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部海岸線或稱新海岸線,為臺灣日治時期鐵道部於1930年代提出的一個鐵路新線計畫,此路線自海岸線的龍井車站往南經鹿港、北溪湖、二林、崙背、北港、朴子、布袋、學甲、佳里,最後至臺南車站連接縱貫線。此計畫原預計在1938年通過預算並動工,但最後並未實施。
介紹
鐵道部在1935年即提出了設置六個新線的構想,其包含了將平溪線連接縱貫線之路線、連結竹南和南庄的路線、西部海岸線、溪州─枋寮線、北部東西聯絡線(北迴線,戰後完成)、南部東西聯絡線(南迴線,戰後完成)。前兩個路線是考量礦業、林業發展,第三及第四個路線著重在農產開發,第五及第六個路線則是與各種產業發有關,何者優先建置將視台灣之後的情勢考量[1]。台灣西南部的嘉南平原的東西向幅員廣大,但當時的縱貫線鐵路路線只行經平原靠東側的地區,而平原西側的海岸地區因為又缺乏良港,交通條件較不佳。然而隨著嘉南大圳在1930年完工,嘉南平原的農產量大增,且地方產業發展亦使台灣鐵路的運輸量逐漸增加,鐵道部已為此在規劃臺南─斗六間的複線工程(1938年動工),和行經西南部海岸的「新海岸線」[2],計畫提升鐵道運輸能力。此新海岸線預計起自臺中州的龍井站,往南經鹿港、北溪湖、二林,及臺南州崙背、北港、朴子、布袋、學甲、佳里、臺南。其路線較縱貫線台中至臺南之路線平直,若行駛基隆─高雄間的直通列車,能縮短時間及強化鐵道運輸能力[3]。
各地陳情
在新海岸線計畫被提出後,台灣西南部的彰化市、鹽水街、北斗街、虎尾街、西螺街等地皆派代表置總督府陳情,希望鐵路新線能通過當地以帶動地方繁榮。北斗街長田口茂雄、實業協會長林伯餘、福田信吉、寺田清二郎等四人在1937年4月7日前往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陳情,希望新海岸線可以經過北斗[4]。鹽水街甚至在鹽水公會堂召開街民大會,由商公會長陳宗能、副會長黃福、郵便局長漥寺源輔、鹽水街長伊藤鎮三等人上台演說,並在事後由陳宗能、黃福、漥寺源輔、林泉、新營郡守林吉一等五人北上陳情[5]。彰化市議會則是提出將新海岸線的起點設置在彰化市之陳情意見[6]。西螺街亦有代表至鐵道部陳情[7]。但因這些地方跟原本的縱貫線位置相近,當局並未採納其意見[2]。
空中測量調查
官方為了此海岸線的計畫調查派出了空中測量隊,以進行鐵路預定線的地形觀測。在1937年1月向台灣憲兵隊提出空拍申請後,在1937年3月9日的8點15分從臺北飛行場起飛,沿途經過新竹州出礦坑、臺中州豐原,然後至龍井、鹿港、二林、崙背、朴子、佳里、臺南,於10點46分降落於高雄飛行場,於正中午再度起飛,飛經枋寮預定線及鵝鑾鼻、臺東,然後於13點45分將落在花蓮港飛行場,在二十分鐘起飛,後因烏雲而在基隆盤旋了一陣子,最後在15點45分回到臺北飛行場。此次飛行拍攝了兩百多張相片,且是日本首次的空中測量。空中測量隊的人員有鐵道部技師小山三郎、和田廣、濱崎優二、囑託正木喜三郎組成的「測量班」,及小川運輸課長、中村旅客係長、西川兩攝影技師組成的「攝影班」,及石上飛行員、森機關士,搭乘日本航空輸送株式會社的「雲雀號」(ひばり號)客機[8][9][10]。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交通時代社. 臺灣鐵道の新線計畫. 交通時代. 1935-12-01.
- ^ 2.0 2.1 羽生國彥. 新海岸線建設計劃を論評す 浮動人氣を戒め慎重調查を望む. 交通時代. 1937-05-01.
- ^ 一記者. 二千五百萬圓の巨費を要する 沿海線建設案成る. 交通時代. 1937-04-01.
- ^ 鐵道新線の北斗通過を希望 交通局に代表者が陳情.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7-04-08.
- ^ 關于新海岸線置驛 鹽水街開街民大會 舉委員偕郡守出府陳情.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7-03-27.
- ^ 新設海岸線鐵道須以彰化市為基點.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7-03-19.
- ^ 西南海岸線 西螺經由を陳情.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7-05-01.
- ^ 臺灣三成協會. 海岸新線の空中測量成功 我が國最初の試み. まこと. 1937-03-20.
- ^ 空中測量正式に認可.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7-03-06.
- ^ 飛行機上から鐵道測量 新縱貫線建設の為.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社). 1937-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