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郡,西汉时设置的郡。在今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置桂阳郡,一说五年立长沙国后分南部地区置,治所在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辖境约当今湖南省桂东、郴州、嘉禾、宁远、道县以南,广东省连县、乐昌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等县地。其后屡有变化。元鼎六年(前111年)分西部地区置零陵郡,宣帝以后相当今湖南省耒阳市以南的耒水流域、舂陵水流域和洣水下游及广东省连江口以北的连江、北江流域。
西漢後期,桂陽郡領十一縣:郴、臨武、便、南平、耒陽、桂陽、陽山(侯國)、曲江、含洭、湞陽、陰山(侯國)。王莽時,改桂阳郡為南平郡。東漢初,復為桂阳郡。[1]後省陽山縣。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析置漢寧縣。[2]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死后,刘备奉刘表长子刘琦继任荆州刺史,桂阳太守赵范向其投降。刘琦死后,其势力推刘备继任。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派吕蒙夺取桂阳,刘备亦承认桂阳为其所有。
三国初期,刘备发起夷陵之战讨伐孙吴,桂阳郡等地叛乱响应,但被步骘镇压。
孙吴改漢寧縣為陽安縣。孙皓于桂阳郡南部分置始兴郡,辖境缩小。晉武帝太康九年(589年),改陽安縣為晉寧縣。太康中,桂陽郡領六縣:郴、耒陽、便、臨武、晉寧、南平。[3]東晉時,析置汝城縣。[4]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滅陳,廢桂陽郡,其地屬郴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郴州为桂陽郡。桂陽郡領三縣:郴、臨武、盧陽。[5]梁蕭銑鳴鳳初,分郴縣置義章、平陽二縣。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改桂陽郡為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郴州為桂陽郡。桂陽郡領八縣:郴(今湖南省郴州市)、資興(今湖南省资兴县旧市乡西)、義章(今湖南省宜章县太平里乡樟桥村)、義昌(今湖南省汝城县城头寨)、平陽(今湖南省桂阳县)、高亭(今湖南省永兴县高亭乡)、臨武(今湖南省临武县)、藍山(今湖南省蓝山县竹管寺镇)。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桂陽郡為郴州。[6]
-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桂陽郡有28119戶,156488口。[1]
-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桂陽郡有135029戶,501403口。[2]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桂陽郡有11300戶。[3]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桂陽郡有2219戶,22192口。[4]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桂陽郡有4666戶。[5]
-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桂陽郡有31303戶。[6]
順陽國(456年—457年)/桂陽國(457年—474年)丨食邑2000戶→3000戶→5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順陽郡王→桂陽郡王 |
|
劉休範 |
456年—474年 |
宋文帝第十八子
|
伏誅,國除
|
桂陽國(479年—494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桂陽郡王 |
|
蕭鑠 |
479年—494年 |
齊高帝第八子
|
伏誅,國除
|
永嘉國(493年—495年)/桂陽國(495年—498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永嘉郡王→桂陽郡王 |
|
蕭昭粲 |
493年—498年 |
齊文帝第四子
|
伏誅,國除
|
桂陽國(498年—502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桂陽郡王 |
|
蕭寶貞 |
498年—502年 |
齊明帝第十一子
|
伏誅,國除
|
桂陽國(502年—549年)|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桂陽郡王 |
簡王 |
蕭融 |
502年追封 |
梁文帝第五子
|
2 |
桂陽嗣王 |
敦王 |
蕭象 |
504年—536年 |
蕭融兄子
|
3 |
桂陽蕃王 |
|
蕭悎 |
?—549年 |
蕭象子
|
伏誅,國除
|
山陽國(549年—550年)/桂陽國(550年—557年)|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山陽郡王→桂陽郡王 |
|
蕭大成 |
549年—557年 |
梁簡文帝第八子
|
陳受禪,國除
|
清遠國(560年)/桂陽國(560年—563年)
|
以迎衡陽獻王之功封,食邑4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清遠郡開國公→桂陽郡開國公 |
|
侯安都 |
560年—563年 |
|
|
桂陽國世子 |
愍世子 |
侯敦 |
|
侯安都長子
|
伏誅,國除
|
桂陽國(568年—589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桂陽郡王 |
|
陳伯謀 |
568年—589年 |
陳文帝第十三子
|
陳亡,國除
|
- ^ 1.0 1.1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 2.0 2.1 《續漢書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 ^ 3.0 3.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4.0 4.1 《宋書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 ^ 5.0 5.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6.0 6.1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後漢書 卷二十 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第十》
- ^ 《後漢書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 ^ 9.0 9.1 9.2 《後漢書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 ^ 《後漢書 卷四十四 鄧張徐張胡列傳第三十四》
- ^ 《後漢書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 ^ 12.0 12.1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 ^ 《後漢書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 ^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 ^ 《後漢書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張廉王蘇羊賈陸列傳第二十一》
- ^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弟一》
- ^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 ^ 《三國志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裴註引《雲別傳》
