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页的主題是中國古代的郡。关于過去日本的郡,請見「
南郡 (日本)」。
南郡,中国古代的郡,秦昭襄王时设置,位于今湖北省荆州一帶。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大良造白起攻佔楚都郢,設置南郡。[1]
前206年,項羽立楚義帝柱國共敖為臨江王,以南郡為臨江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滅临江國,復置南郡。
漢高后二年(前186年),南郡領十六縣:江陵、宜成、巫、姊归、临沮、夷陵、醴陵、孱陵、销、竟陵、安陆、州陵、沙羡、西陵、夷道、下隽。[2]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立皇子劉閼于为临江王,改南郡為临江国。四年(前153年),臨江王薨,國除,復為南郡。七年(前150年),廢皇太子劉榮為臨江王,改南郡為临江国。中二年(前148年),臨江王自杀,国除,復為南郡。[3]南郡為荊州刺史部的首郡。
西漢後期,南郡領十八縣:[4]
王莽時,改南郡為南順郡。東漢初復為南郡[5]。東漢時,省郢、高成二縣,武陵郡之佷山縣改屬南郡[6]。
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徙封鉅鹿王劉恭為江陵王,改南郡為江陵國。元和二年(85年),徙封江陵王劉恭為六安王,復為南郡。[7]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权臣曹操趁荆州牧刘表去世、继任刘琮向他投降,占领南郡北部的襄阳等地,将其并入新设立的襄阳郡,又分南郡枝江县以西以枝江、夷陵、巫县、秭归4县置临江郡。次年(209年),会稽太守孫權派甘宁率军攻占临江郡,周瑜率軍攻佔江陵。孙权不承认曹操的区划,故临江郡易主后自动取消,其地仍属南郡。後孙权將南郡移交盟友荆州刺史劉備,郡治移到公安(與江陵隔江相望)。劉備分南郡之夷道、佷山、夷陵等縣立宜都郡,[8]其余为襄阳郡,以关羽为太守,后仍改襄阳郡为南郡,治江陵。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又派吕蒙袭取南郡。曹丕伐吴后,临沮、旌阳二县被曹魏夺取,后并入襄阳郡。伐吴之战后,江陵因百姓被迁走不堪为治所,东吴南郡治公安,主将屯乐乡。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孫吳,改南郡為新郡,尋復為南郡,復治江陵;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8]。太康中,南郡領十一縣:江陵、編、當陽、華容、鄀、枝江、旌陽、州陵、監利、松滋、石首[9]。太康十年(289年),徙封始平王司馬瑋為楚王,改南郡為楚國[10]。晉惠帝元康二年(291年),復為南郡。東晉時,省石首縣,松滋縣改屬安豐郡,鄀縣改屬襄陽郡,襄陽郡之臨沮縣改屬南郡。
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年),旌陽縣併入枝江縣。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州陵、監利二縣改屬巴陵郡。此時,南郡僅餘江陵、華容、當陽、臨沮、編、枝江六縣[8]。梁元帝承聖三年(554年),西魏攻陷江陵,次年立蕭詧為傀儡皇帝,後梁僅據有荊州一州。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滅後梁,廢南郡,其地屬荊州,置江陵總管。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改荊州为南郡。南郡領十縣:江陵、長楊、宜昌、枝江、當陽、松滋、長林、公安、安興、紫陵。[11]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改南郡為荊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荊州為江陵郡。[12]
-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南郡有125579戶,718540口。[5]
- 漢桓帝永壽二年(156年),南郡有162570戶,747604口。[6]
-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南郡有55000戶。[9]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南郡有14544戶,75087口。[8]
- 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南郡有58836戶。[11]
- 魯宗之,字彥仁,扶風郿人,晉、楚之際在任。[50]
- 王騰之,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在任。[49]
- 范泰,字伯倫,順陽山陰人,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出任。[51]
- 江夷,字茂遠,濟陽考城人,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到八年(412年)在任。[52]
- 毛脩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年)在任。[53]
