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白話字 Tiê-chiu Pe̍h-ūe-jī | |
---|---|
类型 | (罗马化) |
创造者 | 汲约翰 卓威廉 |
使用时期 | 1875年— ? |
语言 | 汕头话、潮州话 |
相关书写体系 | |
父体系 | 教会罗马字
|
漢語族拼音方案 |
---|
漢字注音史 (*代表為現行由政府公告承認) |
潮州白話字(潮州話:Tiê-chiu Pe̍h-ūe-jī,潮拼:Diê⁵ziu¹ Bêh⁸uê⁷ri⁷)是一套基於教会羅馬字的潮州話書寫系統,因制定於汕頭,亦名汕頭教會羅馬字(潮州話:Suaⁿ-thâu Kà-hũe Lô-má-jī,潮拼:Suan¹tao⁵ Ga³huê⁶ Lo⁵ma²ri⁷)。
歷史
19世紀中葉,西方基督新教入華傳教,傳教士開始以教會羅馬字來學習各漢語方言,并用之來向不識漢字的普通民眾傳教。用羅馬字母拼寫潮州話至少可追溯到1841年浸信宗传教士W. Dean出版的《潮州話》,但直到1875年英國长老宗傳教士汲约翰(John Campbell Gibson)及卓威廉(William Duffus)在汕頭制定了“汕頭教會羅馬字”[1],才成為一套正式的潮州話羅馬字書寫系統,1876年,基於汕頭話翻譯的《路加福音》出版,并在1888年相繼出版《創世紀》、《約拿記》、《雅各書》,1889年《馬太福音》、《使徒行傳》,1890年《馬可福音》,并在1915年以潮州府城話出版了《新約聖經》。
潮州白話字不僅僅用於承載《聖經》,也被教徒用於日常書寫,進入民國以後,隨著中華民國國語及注音符號推行,教會便不再推廣白話字,但白話字仍在民間學習和使用,1955年黄典诚统计,在潮汕地區當時仍有1000名白話字使用者。[2]
音标系統
字母
潮州白話字雖然與漳泉的白話字相似,但在字母的選擇上略有差異,潮州白話字使用的基本拉丁字母有17個(A、B、E、G、H、I、J、K、L、M、N、O、P、S、T、U、Z),2個變體字母(Ṳ, ᴺ),6個二合字母(Ch、Kh、Ng、Ph、Th、Ts)以及兩個三合字母(Chh、Tsh),其餘拉丁字母9個(C、D、F、Q、R、V、W、X、Y)用在特殊表示、或外來語上。與其他閩南語羅馬化方案相比,潮州白話字的拼寫與甘為霖版白話字比較接近,除了字母Ṳ和Z是該方案沒有的。
潮州白話字(PUJ)與潮州話拼音方案(DP)、閩南話拼音方案(BP)、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TL)及漳泉白話字(POJ)的字母對照如下:
大PUJ | A | B | CH | CHH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ᴺ | NG | Ø | O | P | PH | S | S | T | TH | TS | TSH | U | Ṳ | Z |
---|---|---|---|---|---|---|---|---|---|---|---|---|---|---|---|---|---|---|---|---|---|---|---|---|---|---|---|---|---|
小PUJ | a | b | ch | chh | e | g | h | i | j | k | kh | l | m | n | ◌ⁿ | ng | Ø | o | p | ph | s | s | t | th | ts | tsh | u | ṳ | z |
小DP | a | bh | zi | ci | ê | gh | h | i | ri | g | k | l | m | n | ◌n | ng | Ø | o | b | p | s | si | d | t | z | c | u | e | r |
小BP | a | bb | zi | ci | e | gg | h | i | li/zzi | g | k | l | m | n | n◌ | ng | o | oo | b | p | s | si | d | t | z | c | u | Ø | l/zz |
小TL | a | b | tsi | tshi | e | g | h | i | li/ji | k | kh | l | m | n | ◌nn | ng | o | oo | p | ph | s | si | t | th | ts | tsh | u | ᵻ | l/j |