- ^ 《三國志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裴註引《吳書》
- ^ 《三國志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裴註引《吳錄》
- ^ 《晉書 卷十二 志第二 天文中》
- ^ 《晉書 卷九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 ^ 《北史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六十六》
- ^ 《宋書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 ^ 《晉書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 ^ 《宋書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一》
- ^ 28.0 28.1 《宋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 《宋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 ^ 《南史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 ^ 《南齊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 ^ 《梁書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四》
- ^ 《梁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梁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六》
- ^ 《周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四》
- ^ 《陳書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五》
- ^ 《陳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 ^ 《陳書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六》
|
---|
| | | | | | | 注释 |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江夏郡(內史424-479) |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 隋陽郡( 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 天門郡 | 巴陵郡(內史456-479) | 武昌郡(內史452-455) | 西阳郡(內史456-461) |
---|
| | 长沙郡(內史420-479) | 衡阳郡(內史424-479) | 湘东郡(內史452-465) | 廣興郡( 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 零陵郡(內史420-479) | 桂阳郡(內史457-474) | 臨賀郡( 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 始建郡( 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 营阳郡 |
---|
| | |
---|
| | 寻阳郡(內史460-466) | 豫章郡(內史461-465) | 鄱阳郡(內史455-471) |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 臨川郡(內史420-479) | 南康郡(相420-479) | 建安郡(內史452-471) | 晉平郡( 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 南新蔡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寻阳郡(相479-498) | 豫章郡(內史479-502) | 臨川郡(內史479-502) | 庐陵郡(內史482-502) |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 安成郡(內史479-502) |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 南新蔡郡 |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 晋安郡(內史482-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长沙郡(內史479-502) |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 桂阳郡(內史479-502) | 零陵郡(內史479-502) | 永陽郡( 营阳郡)(內史?-498) | 湘东郡(內史490-502) | 邵陵郡(內史486-502) | 始興郡( 廣興郡)(內史479-502) | 臨賀郡(內史489-498) | 始安郡(內史479-502) |
---|
| | |
---|
| | |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淮南地區 | |
---|
| 淮北地區 | |
---|
| 河南地區 | |
---|
| 江漢地區 | |
---|
| 嶺南地區 | |
---|
| 沅湘地區 | |
---|
| 巴漢地區 |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
| | 吴郡(內史588-589) | 钱唐郡(內史588-589) | 吳興郡(內史588-589) |
---|
| | 會稽郡(內史586-589) | 臨海郡(內史568-589) | 新安郡(內史565-582) | 東陽郡(內史588-589) | 永嘉郡(內史583-589) |
---|
| | 晋安郡(內史565-589) | 建安郡(內史572-589) | 南安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沅湘地區 | | 江夏郡(內史565-589) | 上雋郡 |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 西阳郡(內史583-589) |
---|
| | |
---|
| | 長沙郡(內史569-589) |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 衡阳郡(內史560-589) |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 岳陽郡(內史582-589) | 零陵郡(相557-589) | 永陽郡(內史568-589) | 绥越郡(相584-589) | 樂梁郡 |
---|
| | |
---|
| | 南郡(內史583-589) | 河東郡(內史573-589) |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 天門郡 |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 |
---|
| | |
---|
| | - |
---|
|
---|
| 嶺南地區 | | |
---|
| | 新寧郡(內史586-589) | 新会郡(內史586-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 梁乐郡 |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 齊樂郡 | 臨賀郡(內史583-58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 注釋 |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