- 毛脩之,字敬文,滎陽陽武人,晉安帝義熙十一年(415年)到十二年(416年)領。[53]
- 謝方明,陳郡陽夏人,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年)到十四年(418年)在任。[52]
- 王惠,字令明,琅邪臨沂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年)領,不拜。[54]
- 張邵,字茂宗,吳郡吳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418年)出領,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改為太守。[55]
- 崔慧景,字君山,清河東武城人,齊高帝建元元年(479年)在任。[67]
- 王奐,字彥孫,琅邪臨沂人,齊高帝建元二年(480年)到齊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在任。[68]
- 全景文,字弘達,吳郡人,齊武帝建元四年(482年)到永明元年(483年)在任。[69]
- 沈沖,字景綽,吳興武康人,齊武帝永明元年(483年)到三年(485年)在任。[70]
- 傅琰,字季珪,北地靈州人,齊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出任,五年(486年)卒官。[71]
- 袁彖,字偉才,陳郡陽夏人,齊武帝時任。[72]
- 王秀之,字伯奮,琅邪臨沂人,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年)出任。[66]
-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齊明帝建武四年(497年)出任,永泰元年(498年)改為太守。[72]
- 孔稚珪,字德璋,會稽山陰人,齊明帝永泰元年(498年)由內史改稱,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離任。[72]
- 蕭穎冑,字雲長,蘭陵人,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出任,三年(501年)正月改為尹。[76]
- 蕭穎冑,字雲長,蘭陵人,齊東昏侯永元三年(501年)正月由太守改稱,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三月離任。[76]
臨江國(前155年—前153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江王 |
哀王 |
劉閼于 |
前155年—前153年 |
漢景帝第四子
|
無子,國除
|
臨江國(前150年—前148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臨江王 |
閔王 |
劉榮 |
前150年—前148年 |
漢景帝長子
|
無子,國除
|
江陵國(79年—85年)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江陵王 |
|
劉恭 |
79年—85年 |
漢明帝第三子
|
徙封六安
|
楚國(289年—291年)
|
傳位 |
世 |
號諡 |
姓名 |
年數 |
在位時間 |
備註
|
第1任 |
始封 |
楚隱王 |
司馬瑋 |
3年 |
289年—291年 |
晉武帝司馬炎第八?九?子[88]
|
伏誅,國除
|
南郡公國(360年—403年)[89][90]
|
以平关洛之功封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開國公 |
宣武公 |
桓溫 |
360年—373年 |
|
2 |
南郡開國公 |
|
桓玄 |
?—403年 |
桓溫子
|
進封楚王
|
南郡公國(412年—420年)[91]
|
以平桓謙之功封,食邑5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開國公 |
烈武公 |
劉道規 |
412年追封 |
|
2 |
南郡開國公 |
|
劉義慶 |
415年—420年 |
劉道規兄子
|
宋受禪,進封臨川郡王
|
竟陵國(424年—432年)/南譙國(432年—453年)/南郡王國(453年—454年)丨食邑5000戶→10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竟陵郡王→南譙郡王→南郡王 |
|
劉義宣 |
424年—454年 |
宋武帝第六子
|
伏誅,國除
|
南郡王國(479年—493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王 |
|
蕭長懋 |
479年—482年 |
齊武帝長子
|
2 |
南郡王 |
|
蕭昭業 |
482年—493年 |
蕭長懋長子
|
立為皇太孫,國除
|
南郡王國(497年—498年)丨食邑2000戶
|
代數 |
封爵 |
謚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1 |
南郡王 |
|
蕭子夏 |
497年—498年 |
齊武帝第二十三子
|
伏誅,國除
|
- ^ 《史記 卷五 秦本紀第五》
- ^ 邓玮光. 简牍所见西汉前期南郡属县 (侯国) 考.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第26卷第4辑,2012.