小POJ | a | b | chi | chhi | e | g | h | i | ji | k | kh | l | m | n | ◌ⁿ | ng | o | o͘ | p | ph | s | si | t | th | ch | chh | u | Ø | j |
閩南白話字及臺羅的o可念成[ə],但潮州話中的o只作[o]。與潮拼相比,白話字字母的音值更接近英文字母。
聲母
潮州話聲母總數一般為十八個。不以輔音為首的音節或以聲門塞音為首的音節,稱為零聲母,這里不予標示。潮州白話字將三個塞擦音字母細分成齒齦音及齦顎音三對同位字母,故實際使用聲母二十個,如下:
組別 | 邊音 | 鼻音 | 塞音 | 塞擦音 | 擦音 | |||
---|---|---|---|---|---|---|---|---|
不送氣 | 送氣 | 不送氣 | 送氣 | |||||
双唇音 | 清 | p [p] 邊 (pian) |
ph [pʰ] 頗 (phó) |
|||||
濁 | m [m] 門 (mûn) |
b [b] 文 (bûn) |
||||||
齒齦音 | 清 | t [t] 地 (tī) |
th [tʰ] 他 (tha) |
ts [ts] 之 (tsṳ) |
tsh [tsʰ] 出 (tshut) |
s [s] 思 (sṳ) | ||
濁 | l [l] 柳 (liú) |
n [n] 挪 (nô) |
(并入l) | z [dz]-[z] 而 (zṳ̂) |
||||
齦顎音 | 清 | ch [tɕ] 貞 (cheng) |
chh [tɕʰ] 刺 (chhì) |
s [ɕ] 時 (sî) | ||||
濁 | j [dʑ]-[ʑ] 入 (ji̍p) |
|||||||
軟顎音 | 清 | k [k] 球 (kiû) |
kh [kʰ] 去 (khṳ̀) |
|||||
濁 | ng [ŋ] 俄 (ngô) |
g [g] 語 (gṳ́) |
||||||
聲門音 | 清 | [ʔ] 英 (eng) |
h [h] 喜 (hí) | |||||
|
其中ch與ts同位,chh與tsh同位,j則與z同位。
以1883年《汕頭話口語英漢詞表》[3]為例,ch、chh、j用於e、i字母前面,而ts、tsh、z則用在a、o、u、ṳ及輔音音節(m、ng)前面。因此“潮州”拼寫為“Tiê-chiu”而非“Tiê-tsiu”;“韭菜”拼寫為“kú-tshài”而非“kú-chhài”,“熱”的其中兩個讀音“zua̍h”与“jie̍t”不写作“jua̍h”或“zie̍t”。
即齒齦音的ts([t͡s])、tsh([t͡sʰ])、z([d͡z])遇到半閉及全閉的前元音(e、i),就會化成齦顎音的chi/che([t͡ɕ])、chhi/chhe([t͡ɕʰ])、ji/je([d͡ʑ])。
此外,鼻音m、n、ng及塞音p、t、k可用作韻尾,而有聲門塞音韻尾[ʔ]則標示為h,與發出聲音的清聲門擦音聲母[h]不同。
韻母
潮州話下列韻母共一百零三個,而現代使用中的韻母约七十九個,加上四個輔音音節,列表如下[4][5][6]:
韻腹 | 韻尾 | |||||||||||
---|---|---|---|---|---|---|---|---|---|---|---|---|
調音部位 | 單複韻母 | 聲門塞音 | 鼻化韻母 | 雙唇音 | 齒齦音 | 軟齶音 | ||||||
前後 | 開閉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舒聲 | 入聲 | |
前 | 開 | a [a] 膠 (ka) |
ah [aʔ] 甲 (kah) |
aⁿ [ã] 柑 (kaⁿ) |
ahⁿ [ãʔ] 垃 (na̍hⁿ) |
am [am] 甘 (kam) |
ap [ap̚] 鴿 (kap) |
an [an] 干 (kan) |
at [at̚] 結 (kat) |
ang [aŋ] 江 (kang) |
ak [ak̚] 覺 (kak) | |
半閉 | e [e] 家 (ke) |
eh [eʔ] 格 (keh) |
eⁿ [ẽ] 更 (keⁿ) |
ehⁿ [ẽʔ] 脈 (me̍hⁿ) |
eng [eŋ] 經 (keng) |
ek [ek̚] 革 (kek) | ||||||
閉 | i [i] 枝 (ki) |
