇,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進士[2]。
- 外祖父何乃瑩,光緒六年(1880年)庚辰科二甲第七十六名進士。
- 妻子徐樱是北洋政府将军徐树铮的女兒,生於日本。[3](徐树铮屬皖系,1916年官至段祺瑞改組內閣的陆军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1919年任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出兵外蒙逼使撤消自治)
- 長女 音樂人類學家李林德
著作
- Li Fang-Kuei (1933). "Certain Phonetic Influences of the Tibetan Prefixes upon the Root Initial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6.2: 135–157.
- --------- (1956a).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Sino-Tibetan Treaty of 821–822". T'oung p'ao 44: 1–99.
- --------- (1971), 《上古音研究》 Th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IX(1,2): 1–61, translated by Gilbert L. Mattos (1974–1975) as "Studies on Archaic Chinese", Monumenta Serica 31: 219–287.
- --------- (1972), "Language and Dialects in China". Free China Review XXII, No. 5.
- ———. 由Mattos, Gilbert L.翻译. Studies on Archaic Chinese. Monumenta Serica. 1974–1975, 31: 219–287.
- ———. A handbook of comparative Tai. Manoa: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7. ISBN 978-0-8248-0540-1.
- --------- (1979) "The Chinese Transcription of Tibetan Consonant Cluster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50: 231–240.
- --------- and W. South Coblin (1987). A study of the old Tibetan inscriptions. (Special publications 91.) Taipei: Academia Sinica.
- --------- (1988). Linguistics East and West: American Indian, Sino-Tibetan, and Thai.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George Taylor. Interviews conducted by Ning-Ping Chan and Randy LaPolla. Berkeley: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腳註
- ^ 1.0 1.1 1.2 1.3 丁邦新. 「非漢語」語言學之父—李方桂先生. 丁邦新、余靄芹 (编). 語言變化與漢語方言-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 (PDF). 2000年9月.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0). 本論文集收錄1998年8月17至19日由美國華盛頓大學舉辦之「紀念李方桂先生國際研討會」會後審查通過之論文.
- ^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十三》. 维基文库.
光绪六年。庚辰。五月。……潘作霖、冯锡仁、彭履德、李德炳、王咏霓、纪夔、谢树熿、郭翊、张叔煐、张嘉澍、宗室溥㟋、林承泽、戴辅衟、张正堉、谢启华、汪文炳、朱炳熊、涂国盛、葛咏裳、陈其宽、文焕、李作桢、钱锡晋、陈宗妫、熊尔梅、崔汝立、裔步鸾、张焯奎、金文同、姚延祺、曾炳麟、鹿学良、黄英采、徐鉴铭、夏庚复、熊润南、宋淑信、蔡揆忠、董翊清、宋秉谦、廖骧、夏震川、陈庆桂、宋荫培、唐骅路、杜炳珩、李沛深、吴国霖、李光宇、陈文锐、谢文翘、孙橘堂、张士彬、杨滨、冯桂芳、陈秉崧、仇汝显、王邦鼎、傅嘉年、王者馨、俞廷熙、乔保安、聂济时、洪勋、叶题雁、俞炳辉、任塍、朱方辉、王熙鋆、廖国琛、万立钧、贺颀、何汝翰、郑贞本、黄轩龄、王毓芝、沈曾植、范广衡、查毓琛、范金镛、齐普松武、程维孝、郑杲、程禄、俱著分部学习。
- ^ 王凯. 妻子笔下的李方桂. 海南日報. 2013-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0).
參考文獻
- (中文)李方桂. 李方桂全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ISBN 9787302290476.
- (中文)徐櫻. 方桂与我五十五年. 商务印书馆. 2010-1. ISBN 9787100066402.
- (中文)李方桂. 李方桂先生口述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9月1日. ISBN 9787302069584.
- (中文)馬逢華;. 悼念李方桂先生. 傳記文學. 1988-02, 52 (2): 110–114.[失效連結]
- (中文)關國煊; 林銘章;. 李方桂(1902-1987). 傳記文學. 1988-04, 52 (4): 145–149.[失效連結]
參見
外部連結
- Obitua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Ron and Suzanne Scoll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89, available through JSTOR
- Li Fang-Kuei (1902–1989), by R.J. LaPolla, in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nd Edition, Keith Brown (ed.), London: Elsevier, 2005, pp. 514–515. ISBN 978-0-08-044299-0.
- Fanggui Li Collection, at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 "Professor Li Fang-kuei: a Personal Memoi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Anne Yue-Hashimoto
- Li Fang-Kuei Symposi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n interview with Li Fang-ku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