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 | X染色體去活化曾於2007年12月31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維基百科首頁的「你知道嗎?」欄位。 | ![]() |
新條目推薦
- ~移動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後修訂)

- 爲什麼大多數的母三色貓都擁有白、黑、橙相間的毛色?(自薦)—bstle2 2007年12月29日 (六) 21:43 (UTC)
- (+)支持—J.Wong 2007年12月30日 (日) 06:58 (UTC)
- (+)支持—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搶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07年12月30日 (日) 11:24 (UTC)
- (+)支持—LokiTalk 2007年12月30日 (日) 13:08 (UTC)
- (+)支持—断掉肋骨的Prinz (留言) 2007年12月30日 (日) 16:47 (UTC)
- (+)支持--SGT.Evers (留言) 2007年12月31日 (一) 01:22 (UTC)
- (+)支持-hoseumou 2007年12月31日 (一) 04:00 (UTC)
- (+)支持—翼星 (留言) 2007年12月31日 (一) 04:14 (UTC)
- (+)支持—ニャン ワン〒 2007年12月31日 (一) 06:09 (UTC)
- ~移動完畢~—天上的雲彩 雲端對話 2007年12月31日 (一) 08:33 (UTC)
關於「阻礙因子」模型與XIC功能敘述的潛在矛盾
目前條目中提及一種假說,認為體染色體上有某個基因產生「阻礙因子」(blocking factor),該因子可與X染色體上的XIC(X inactivation center)結合,進而「保護」這條X染色體不被去活化。由於阻礙因子數量有限,僅有少數X染色體能夠與其結合,因此其他未被保護的X染色體將會被去活化。
然而,在後段對XIC功能的描述中,指出XIC是X染色體去活化的充要條件。若XIC發生染色體易位,轉移至體染色體,則該體染色體將會被去活化;而失去XIC的X染色體則會維持活性。
此處敘述存在邏輯上的潛在矛盾:根據「阻礙因子」模型,未被保護的X染色體應會去活化;但若一條X染色體因易位而失去XIC,即無法與阻礙因子結合,照理也應該去活化。然而實際觀察結果卻是該條失去XIC的X染色體維持活性,而將轉移到體染色體上的XIC誘導該體染色體被去活化。
此現象反而支持另一種觀點,即:X染色體去活化的前提是「具有XIC」,沒有XIC的染色體將不會啟動去活化機制,無論是否受到阻礙因子的保護。因此,目前條目將阻礙因子模型與XIC功能混合使用,未加說明兩者假設條件不同,可能導致讀者混淆。
建議釐清上述兩種模型的背景與主張,並標明「阻礙因子模型」屬於歷史性假說或特定研究階段的理論,以避免誤導。--蘇威豪(留言) 2025年4月6日 (日) 12:58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