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地郡,秦昭襄王三十六年(前271年)滅義渠後所置,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註 1]。
西漢時北地郡治馬嶺縣(在今甘肅慶陽市環縣東南的馬嶺鎮)。东汉时郡治富平县(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
東漢時由於羌族作亂,北地郡由富平县(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青铜峡市境内)徙池陽(在今陝西泾陽西北),永初二年(108年),羌族部落头领滇零夺取了原富平城。
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北尚书仆射虞诩上书汉顺帝,认为包括富平在内河套宁夏平原4郡水草丰美,阻山带河,不可久弃。建议仍迁回原地。汉顺帝采纳之。派郭璜督促原郡居民,各还旧县,郭璜在宁夏青铜峡峡口开汉延渠,灌溉良田,并修复城郭,大兴屯垦。于是,富平县在迁出吴忠18年(111—129年)后,迁回原地,仍为北地郡治。
永和四年(139年),羌乱再次爆发。北地郡太守贾福(驻富平县)守不住了,又仓皇将富平县迁往冯翊(今西安郊区高陵),在迁徙途中民众死伤无数。
東漢建安十八年(213年),北地郡又迁回富平縣(在今寧夏吳忠市西南)。至曹魏、西晉時,析馮翊郡僑置于长安近郊,郡治亦名富平縣(今陝西富平)。
政區沿革
先秦北地郡
秦朝
據王蘧常先生的考証,秦北地郡轄縣可考者有:
西漢
據《漢書》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有戶64461,人口210688。領縣19:
東漢
郡治馬領縣,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歸舊土,郡治富平縣。建武十年(34年)到二十年(44年)間被迫放棄領地,郡民內徙,省馬領、直路、靈武、昫衍、方渠、除道、五街、歸德、回獲、略畔道、郁郅、義管道、大要13縣。建武二十六年(50年)恢復北地郡舊土,郡民重歸本土,永初五年(111年)北地郡內徙至左馮翊池陽縣,永建四年(129年)北地郡重歸舊土,安定郡參欒縣來隸[1],鶉觚縣移屬安定郡。
據《後漢書》記載,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有戶3122,人口18637。領縣6:
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再次內徙至左馮翊祋祤縣境,並設富平、泥陽二僑縣,終漢世未再返回舊地。
曹魏、西晉
據錢儀吉及楊晨《三國會要》記載,曹魏時領縣與西晉相同。據《晉書》記載,西晉時有戶2600,人口不明,領縣有2:
隋代北地郡
歷代郡守
西漢
東漢
- 馮異(30年─?)
- 廖信(?─68年),貪污被免。
- 廖□,漢安帝永初中因西羌亂免。
- 曹鳳,漢安帝時任。
- 盛包(?─115年),在任時被羌人所殺。
- 賈福,漢順帝永和六年見在任。
- 劉瓌,東漢中葉任。
- 邊韶,漢桓帝時任。
- 皇甫嵩,漢靈帝初任。
- 夏育(?─174年),遷护乌桓校尉。
- 范津,漢靈帝時任。
- 王季然,漢靈帝時任。
- 段煨,東漢末期任。
- 索湛
注釋
参考文献
引用
来源
- 书籍
- 王蘧常:《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ISBN 9787532528158
- 楊善群補:《秦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ISBN 9787532538607
- 嚴耕望:《兩漢太守刺史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93年4月,ISBN 666671995-6
- 錢儀吉、楊晨:《三國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ISBN 9787532502165
- 班固:《漢書》,鼎文書局,1986年,ISBN 5550230127
- 范曄:《後漢書》,鼎文書局,1979年,ISBN 55502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