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曆十才子
大曆十才子是指中國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至779年間)互相唱和的十位詩人,以及以其為代表的當時詩歌主流流派。該流派比較講究格律詞藻,以謝朓為宗,工於白描寫景,以五言律詩見長,文筆追求工整,意境追求清新雅淡和超然出世。其作品往往顯示出淒冷蕭瑟之意,與安史之亂前盛唐時期的詩歌風格顯示出較大的不同。管世銘指出:「大曆諸子實始爭工字句,然雋不傷煉,巧不傷纖,又通體仍必雅令溫醇、耐人吟諷。」[1]
成員
大曆十才子的稱號最早出自中晚唐時姚合所著的《極玄集》[2],十人為:
五代時編纂的《舊唐書》中提到了大曆十才子的稱號,但未具體列舉名字,只是指出李端與韓翃、錢起、盧綸等人唱和。至北宋時,《新唐書》在盧綸傳中再次列出了十位才子的名字,與姚合所記一致。
此後大曆十才子的名字記載開始發生了變化。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到冷朝陽為「最下」,將其列為大曆十才子之一。清代學者王士禛在《分甘餘話》中引用北宋江休復的記載[3],大曆十才子為「盧綸、錢起、郎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李嘉祐、皇甫曾、耿湋、苗發、吉中孚共十一人,或又雲有夏侯審」。他認為苗發和夏侯審詩名不顯,不足以與其他才子齊名;皇甫曾與皇甫冉兄弟齊名,不應該只有皇甫曾;韓翃當時很有名卻不在其內。
清朝管世銘在《讀雪山房唐詩鈔》又以劉長卿、錢起、郎士元、李嘉祐、皇甫冉、司空曙、韓翃、盧綸、李端、李益為十才子[1]。學者傅璇琮認為管世銘是基於詩人的存詩數量和文學影響力做出的判斷,但這一分類並不完全符合唐代當時對「大曆十才子」的原意。例如崔峒在《中興間氣集》中有九首詩被選錄,得到了較高評價,而夏侯審儘管僅存詩一首,但李嘉祐曾對其有「袖中多麗句」的高度評價,這表明不能僅憑現存詩歌的多少來決定十才子的去留。[2]
影響
在大曆十才子中,錢起、盧綸、司空曙、李端、耿湋和韓翃的存詩較多[2]。盧綸被王士禛稱為「大曆十才子之冠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