ih [iʔ] 砌 (kih) |
iⁿ [ĩ] 天 (thiⁿ) |
ihⁿ [ĩʔ] 碟 (tihⁿ) |
im [im] 金 (kim) |
ip [ip̚] 急 (kip) |
in [in] 新 (sin) |
it [it̚] 吉 (kit) |
||||
後 | 半閉 | o [o] 高 (ko) |
oh [oʔ] 閣 (koh) |
oⁿ [õ] 望 (mōⁿ) |
ohⁿ [õʔ] 瘼 (mo̍hⁿ) |
ong [oŋ] 公 (kong) |
ok [ok̚] 國 (kok) | |||||
閉 | u [u] 龜 (ku) |
uh [uʔ] 嗝 (kuh) |
un [un] 君 (kun) |
ut [ut̚] 骨 (kut) |
||||||||
ṳ [ɯ] 車 (kṳ) |
ṳh [ɯʔ] 嗝 (kṳh) |
ṳn [ɯn] 巾 (kṳn) |
ṳt [ɯt̚] 乞 (khṳt) |
|||||||||
前 | 閉上 | ai [ai] 皆 (kai) |
aih [aiʔ] 𫠡 (ga̍ih) |
aiⁿ [ãĩ] 愛 (àiⁿ) |
aihⁿ [ãiʔ] 捱 (nga̍ihⁿ) |
|||||||
後移 | au [au] 交 (kau) |
auh [auʔ] 樂 (ga̍uh) |
auⁿ [ãũ] 好 (hàuⁿ) |
auhⁿ [ãuʔ] 鬧 (nauhⁿ) |
||||||||
前 | 打開 | ia [ia] 佳 (kia) |
iah [iaʔ] 揭 (kiah) |
iaⁿ [ĩã] 京 (kiaⁿ) |
iam [iam] 兼 (kiam) |
iap [iap̚] 劫 (kiap) |
iang [iaŋ] 姜 (kiang) |
iak [iak̚] 龠 (iak) | ||||
ie [ie] 蕉 (chie) |
ieh [ieʔ] 借 (chieh) |
ieⁿ [ĩẽ] 薑 (kieⁿ) |
ien [ien] 堅 (kien) |
iet [iet̚] 潔 (kiet) |
||||||||
後移 | iong [ioŋ] 恭 (kiong) |
iok [iok̚] 鞠 (kiok) | ||||||||||
閉 | iu [iu] 鳩 (khiu) |
iuⁿ [ĩũ] 幼 (iùⁿ) |
||||||||||
前移 | 閉上 | oi [oi] 雞 (koi) |
oih [oiʔ] 夾 (koih) |
oiⁿ [õĩ] 間 (koiⁿ) |
||||||||
後 | ou [ou] 孤 (kou) |
ouⁿ [õũ] 虎 (hóuⁿ) |
||||||||||
前移 | 打開 | ua/oa [ua] 柯 (kua) |
uah/oah [uaʔ] 割 (kuah) |
uaⁿ/oaⁿ [ũã] 官 (kuaⁿ) |
uam [uam] 凡 (huâm) |
uap [uap̚] 法 (huap) |
uan [uan] 關 (kuan) |
uat [uat̚] 決 (kuat) |
uang [uaŋ] 光 (kuang) |
uak [uak̚] 廓 (kuak) | ||
ue [ue] 瓜 (kue) |
ueh [ueʔ] 郭 (kueh) |
ueⁿ [ũẽ] 果 (kúeⁿ) |
uehⁿ [uẽʔ] 襪 (gu̍ehⁿ) |
|||||||||
閉 | ui [ui] 規 (kui) |
uiⁿ [ũĩ] 跪 (kũiⁿ) |
||||||||||
後移 | 開閉 | iau [iau] 驕 (kiau) |
iauh [iauʔ] 躍 (iauh) |
iauⁿ [ĩãũ] 掀 (hiauⁿ) |
iauhⁿ [iãuʔ] 躍 (iauhⁿ) |
|||||||
iou [iou] 驕 (kiou) |
iouh [iouʔ] 躍 (iouh) |
iouⁿ [ĩõũ] 掀 (hiouⁿ) |
iouhⁿ [iõuʔ] 躍 (iouhⁿ) |
|||||||||
前移 | uai [uai] 乖 (kuai) |
uaiⁿ [ũãĩ] 檨 (suāiⁿ) |
uaihⁿ [uãiʔ] 轉 (ua̍ihⁿ) |
|||||||||
輔音音節 | ngh [ŋʔ] 夗 (n̍gh) |
m [m] 唔 (m̃) |
ng [ŋ] 黃 (n̂g) |
|||||||||
|
注釋:
- 十九世紀白話字制定時尚常見齒齦鼻音[n]及清齒齦塞音[t̚]之韻尾,但現代潮州話中大多後鼻音化成軟顎鼻音[ŋ]及清軟顎塞音[k̚],小部份地區如潮安鳳凰鎮、饒平三饒鎮及汕头南澳保留了此韻母。
- 上標n(ⁿ)則表示鼻化韻,附加於元音之後,在m,n及ng声母后,鼻化韵的ⁿ有时会被省略。[3]
- 潮州話有入聲韻母以喉塞音[ʔ]為韻尾,以-h表示。
- 括號中為例字之白話字。
- 依地方音之不同,ṳ的音值游离在[ɯ]、[ɤ]、[ə]之间。
- oa组韵母仅出现在卓威廉《汕头口语英华词典》及耶士摩《汕头话语法初级教程》中,作为ua组韵母在t,th声母后的变体。[6]
- iou组韵母仅出现在林雄成《汕头话口语手册》中。[6]
声调
調值之數字是指聲調輪廓,1為最低,5為最高,拼音中的聲調以1至8表示:
聲調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別名一[7][3] | 上平 | 上聲 | 上去 | 上入 | 下平 | 下去 | 去聲 | 下入 |
別名二[8] | 上平 | 上上 | 上去 | 上入 | 下平 | 下上 | 下去 | 下入 |
調值 | 33 ˧ |
52 ˥˨ |
213 ˨˩˧ |
2 ˨ |
55 ˥ |
35 ˧˥ |
11 ˩ |
4 ˦ |
調型 | 中平 | 高降 | 降升 | 低入 | 高平 | 高升 | 低平 | 高入 |
例子(文讀音) | 分 | 粉 | 訓 | 忽 | 雲 | 混 | 份 | 佛 |
調序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白話字調符 | hun | hún | hùn | hut | hûn | hũn | hūn | hu̍t |
第一聲和第四聲不使用附加符號,两者可從其韻尾舒聲或入聲而區分;第二、三、五、六、七、八聲則各別使用銳音符(◌́)、重音符(◌̀)、揚抑符(◌̂)、波浪號(◌̃)、長音符號(◌̄)及上竪線(◌̍)。
第八聲陽入在林雄成系统中也可以使用第二聲的銳音符(◌́),两者可从其韻尾加以區分,以上例即為“hút”。
調號標示規則
- 優先順序: a > o > u > e > i。
- m 作韻腹時標於字母 m 上。
- 雙字母標於前一個字母上;比如 ng 標示在字母 n 上。
變調
在書面上,白話字基本上只標示原調,不標示變調。
兩個字(或字詞)連讀時,前面的字要變調,後面的字不變調,而此變調的規律是固定的。如果兩個以上的字連讀,則只有最後的字不變調,這稱為“連續變調”,情況如下:
原聲調 | 陰平 | 陰上 | 陰去 | 陰入 | 陽平 | 陽上 | 陽去 | 陽入 |
---|---|---|---|---|---|---|---|---|
原聲調數字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变調後聲調數字(典型)[7] | 1 | 6 | 2 | 8 | 7 | 3 | 7 | 4 |
变調後聲調數字(變化一) | 1 | 6 | 2 | 8 | 3 | 7 | 3 | 4 |
变調後聲調數字(變化二) | 1 | 6 | 5 | 8 | 7 | 9 | 9 | 4 |
在上述變化中,連讀時,2、5的調頭都是高度調,7、3都是低度調,其中9是調值21(˨˩)的低降調,因此其差異僅在於轉折過程的,這也是以汕頭話的變調為準。
双连接号(--)标示着一种特殊的变调模式:在双连接号之前的字作为上一个变调组的结尾保持原声调,而双连接号后的字将失去原有的声调,变为一个较低的、非重读的声调,如“入来”ji̍p--lâi、“觅着”tshuē--tie̍h、“来了”lâi--lō等。[7]
在實際的情況中,潮汕各地方的調值與變調會更多樣及有所差異[5][9]。
文法
潮州白話字的行文使用潮州話語法,讀寫及標點形式則如拉丁文,比如句首字母大寫、專有名詞的第一個字母大寫,合成詞的各個音節用連接號(-)連接[7]。具體方式與泉漳白話字的書寫規則相同。
實例
1892年出版的汕頭話《新約全書》[10]馬太福音第五章第五、六句:
“ |
Un-jiû kâi nâng ũ hok: in-ũi in chiang-àiⁿ tit--tie̍h thóu-tī tsò zũi-ngia̍p. Mōⁿ-ngĩ che̍k-zû tóu khùn âu ta kâi nâng ũ hok: in-ũi in chiang-àiⁿ tit--tie̍h pá-tsok. |
” |
潮州白話文漢字:
“ |
溫柔个人有福:因爲𪜶將愛得著土地做遺業。 望義一如肚困喉灱个人有福:因爲𪜶將愛得著飽足。 |
” |
現代標準漢語白話文:
“ |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將要得到土地置遺業。 望義者就像飢渴的人有福了:因爲他們將要得到飽足。 |
” |
参考文献
- ^ Snow, Don; Nuanling, Chen. Missionaries and written Chaoshanese. Global Chinese. 2015-04-01, 1 (1): 5–26 [2021-11-04]. ISSN 2199-4382. doi:10.1515/glochi-2015-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6) (英语).
- ^ 關於白話字-中國南方白話字發展. 台灣白話字文獻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3).
- ^ 3.0 3.1 3.2 Lechler, Rudolf; Williams, Samuel Wells; Duffus, William. English-Chinese Vocabul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Swatow. Swatow: 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 ^ 马重奇. 19世纪80年代四部传教士汕头方言著作音系比较. 古汉语研究. 2014, (4): 10–22+95. 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0 5.1 潮州话拼音方案. 潮州音字典.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6).
- ^ 6.0 6.1 6.2 徐宇航. 十九世紀的潮州方言音系 (PDF).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2013, (57): 223–24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6-21).
- ^ 7.0 7.1 7.2 7.3 Lim, Hiong Seng. Handbook of the Swatow Vernacular. Singapore. 1886: 40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 ^ Fielde, Adele Marion. A pronouncing and defining dictionary of the Swatow dialect, arranged according to syllables and tones. Shangai: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83 [2021-09-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 ^ "潮州話拼音方案ChaoZhou Dialect Romanisation Scheme"存档副本. [2010-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1).,Min-Chaozhou.
- ^ Duffus, W.; Gibson, J. C.; Maclagan, P. J. (编). Kiù-tsú Iâ-sou Ki-tok kâi Sin-ieh Tshuân-tsṳ Chiēⁿ-Kńg Má-thài kàu Sài-thû. Su-kat-lân: Tãi Eng-kok Lãi Guā Siàⁿ-tsṳ-hũe. 1892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潮州话).
<references>
标签中name属性为“mogher”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