- ^ 《漢書 卷五 景帝紀第五》
- ^ 周振鶴. 漢書地理志彙釋.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 ^ 5.0 5.1 《漢書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 ^ 6.0 6.1 《續漢書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 ^ 《後漢書 卷三 肅宗孝章帝紀第三》
- ^ 8.0 8.1 8.2 8.3 《宋書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 ^ 9.0 9.1 《晉書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 ^ 《晉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太康末,徙封於楚,出之國,都督荊州諸軍事、平南將軍,轉鎮南將軍。”
- ^ 11.0 11.1 《隋書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 ^ 《舊唐書 卷四十 志第二十》
- ^ 雲夢秦簡《南郡守腾文书》
- ^ 里耶秦簡8-228號簡文
- ^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 ^ 《後漢書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 ^ 17.0 17.1 《漢書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毌將何傳第四十七》
- ^ 《漢書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 ^ 《漢書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 ^ 《漢書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 ^ 《漢書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 ^ 《後漢書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 ^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 ^ 《後漢書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第十二》
- ^ 《後漢書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 ^ 《後漢書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 ^ 《後漢書 卷六十三 李杜列傳第五十三》
- ^ 《後漢書 卷六十上 馬融列傳第五十上》
- ^ 《後漢書 卷五十六 張王种陳列傳第四十六》
- ^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 ^ 《三國志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 ^ 《三國志 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
-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 ^ 34.0 34.1 34.2 《三國志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 ^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 ^ 《三國志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 ^ 《晉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十三》
- ^ 39.0 39.1 《晉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 《晉書 卷一百 列傳第七十》
- ^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 ^ 42.0 42.1 《晉書 卷七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 ^ 《晉書 卷八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 ^ 《晉書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 ^ 《晉書 卷六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 ^ 《晉書 卷八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 ^ 《晉書 卷八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 ^ 《魏書 卷九十七 列傳第八十五》
- ^ 49.0 49.1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 ^ 《宋書 卷七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 ^ 《宋書 卷六十 列傳第二十》
- ^ 52.0 52.1 52.2 《宋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十三》
- ^ 53.0 53.1 《宋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八》
- ^ 《宋書 卷五十八 列傳第十八》
- ^ 55.0 55.1 55.2 《宋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六》
- ^ 56.0 56.1 《宋書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 ^ 《宋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十二》
- ^ 《宋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十四》
- ^ 《宋書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 ^ 《宋書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 ^ 《宋書 卷五十六 列傳第十六》
- ^ 《宋書 卷五十七 列傳第十七》
- ^ 63.0 63.1 《宋書 卷八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 ^ 《宋書 卷五十九 列傳第十九》
- ^ 《南齊書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 ^ 66.0 66.1 《南齊書 卷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七》
- ^ 《南齊書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二》
- ^ 《南齊書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 ^ 《南齊書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 ^ 《南齊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 ^ 《南齊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 ^ 72.0 72.1 72.2 72.3 《南齊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 ^ 《南齊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 ^ 《南齊書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六》
- ^ 《梁書 卷二十 列傳第十四》
- ^ 76.0 76.1 《南齊書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 ^ 《梁書 卷十 列傳第四》
- ^ 78.0 78.1 《梁書 卷十二 列傳第六》
- ^ 《梁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二十二》
- ^ 80.0 80.1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 ^ 《梁書 卷二十六 列傳第二十》
- ^ 《梁書 卷三十六 列傳第三十》
-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 ^ 84.0 84.1 《梁書 卷四十 列傳第三十四》
- ^ 《梁書 卷四十八 列傳第四十二》
- ^ 86.0 86.1 《陳書 卷十七 列傳第十一》
- ^ 87.0 87.1 《隋書 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 《晉書》本傳誤作「第五子」,按封王順序應為第八或第九子。第五子實為城陽殤王司馬憲,參《晉書·文六王傳》:「景度以泰始六年薨,复以第五子宪继哀王后。薨,复以第六子祗为东海王,继哀王后。」
- ^ 《晉書 卷八 帝紀第八》
- ^ 《晉書 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 ^ 《宋書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
|
---|
關中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河北地區 | |
---|
淮汉以南 | |
---|
待考 | |
---|
注1:本模板依五十四郡說列出秦郡。此外皆列入待考一欄。下劃線者為 前221年秦代的36個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以其最後使用的名稱為準,並在()中注明曾用名稱。 |
|
|
---|
| | | 注释 |
---|
注1:列出曹魏 咸熙二年( 265年)、蜀漢 炎興元年( 263年)、孫吳 天紀四年( 280年)所有可考証的郡、國。标“*”者為曾置後廢的郡、國。標“#”者為特殊政區。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西晉 建興四年( 316年)(此前已淪陷者列出淪陷前的名稱)及東晉 義熙十四年( 418年)的郡、國。帶#者為《晉書地理志》未列出的州、郡;斜體字者為西晉所廢置的州、郡;下劃線者為東、西晉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國,取最後使用的名稱( 永嘉五年( 311年)遇害的王、公、侯,由於史無記載其封國何時被撤銷,其封地在西晉末的建置仍按“國”處理),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東晉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注「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淮南地區 | |
---|
淮北地區 | |
---|
河南地區 | |
---|
江漢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巴漢地區 | |
---|
蜀中南中地區 | |
---|
|
| | |
---|
江表地區 | |
---|
沅湘地區 | |
---|
嶺南地區 | |
---|
位置不詳 | 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宋 大明八年(464年)、齊 建武四年(497年)、梁 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 广运元年(586年)、陳 禎明二年( 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 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
|
|